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州中医学院李仲守教授年已七旬,是广东省名老中医之一。对中医学术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杂病,他治病特别重视阴液的保养,对有劫阴伤阴作用的药物十分谨慎。现着重将李老运用补阴法的经验加以整理介绍。李老认为,补阴法用以治阴虚之证,五脏皆有阴虚,但主要是肾阴虚。临床上可分为滋  相似文献   

2.
岭南妇科名医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特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玉珍  罗颂平 《新中医》1998,30(9):5-6,19
罗元恺教授是已故全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教育家。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60年,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勤于著述,建树良多。也是现代岭南妇科名医。在他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中既有中医学的普遍性学术精华,又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的显著性学术特色,在岭南妇...  相似文献   

3.
我院老中医张焕鼎,酷崇《内》《难》,擅用经方,师古不泥古,每施平淡寻常之剂,而起疑难沉痼之疴,发挥经方旨意,尤有独到之处。下面将张师所诊案例,仅就笔者所见,记录四则,以示法度。一、桂枝汤加大黄“冠心”有效张男50岁工人诊于81年8月16日主证与病史:近三月来胸闷时疼,上腹胀满,伴自汗,大便不爽。曾做心电图示:心肌损伤。在本县××医院拟诊为“冠心病”。其间更医数人,迭进“香砂养胃汤”“当归六黄  相似文献   

4.
张志远教授妇科治验拾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兆君 《国医论坛》1991,6(3):21-22
张志远老师系山东中医学院医疗系顾问,在近五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兹选张老妇科治验二则报告如下.一、从淤论治慢性盆腔炎张老认为,慢性盆腔炎按中医辨证多属气滞血淤、症瘕积聚.常表现为小腹一侧或两侧经常性隐疼、坠胀,劳累、性交及行经时加重;触诊有条状、包块状症瘕且有压痛;带下色黄,腰骶酸楚,月经不调.究其成因主要是感受寒湿,余邪未除,迁延反复,日久导致冲任受损,脏腑失调,气血耗  相似文献   

5.
杨兆文  吕文亮 《新中医》2015,47(2):294-295
吕文亮,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吕教授在临床中,善用温病理论辨治各种湿热型疑难杂症,处方及用药经验继承温病医家如薛雪、叶天士等人的思想,方以银翘散、宣痹汤、甘露消毒丹多见,显现\"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主旨,用方加减精妙,效果明显。笔者师从吕教授,侍诊跟前,受益匪浅。现收录验案几则以供探讨。1理论探微清代温病学发展空前,承仲景伤寒医学源流,出现许多对  相似文献   

6.
7.
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培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而提出的学习原则和方法,通过跟随国医大师学习体会,结合读经典和做临床,通过"治未病"、"运脾胃调升降"以及"方证相对"三方面,对路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黄煌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临证擅长从体质、方证、药证辨治疾病,具喜用经方,现摘录二则验案,以窥其貌。  相似文献   

9.
钟伟兰 《新中医》2013,(11):165-166
罗颂平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妇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也是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勤于钻研,辨证灵活,用药精确。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跟师罗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许润三教授从事妇科临床5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选方用药颇具特色,临床疗效甚为满意,现录4则验案如下,以飨读者。 原发性痛经 例1 张某,女,23岁。未婚。初诊日期:1995年2月10日。主诉:经行腹痛5年。患者月经16岁初潮。近5年来无明显诱因地出现经行小腹坠痛,以经行1—2天为重,喜按,经色黯红,有小血块。每次经期均需服止痛片。痛  相似文献   

11.
方药拾贝(十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配莪术治慢性胃疾消症瘕积聚慢性胃疾和症瘕积聚有其共性:由于久病耗气损精,而致气衰无力,血必因之瘀阻,因之常呈气虚血瘀之候。朱师认为此类病证应选益气活血,化瘀生新之品,方能奏养正消积之功。《本草汇言》谓:“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王执中《资生经》曾载:“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蓬莪术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又有理冲汤用黄芪、党参配三棱、莪术之例。彼指出:“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  相似文献   

12.
五灵脂降浊气而和阴阳五灵脂乃寒号虫之所遗,味甘气温,气味俱厚,能人足厥阴、手少阴经。其与蒲黄相伍(失笑散),治恶露不行、脘胁刺痛、死血腹痛甚验,故一般均认为其系活血散血之要药,但尚未窥其全貌。朱师云:“五灵脂能入血分以行营气,能降浊气而和阴阳,它的多种作用即可据此引伸和参悟。”言简意深,发人深思。上溯古意,《普济本事方》以此药配合乳香、没药组成“铁弹圆”,配合草乌组成“黑神圆”,“治一切瘫痪风”,殆取其运行血中之气、通经活络之功;《严氏济生方》以此药配合玄胡索、蓬莪术、良姜、当归,“治急心痛、胃痛”,殆取其行营  相似文献   

13.
仙灵脾为燮理阴阳之妙品仙灵脾亦名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入肝肾二经,功擅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凡肾阳亏虚所致之阳事不举,小便淋沥,经脉挛急,风湿痹痛,老人昏眊,中年健忘诸证,用之恒有佳效。朱师擅用此品,尝谓:“仙灵脾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之佳品。”其用大剂仙灵脾(20~30克)配合熟地、仙茅、鹿衔草,起顽痹之大症,取其温阳、逐风湿之功;用仙灵脾配合丹参、合欢皮、炙甘草,治阳虚之心悸、怔忡,取心阳根于肾阳之意;用仙灵脾配合高良姜、荔枝核,治多年之胃寒痛,取益火生土之意。至於配合紫石英治妇女宫  相似文献   

14.
白槿花泄下焦瘀浊白槿花又称木槿花,其性味诸家本草所说不一。李时珍以为甘平、无毒,但尝其药汤有苦味,用之又可清热,似以甘苦、微寒较当。此物以擅治赤白痢著称,《冷庐医话》载:“白槿花治赤痢甚效,……凡是赤痢者,以花五、六朵,置瓦上炙研,调白糖汤,服之皆愈。……采花晒干,藏之次年,治痢亦效。”验之临床,信不虚也。其所以能治痢者,盖因其能清热解毒,一也;能入血分,活血排脓。二也;其性滑利,能缓解下痢之后重,三也。惟用于热毒痢效佳,寒湿痢则  相似文献   

15.
枸杞子治肝病齿衄枸杞子甘平,滑润多脂,为滋肾养肝、益精生津之妙品,其止血作用,方书罕见汜载。朱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此品有止血之功,对慢性肝病听见齿衄尤为适合,每日用30克煎汤代茶,连服数日,齿衄常获控制,临床症状亦随之改善。朱师尝谓:“血证病因,千头万绪,约言之,缘阴阳不相维系,若阴虚阳搏,宜损阳和阴;若阳离阴走,宜扶阳固阴。但肝肾精血交损所致之失血,非偏寒偏热所宜,枸杞则为当选之佳品。”不仅齿衄,举凡鼻衄、崩漏等证见精血内夺、肝不藏血者,在辨证论治方药中加用枸杞,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泻脾泄热法治实火口疳口疳俗称口疮。由于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故口疳常与心脾两脏相关。若心脾之火熏蒸,则口疳作矣。但火有虚实之分,病有常变之异,临证岂能一例衡之?属心经邪热者当泻心导赤,属脾经积热者当泻脾泄热,此实火论治之大略。若虚火论治,又当随证立法:思虑劳倦,损伤脾气,证见运化无权,虚火内生者,当补土伏火;劳心过度,阴液暗耗,证见口干口苦,心烦不寐者,当泻南补北,交通心肾:长期反复发作,阴伤及阳,虚阳浮越者,则温养下焦,引火归源。  相似文献   

17.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休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一、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8.
黄芪配地龙治慢性肾炎慢性肾炎在中医属水气病范畴,以耗损精血,伤及肾气为其共性。肾气不足则气化无权,关门不利,水湿潴留,故气病水亦病;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络脉瘀滞,血不利亦可病水。气、水、血三者互相影响,而以气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来,朱师致力于“慢肾”治疗的研究,确认益气化瘀为行之有效的法则。在药物的选用上,受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启示,筛选出黄芪与地龙相配伍的方法。黄芪每日用30~60克左右,地龙每日用10~15克。朱师尝谓:“慢性肾炎水肿  相似文献   

19.
刘寄奴味苦性温,入心脾二经,为活血祛瘀之良药。凡经闭不通,产后瘀阻作痛,跌仆创伤等症,投之咸宜。而外伤后血尿腹胀,用之尤有捷效。《本草从新》载其能“除癥下胀”。所谓“下胀”者,因其味苦能泄,性温能行也。而“除癥”之说,殊堪玩味,经验证明。此物对“血癥”、“食癥”等症均可应用。所谓“血症”,盖因将息失宜,脏腑气虚,风冷内乘,血气相搏,日久坚结不移者也。在妇女则经水不通,形体日渐赢瘦,可予四物汤加刘寄奴、牛膝、红花、山楂之属。引  相似文献   

20.
桂枝降冲逆复心阳效捷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清·邹润安指出它的主要作用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朱师对桂枝的应用功夫娴熟。他遵仲景大法,用桂枝配麻黄以解表散寒,配白芍以调和营卫,配人参以益气解表,配茯苓以通阳行水,配防已以温行水气,配黄连以平调寒热,配石膏以解表清里,配大黄以温下寒实,配丹皮以和营祛瘀,配龙骨、牡蛎以养心安神等。他认为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其效确实;并据桂枝温阳通脉的作用引用于治疗心动过缓之证,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