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医院收治的72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开颅夹闭组36例和介入组36例,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OS)预后的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复发率方面,开颅组为2.78%,介入组为19.44%,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术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开颅手术的复发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2.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1):166-169
目的:掌握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开颅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技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收集36例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MI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随访体会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开颅夹闭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有1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失败后转变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患者分2次手术进行夹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36名患者随访3~40个月后预后,GOS4~5级有20例(55.6%),GOS1~3级有16例(44.4%),随访过程中有4名患者(11.1%)死亡。结论:开颅夹闭术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做好专业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经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11例,均行翼点入路,单侧开颅3例,一期双侧开颅2例,分期双侧开颅6例;夹闭动脉瘤20个,电凝烧灼加包裹2个.结果:9例手术成功,2例行单侧手术后对侧动脉瘤未能再次手术处理,1例患者单侧开颅手术夹闭后等待再次手术中对侧动脉瘤破裂死亡,11例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术后5例出现程度不同的脑积水,其中3例较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轻度脑积水无进展.结论: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采取一期或分期处理的方法,可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机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以及预后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Hunt-Hess分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分级(n=87,Ⅰ~Ⅲ级)和高分级(n=65,Ⅳ~Ⅴ级),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中早期、延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效果差异.结果:低分级中,早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高于延期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分级中,延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高于早期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级和高分级的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性SAH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无相关性,积极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动脉瘤急性期(发病3d内)或急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经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急性期(发病3d内)或急诊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在术前或术中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再常规行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1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生活基本自理4例,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2例,死亡2例。结论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动脉瘤急性期(发病3d内)或急诊开颅手术夹闭过程中,可减少动脉瘤破裂几率,减轻脑组织牵拉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长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4 月- 2012 年12 月本院神经外科因颅内多发动脉瘤而施行开颅手术40 例的临床资料,共94 个动脉瘤,一期手术34 例,二期手术6 例。动脉瘤直接夹闭85 个,孤立2 个,切除1 个,6 个未破裂动脉瘤未予手术处理。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良好率、病死率,Glasgow 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 标准评价患者近远期预后。 结果 40 例出院时疗效良好率(GOS 评分4 - 5 分) 为92.25%(37/40),不良率(GOS 评分1 - 3 分)7.25%(3/40),手术相关病死率2.50%(1/40) ;随访期间(8 - 40 个月)疗效良好率(GOS 评分4 - 5 分)91.67%(33/36),不良率(GOS 评分1 - 3 分)8.33%(3/36),病死率2.78%(1/36)。 结论 采取良好的策略是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关键,并能带来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刘平  钟琪  吴健 《西部医学》2013,(11):1686-168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残留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总结我院2005~2012年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15例,其中113患者在夹闭术后1个月行3D-DSA检查观察动脉瘤夹闭情况,动脉瘤残留的纳入标准为在瘤夹近端仍有部分动脉瘤显影.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行3D-DSA检查113例,其中103例完全夹闭,4例出现载瘤血管狭窄(相对于术前);动脉瘤残留6例(5.31%),残留病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余4例仍在随访中,6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的残留与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器械及术中影像评估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各个方面的改善及完善,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8.
陈旭  詹健  张永安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215-5216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将8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患者根据其手术时机的不同分成超早期组(<1 d)、次早期组(1 d~3 d)、间期组(4 d~10 d)和延期组(≥11 d),均20例;评估预后.结果 次早期组预后良好率为80.0%,与其余3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早期组与延期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0.0%,65.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3 d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并非必须在发病1 d内行急诊手术,在发病4 d~10 d后再行手术治疗,同样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级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6例高分级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GOS神经功能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7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8±1.2)h,住院时间7~48 d,平均(20.8±3.5)d;术后15 d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破裂动脉瘤完全夹闭74例,瘤颈小部分残留2例。术后恢复良好率81.58%、偏瘫率9.21%、植物生存率5.26%、死亡率3.95%;术后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偏瘫率、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P<0.05)。76例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14/75),即脑血管痉挛1例、脑积水1例、局灶性神经6例、脑神功能障碍4例、精神障碍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或消除。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分级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排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多排CTA检查,接受外科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则有13例.以外科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或者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结果 22例受检患者中,DSA共发现真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发现假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5.7%、75%、90%、85.7%、75%;多排CTA共发现阳性动脉瘤患者15例,发现假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1例,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3.8%、83.3%、90.9%、93.8%、83.3%.DSA和多排CTA对显示瘤颈、瘤体及其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清晰显示率进行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求得P>0.05,故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排CTA结合DSA将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Liang JT  Bao YH  Zhang HQ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44-2746
目的 探讨末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1985至2008年北京宣武医院39例末成年人(0~18岁,男24例,女15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神经介入治疗22例;显微外科治疗8例;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者3例;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未治疗5例.3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Glasgow结果评分[(GOS)4 ~5分]28例,死亡1例,致残(GOS 2分)1例,随访过程中有1例动脉瘤栓塞后复发行手术治疗.结果 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2.2%.发病方式: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急性剧烈头痛19例,长期头晕头痛7例,一侧肢体无力6例,眼球活动障碍5例,无症状偶然发现2例,外伤后鼻衄1例.共发现4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前循环31个,后循环13个,后循环动脉瘤比例为29.5%;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10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6例,床突段及床突上段颈内动脉6例,基底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4例,椎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各2例,眼动脉1例.巨大动脉瘤(直径> 25 mm)12个.结论 (1)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大脑中动脉是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复杂性动脉瘤(巨大型、外伤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4)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搭桥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治疗,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治疗与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特点,评价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5例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分别采用夹闭术(28例)和血管内治疗(17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结果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共45例,宽颈动脉瘤占84.4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术前Hunt-Hess分级及出院时GO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多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应用支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22例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14例,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结果在22例患者中宽颈动脉瘤12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瘤2例,巨大动脉瘤2例。22例血管内治疗均成功。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4例(63.63%),大部分不显影7例(31.82%),稳定1例(4.55%)。手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术后1月未服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因治疗发生出血、脑缺血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应用支架能够提高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在治疗中选用适宜支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9±11.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 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30例不同部位及类型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多种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栓塞124例(139个动脉瘤),1例栓塞失败,转手术夹闭成功。6例术中出血,其中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1分3例,2分0例,3分1例,4分3例,5分123例。出院后对患者随访3~48个月,共随访119例(91.5%),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远期随访(大于6个月)33例(27%)。随访期1例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行血管成形术,其余患者动脉瘤不显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根据不同颅内动脉瘤采用相应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珐:对91例确诊或疑诊脑动脉瘤患者的2DDSA和3D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呐动脉瘤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为参照。结果:91例患者3DDSA共检出64例92个动脉瘤,27例阴性,2DDSA共检出61例79个动脉瘤,30例阴性,2DDSA和3DDSA脑动脉瘤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DSA有1例假阳性和4例假阴性,有10例13个动脉瘤朱被2DDSA发现(平均1.98ram),偶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占84.6%。3DDSA对于动脉瘤瘤颈的显示及瘤颈和周围重要血管毗邻关系的评价优于2DDSA(P〈0.01)。结论:3DDSA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74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74例颅内动脉瘤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48例血管内治疗和26例显微手术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分别为43和18例,轻度残疾2和2例,重度残疾2和3例,死亡1和3例。术后6~12个月有24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21例,重度残疾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手术者的经验采取两种不同的微侵袭治疗疗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黄鑫  杨鹤 《当代医学》2011,17(10):88-8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27例3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3)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4)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邵星博  关俊宏  曲圣涛 《西部医学》2022,34(8):1204-120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为临床实际工作中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提供手术策略方面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三个神经外科病房收治的70例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病例根据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单侧或双侧手术、一期或分期手术、处理责任动脉瘤或处理全部动脉瘤进行分组。通过对术后GOS评分、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等预后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策略下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介入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好于开颅夹闭术,处理全部动脉瘤临床疗效好于只处理责任动脉瘤;手术侧别、手术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 Hess评分及术式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多发动脉瘤的治疗,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处理明确诊断的多发动脉瘤时应尽可能处理全部动脉瘤,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应遵循一定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直径≤3.0mm)的临床可行性、难度及其适应证。方法总结分析5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临床一般状况、Hent-Hess分级、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以及临床预后。结果 55例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0例为破裂动脉瘤,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完全栓塞30例(54.55%),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25例(45.45%)。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7.27%),术后再出血1例(1.81%),术后死亡1例(1.81%)。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临床治愈47例(85.46%),轻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5例(9.09%),重度肢体活动障碍2例(3.64%),无复发及颅内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有效、可行的;另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预后选择最佳血管内治疗方案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