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 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 (+). 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苏安  张昶 《浙江肿瘤》2000,6(1):59-59
本文对7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以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重视,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7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以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重视,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涎腺淋巴上皮癌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Q  Qing J  Wei MW  Guo ZM 《癌症》2005,24(11):1384-1387
背景与目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有关该病的的单独报道甚少。本文拟对在我院治疗的涎腺淋巴上皮癌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作一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9月在我院经过病理确诊和治疗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患者共16例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占我院同期涎腺恶性肿瘤的3.6%(16/443)。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腺体发病,发病年龄为15~57岁,男女比例为1∶1,本组患者均来自中国南方。除1例患者未行EB病毒血清学检查以外,其余患者EB病毒血清学检查示EBV-VCA-IgA阳性率为93.3%(14/15),EBV-EA-IgA阳性率为66.7%(10/15),EBV-DNA酶阳性率为86.7%(13/15)。1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单纯手术治疗9例,手术 术后放疗5例,手术 术后放、化疗1例,手术 化疗1例。术后病理证实4例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者,转移率为25%(4/16)。1、3、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86.15%、48.46%、24.23%。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分化差,但预后较好,在治疗上宜应采取彻底手术切除加术后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6.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附1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焕新  饶慧兰 《癌症》1998,17(2):126-128,F003
目的:探讨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ignlymphoepitheliallesion,BLEL)与EB病毒的关系及其诊断要点与治疗手段。材料和方法:自1964年以来共收治BLEL15例,全组病例均经病理标本复习,并采用原位杂交检测BLEL组织内EB病毒的感染情况;行单纯放疗3例,术后加放疗3例,单纯手术切除8例,单纯药物治疗1例。结果:BLEL组织EBER1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率为0%,3例单纯放疗患者疗后2、18、23年无复发,1例术后8年复发放疗后随访17年未见再复发。结论:EB病毒与BLEL在病因学上无相关性;提倡细针穿吸活检;放疗之于本病不失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原发性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涎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32~71岁,肿块位于单侧腮腺/颌下腺。肿瘤细胞主要由多种形态的肿瘤性边缘区B细胞构成,弥漫或结节状浸润生长,见“滤泡植入”、“淋巴上皮病变”伴导管内聚集生长、伴导管上皮周围基底膜样嗜酸性物质增多,见脉管、神经侵犯。肿瘤细胞B细胞相关抗原弥漫阳性,CD5、CD23、Cyclin D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随访8~97个月,5例均未行放化疗,3例无复发,1例继发右上腭MALT淋巴瘤,1例死亡。结论 涎腺MAL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呈B细胞免疫表型且无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的表型特征。本病呈惰性进程,预后一般较好,可累及周围淋巴结及其他涎腺腺体,有复发和远处播散的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涎腺上皮—肌上皮癌(E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涎腺EM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均有上皮与肌上皮细胞形成较典型双套层结构.免疫组化内层表达上皮标记,外层肌上皮细胞表达肌上皮标记.[结论]涎腺EMC是一种少见的相对低级别的恶性肿瘤,典型双套层结构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涎腺肌上皮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友信 《实用癌症杂志》2008,23(1):87-87,89
涎腺肌上皮癌在国内报道较少,我们1990年1月~2005年12 月收治9例涎腺肌上皮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涎腺肿物是颌面部常见疾病,其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物其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均不同。故其治疗和预后也不相同。临床资料我科自1990年至1998年间共收治涎腺肿物120例,其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从10岁到80岁。其中腮腺肿物85例,占70....  相似文献   

11.
12.
Lymphoepitheliai carcinomas of the salivary gland are rare tumors constantly associated with EpsteinBarr virus (EBV) and mainly identified in Asiatic and Greenlander population. Four cas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Caucasians, only two with EBV infection. We describe two cases of parotid gland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s in Mexican mestizo women in which chronic latent EBV infection was documen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in situ hybridization. One patient had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nd the othe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of six and three years of evolution, respectively. Epithelial neoplastic cells showed latency pattern II (LMP1+, EBNA-2?, EBER+) with a dense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composed mainly by CD8+ T lymphocytes. Follow-up excluded nasopharyngeal involvement in both patients. This report expands the ethnic groups in which saliv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latent EBV infection have been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s for the first time its association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in two women living in a region non-endemic for this unusual neoplasm.  相似文献   

13.
大涎腺肿瘤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大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探索大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讨论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方法 对 1990~ 1998年间收治的经组织学确诊的 10 8例大涎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 ,对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结果  10 8例大涎腺肿瘤中 ,良性肿瘤 81例占 75 % ,恶性肿瘤2 7例占 2 5 %。良性肿瘤中又以多形性腺瘤和囊肿为多见 ,分别占良性肿瘤的 72 .84%和 2 7.16%。舌下腺囊肿占舌下腺肿瘤的 75 % ,腮腺多形性腺瘤占腮腺肿瘤的 5 9.46%。结论 大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涎腺X -线造影对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摘除舌下腺是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最有效的办法 ,肿瘤摘除加腺体的部分或全部切除是防止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 ,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对 1 980~ 1 995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 60例小涎腺肿瘤的年龄、性别、好发部位、诊断、治疗等进行了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60例口腔小涎腺肿瘤 ,良性肿瘤 2 6例占 43 .33 % ,恶性肿瘤 34例占 56 .67% ,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多见占良性肿瘤的 69.2 3 % ,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为多 ,1 4例占恶性肿瘤的 41 .1 8% ,手术 +放疗者占恶性肿瘤的 38.2 4 % ,5年生存率为 68.97%。结论 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术前X线检查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首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林叔陈  傅深 《现代肿瘤医学》2015,(10):1463-1466
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伴有淋巴间质浸润的未分化癌,发病率低,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免疫反应、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证实,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放射治疗敏感肿瘤,手术联合术后放射治疗为本病治疗的常用模式,获得了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及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病理分型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对7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黏液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4.73%,中位年龄42岁,绝经前患者占71.43%,病灶大小1.0-6.5cm。单纯型黏液癌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混合型转移率为33.33%。结论:国内30-50岁女性,临床诊断为良性纤维瘤的乳房肿块,需警惕为乳腺黏液癌。乳腺黏液癌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樊大庆 《现代肿瘤医学》1996,4(4):214-215,228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74-1991年间收治的汗腺癌8例,其中小汗腺癌2例,大汗腺癌6例,指出首次广泛性局部切除对预后极为重要,同时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