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对比分析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疗效。方法 5 5 8例患者分别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2 31例 ,不停跳手术 32 7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8kPa左右 ,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 不停跳组早期死亡 7例 (死亡率 2 .14 % ) ,停跳组早期死亡 5例 (死亡率 2 .17%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3~ 2 3月 ,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并可简化操作 ,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2.
黄胜  黄留保 《广西医学》2001,23(5):1243-1243
许多心内直视手术都需要阻断升主动脉 ,使心脏内无血供、术野清楚 ,心内直视手术中 ,主动脉阻断心脏停搏后 ,心肌难免遭受缺血、缺氧的损伤。此阶段的心肌保护非常重要 ,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是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技术。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已在 11例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1例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 (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31~ 5 7岁 ,体重 35~6 3kg ,心功能Ⅱ~Ⅳ级 ,11例病例…  相似文献   

3.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5例,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体外循环期间保持常温,冰敷头部局中降温保护脑功能,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阻断上下腔静脉,在心脏缓慢空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行高汉量灌注,保持较高灌注压。术中麻醉和体外循环平稳,心肌保护效果好,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并行循环 ,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使用心脏停搏液 ;逆行灌注者 ,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 ,鼻咽温维持在 33℃± 1℃ ,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 ,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 ,多巴胺用量很少。低心排发生率 1 .0 % ,血尿发生率 3.8%。无 1例发生空气栓塞。早期死亡率 2 .5 % (5 / 1 94 )。结论 :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 ,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和临床效果 ,可应用于绝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矫正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手术的经验。方法:126例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32℃-34℃)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施行心内畸形矫正术。结果:全组均无气栓发生,术后低心排血量5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死亡率0.79%。结论: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简化手术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总结 46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患者 ,在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 ,术中并行循环 ,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或不完全阻断升主动脉 ,不使用心脏停跳液 ,鼻温维持在 ( 3 4± 1)℃ ,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 ,体外循环时间短 ,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低 ( 1例 ,2 13 % )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 ,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 ,能及时发现较小的室性间隔缺损及残余漏 ,避免传导阻滞的发生 ,无 1例空气栓塞发生 ,全组无死亡。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简化了操作程序 ,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 ,心肌保护好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避免再灌注损伤 ,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选择40例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术中应用保持鼻咽温在34℃左右的高流量灌注:小儿2.8~3.0 L/(m2*kg);成人2.4~2.8 L/(m2*kg),术中头部降低15°~20°,保持心脏在空腔状态下手术;另选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结果与心脏直视停跳手术相比,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早,无1例发生血气栓,血液生化变化小.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同时减少了体外循环时间,较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低温体外循环施行的心内直视手术为一安全和方便的基本方法。尤其加用了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和心脏局部深低温等心肌保护措施,可使心肌能耐受较长时间缺血,而不至发生心低排综合症和复苏困难等不良后果。我院心外科于1961年开始用低温低流量半身体外循环行心内直视手术51例(风湿性心脏病33例,先天性心脏病18例)。1065年后停顿十二年,1976年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1978年3月再次应用于临床,至1979年12月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共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9例,前后共施行90例。现将后39例之临床资料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疗效评价及其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总结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12例施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不阻断主动脉,鼻咽温维持在32~35℃,阻断上、下腔静脉,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脏手术结束能顺利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0%,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1例心房切口缝合针眼渗血,行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2h发生急性肺梗塞,均经治疗痊愈。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避免再灌注损伤,有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6例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施行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体温维持在(32±1)℃,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成后即停可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等药物用量减小。低心输血量发生率降低,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降低。血液生化及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均显示较传统方法好。无空气栓塞发生,早期病死率降低。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尤其在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以下的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与国内大医院及心脏专科医院相比较,存在着软硬件等诸多方面的不足,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心肌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大大提高了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报告 1995年 7月至 1998年 2月期间 ,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10例的治疗效果。该手术方法不同于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它的优点在于体外循环不降温、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而保持冠脉灌注。有效避免了心脏的缺血缺氧导致的损害和再灌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搏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免除了因阻断主动脉所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损害和再灌注损伤,使全身各脏器功能得到保护,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1995年6月至1998年7月,我院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搏下行心内直视手术87例,除一例在转流过程中引起脑部并发症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年龄2岁~45岁。男55例,女32例。病种: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缺38例,其中合并三尖瓣重度关  相似文献   

14.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总结 2001年7月至2005年11月间80例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鼻咽温维持在(33±1)℃,阻断上、下腔静脉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脏手术完毕可顺利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用量2~5 μg/kg·min,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6.25%.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避免再灌注损伤,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对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94例病人在全麻气管内插管下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如手术位于主动脉根部的成人患者,则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控制在27~28℃下行心内直视手术.鼻咽温度降至27~30℃出现室颤性停搏.结果 本组94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早期死亡3例.无麻醉和体外循环原因死亡.结论 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并且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总结11例先心病施行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术中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部温度维持34-37℃,均在心脏空跳的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用量很少,无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3年,均能参加正常活动,无残余分流和杂音。结论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及再灌注损伤,使术中心肌代谢处于接近生理状态,具有较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低温体外循环心肌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法及中低温室颤法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26~27℃)室颤性停搏组(31例)及浅低温(32±1)℃心脏不停跳组(32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内直视下行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1例,中低温组死亡1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低温体外循环,间断冷心肌保护液灌注至今仍是心内直视手术主流方法,但低温产生的一系列不良作用一直无法避免,昆明同仁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对231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使用常温体外循环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术中间断灌注温血停搏液行心肌保护法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21例常温心内直视手术中,阻断主动脉后.采用高钾温氧合血停搏液从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使心脏停搏。在转机前、开放主动脉、停机前、术后1小时、术后第一天作血钾测定和血气分析。结果:除PaO2在开放主动脉时增加(P<0.01)外,其余血钾、pH、PaO2、PaCO2、HCO3、BE各参数在各不同时段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中间断灌注温血停搏液对血钾和酸碱平衡无不良影响,是一种较好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常温下心脏空跳中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常温下心脏空跳中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以对比的方法,将72例病人分成A、B两组:A组以传统的升主动脉阻断、灌注冷停搏液,心内无血状态下完成手术。B组在并行循环下完成心内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冷停搏液,不降温,鼻温在并行续降下控制在34-35℃之间,心脏在空跳下完成心内手术。结果:常温下心脏空跳中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减轻心脏缺血和缺氧损害,有效地避免了心肌再灌注损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