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估临床营养支持模式与实施方法对成年急性重症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03例成年急性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相关资料,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模式与实施方法对营养支持并发症、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均≥3分.早期肠内营养(EN)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明显短于非早期EN组(P<0.001)和肠外营养(PN)组(P<0.001),感染发生率(P均<0.001)、MODS发生率(P均<0.001)及病死率(P均<0.001)也均明显低于非早期EN组和PN组患者.PN液中添加谷氨酰胺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未添加者(P=0.0000),感染(P=0.0252)和MODS发生率(P=0.0030)及病死率(P=0.0305)均明显低于未添加者.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常规胰岛素治疗组(P=0.0000),感染(P=0.0001)和MODS发生率(P=0.0237)及病死率(P=0.0427)均明显低于常规胰岛素治疗组.结论 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营养风险,需要给予营养支持.早期EN、PN液中添加谷氨酰胺及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缩短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降低感染和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Gln强化的肠外营养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吻合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增强的肠外营养(PN)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22例,术后随机分2组,所有患者都接受等氮犤0.20g/(kg·d)犦等热量犤126kJ/(kg·d)犦的肠外营养支持6d,入选研究组的病例都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研究组(n=11)全营养液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对照组以常规全合一营养液进行支持。监测术后累计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术后第2天(POD2)与手术前(POD0)比较,均明显下降(P=0.03),至术后第7天(POD7)均有回升,研究组犤(38.32±4.12)g/L犦较对照组犤(34.72±3.13)g/L犦升高明显(P=0.007),POD7研究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亦有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P=0.008,与对照组比较P=0.04);研究组术后7d累计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对照组术后有伤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研究组无伤口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结论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的营养液对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的患者比常规全合一营养液更能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差值(△值)、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2.65±0.51) g/L比(1.41 ±0.57) g/L,(4.82±1.82)g/L比(2.75±0.6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肠外营养组[(7.6±0.7)d比(10.8±0.9)d,(11.6±2.4)d比(1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的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30.0%(12/40)比0],而肠外营养组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中心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内营养组[ 15.0%(6/40)比0,15.0%( 6/40)比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谷氨酰胺双肽对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6 8例行全胃切除的胃癌病人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34)和实验组 (n =34)。两组病人均接受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 1周 ,实验组同时补充谷氨酰胺双肽 ,相当于谷氨酰胺 0 .34g/(kg·d)。在术前和术后第 1、8天取外周血测定IgM、IgG、IgA、CD3、CD4、CD8、CD4 /CD8比值。 结果 :术后第 8天 ,实验组IgG、IgA、CD4、CD4 /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含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可改善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营养支持的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3 d的内外科成年危重患者172例,记录患者进入ICU后的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评估患者入院24 h内的营养风险状况(根据NRS 2002)、营养状况(根据体重指数,BMI)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结果 营养支持率在入ICU首日最低(39.5%),至第7日达67.9%,肠外营养(PN)应用比例(33.6%~39.5%)高于肠内营养(EN)应用比例(4.1% ~ 16.0%).NRS 2002、APACHEⅡ评分及BMI显示160例(93.0%)患者应当接受营养支持,但仅对其中103例(64.4%)给予了营养支持,在这些患者中,92例(89.3%)的营养支持开始于入ICU 3 d内.结论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不足,多数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开始得较为及时.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途径以PN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在ICU内危重症患者进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PEG-J)肠内营养管道的建立,探讨该术式对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58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30)。治疗组在排除禁忌证后于120 h内建立PEG-J营养支持管道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选用鼻胃管作为肠内营养支持途径,若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时则选用鼻肠管。观察两组患者28 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以及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28 d VAP发生率(7.14%比26.67%,P=0.049)、ICU停留时间[(13.6±5.9)d比(16.8±4.4)d, P=0.024]、机械通气时间[(8.1±5.0)d比(10.7±4.5)d,P=0.04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PEG-J管道在危重症患者中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可靠、安全的,同时也是降低VAP发生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肠内、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平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100例新牛儿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组)、肠外谷氨酰胺1组[肠外营养1组,在常规肠外营养中静脉补充谷氨酰胺0.3 g/(kg·d),其中谷氨酰胺取代了处方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肠内谷氨酰胺Ⅰ组[肠内营养1组,口服添加谷氨酰胺0.3 g/(kg·d),谷氨酰胺取代了常规肠外营养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肠外谷氨酰胺2组[肠外营养2组,在常规肠外营养中静脉补充谷氨酰胺0.3 g/(kg·d)]、肠内谷氨酰胺2组[肠内营养2组,口服添加谷氨酰胺0.3 g/(kg·d)],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氨基酸的剂量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给予[从1.0~2.0 g/(kg·d)开始,增至3.5 g/(kg·d)].首要终点指标为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标准配方摄入量≥120ml/(kg·d)]、胃潴留次数、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和死亡率.次要终点指标为体重变化和头围变化、肝功能、肾功能、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天数.结果 5组患儿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胃潴留次数及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患儿肝肾功能水平及体重增长、头围增长、抗生素应用天数、住院天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肠外谷氨酰胺1组和2组较对照组呼吸机应用天数显著减少(P<0.05).死亡率通过意向性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肠外谷氨酰胺1组RR为1.053,95%CI为0.952~1.164;肠内谷氨酰胺1组RR为1.333,95%CI为1.035~1.717;肠外谷氨酰胺2组RR为1.053,95%CI为0.952~1.164;肠内谷氨酰胺2组RR为1.25,95%CI为1.004~1.556.结论 补充谷氨酰胺未能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减少胃潴留次数、缩短全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减少新生儿呼吸机应用大数.新生儿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对患儿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成年重症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应用随机排列表将122例随机血糖>11.1mmol/L、住ICU≥5天的重症患者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IIT组,n=58)和传统胰岛素治疗组(CIT组,n=6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住ICU期间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以及ICU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与CIT组相比,IIT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9.01±5.28)天vs.(15.29±7.75)天,P<0.05],感染发生率(29.31%vs.43.75%,P<0.05)、MODS发生率(39.66%vs.54.69%,P<0.05)、ICU病死率(27.59%vs.45.31%,P<0.05)和ICU医疗费用[(15.04±9.77)万元vs.(28.68±10.47)万元,P<0.05]均明显降低。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重症患者近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静脉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内营养对肝脏移植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3月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接受首次肝脏移植的患者按随机表进入研究组或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内营养治疗和等氮等热卡肠外营养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术后死亡例数、感染例数、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符合全部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进入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各有2例患者未完成研究。对照组4例死亡,研究组无死亡,两组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死亡风险倾向于对照组(P=0.096)。对照组10例感染,研究组6例感染,差异有倾向性(P=0.103)。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2.7±12.0)天,对照组为(34.8±10.6)天,差值为(-21.6±8.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1)。研究组的术后住院费用(148534±38220)元,显著少于对照组(230281±85146)元,差值为(-81747±25885)元,差异有显著性(P=0.006)。结论静脉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内营养与标准肠外营养比较,能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住院费用,有降低术后感染的倾向性。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内营养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肝移植术后营养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371-1372
目的探讨添加谷氨酰胺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谷氨酰胺注射液。持续治疗2周后,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M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IS评分为(16.5±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4±1.8)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P<0.05)。结论在常规肠外营养支持中添加谷氨酰胺,可以有效地改善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SAP患者,随机均分为肠外营养组(A组,n=25)和肠内营养组(B组,n=25),A组给予全肠外静脉营养7d,B组患者早期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7d,采集两组患者发病当日及第4、7d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T细胞亚群数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B组(肠内营养组)患者第4、7d CD3+、CD4+/CD8+值较A组(肠外营养组)有显著的升高(P0.05),而CD8+显著降低(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S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肠内与肠外两种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ICU危重症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57例)和肠外营养组(57例),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等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各营养指标均有所升高,且肠内营养组比肠外营养组升高更明显[血红蛋白:(120.47±22.46) g/L比(114.83±23.86) g/L,总蛋白:(78.21±8.42) g/L比(70.48±8.21) g/L,白蛋白:(38.21±5.03) g/L比(33.87±5.62) g/L,前清蛋白:(245.57±44.61) mg/L比(182.24±42.7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腹泻、呕吐恶心、感染、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14.04%(8/57)比26.32% (15/57),12.28%(7/57)比17.54%(10/57),3.51%(2/57)比8.77%(5/57),1.75%(1/57)比5.26% (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支持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力都有提升作用,且肠内营养效果更加明显,可更好地提高预后,可能成为危重症患者更佳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守肠外营养与积极肠外营养两种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3月-2013年3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化分为低肠外营养组75例{(氨基酸及脂肪乳剂量均从0.5~1.0g/(kg·d)起,增量为0.5~1.0g/(kg·d),直至足量3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4mg/(kg·min),每天增加1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高肠外营养组71例{(氨基酸剂量从1.5~2.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5~4g/(kg·d);脂肪乳剂量从1.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0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6mg/(kg·min),然后每天增加2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记录两组的喂养情况、生长指标,并测定肝功能。结果低肠外营养组在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肠内营养达90kCal/(kg·d)日龄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大于高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7天、第14天及第28~42天主要生化指标测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ssociated cholestasi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肠外营养方式不会影响VLBWI的肝脏功能,也未增加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透析营养客观评分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探讨引起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以透析营养客观评分作为营养不良的判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轻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3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引起患者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和传统的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进行比较,观察其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评估的价值.结果 7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3∶1,平均年龄(54.90±12.10)岁,透析龄(85.37 ±54.17)个月.根据透析营养客观评分营养正常患者15例(20%)、轻中度营养不良者42例(56%)、重度营养不良者18例(24%).重度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相比,患者的体重指数[(19.81 ±2.22)比(23.90±2.44)kg/m2,P=0.030]、干体重[(50.85±7.60)比(59.94±10.89)kg,P=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相比,患者的胆固醇[(4.60±0.84)、(3.73±0.68)mmol/L比(5.71±1.64)mmol/L,P =0.011,P=0.000]、标准蛋白质分解率[1.17、1.15g/(kg·d)比1.45 g/(kg·d),P=0.030,P=0.010]、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1.44±0.77)、(1.00 ±0.41)cm比(1.80±0.63)cm,P=0.032,P=0.020]、上肢中臂周径[(24.85±1.48)、(21.66±1.48)cm 比(24.99 ±2.30)cm,P=0.046,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反应蛋白[OR=12.482,95% CI=0.190-130.928,P=0.035]和标准蛋白质分解率[OR =0.128,95% CI=0.022-0.736,P=0.021]与营养不良存在相关性.结论 营养不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炎症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是引起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含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的肠外营养对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UFAs组和常规组,每组20例。常规组用中长链脂肪乳剂,PUFAs组用添加ω-3PUFAs的中长链脂肪乳剂。使用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共9d,其中非蛋白质热量为117.15 kJ/(kg·d)、氮量为0.2 g/(kg·d)。测定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第1、3、5、7、9天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同时观察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 PUFAs组术后第3、5、7、9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常规组显著下降(P均<0.05)。PUFAs组的SIRS持续时间为(3.85±2.36)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5.31±1.47)d(P=0.0230)。PUFAs组的MODS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5% (P =0.0076)。结论 添加ω-3PUFAs的肠外营养能阻断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过度炎症反应、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有利于细胞及器官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添加谷氨酰胺 (Gln)双肽的低热量肠外营养 (PN)在高龄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所有病人术后第 1~ 6天接受等热量 83.6kJ/ (kg·d)、等氮 0 .16 g/(kg·d)的PN支持 ,研究组病人另增加 0 .3g/ (kg·d)的Gln双肽。术前及术后第 1、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G、IgA和IgM ,并进行淋巴细胞计数 (LCC)。计算术后第 1、4、7天氮平衡。  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值均较术前下降 ,对照组下降明显 (P <0 .0 5 ) ;术后LCC均较术前升高 ,尤以研究组升高显著 (P <0 .0 1)。累积氮平衡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结论 :添加Gln双肽的低热量肠外营养在高龄腹部手术病人中使用安全 ,具有改善氮平衡、减轻术后血清蛋白水平下降和促进淋巴细胞计数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测定食管癌术后患者部分肠道菌群的数量,反映不同抗生素及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方案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6组,每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别接受6种不同的抗生素及肠内外营养干预方案: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B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C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D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E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F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G组).采用光冈菌群测定法检测患者术后第1次粪便中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以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菌群数量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的差异,并观察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双歧杆菌[(10.59±0.39)比(10.88±0.10) lg10n/ml,P=0.186]、乳酸杆菌[(8.59±0.31)比(8.72±0.22) lg10n/ml,P=0.534]、肠杆菌[(8.43±0.50)比(8.67 ±0.24) lg10n/ml,P=0.266]、肠球菌[(7.40±0.61)比(7.78±0.16) lg10n/ml,P=0.111]及B/E值[(1.2589±0.0644)比(1.2560±0.0330),P=0.82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E、F、G组的拟杆菌[(11.08±0.48),P=0.139; (9.23±0.42),P=0.000; (10.80±0.26),P=0.004; (10.24±0.45),P=0.000;(8.05±0.53),P=0.000比(11.36±0.48) lg10n/ml]、双歧杆菌[(10.19±0.49),P=0.062; (9.00±0.52),P=0.000; (9.31±0.45),P=0.000; (8.47±0.56),P=0.000; (6.99±0.56),P=0.000比(10.59±0.39) lg10n/ml]、乳酸杆菌[(7.99±0.58),P=0.006; (6.84±0.47),P=0.000; (7.72±0.35),P=0.000; (6.93±0.43),P=0.000; (5.93±0.76),P=0.000比(8.59±0.31) lg10n/ml]、肠杆菌[(8.19 ±0.43),P=0.258;(7.93±0.60),P=0.020;(7.47±0.43),P=0.000; (6.90±0.42),P=0.000; (6.58±0.57),P=0.000比(8.43±0.50) lg10n/ml]、肠球菌[(6.90±0.54),P=0.037;(5.89±0.68),P=0.000;(6.20±0.52),P=0.000;(5.91±0.39),P=0.000;(5.14±0.58),P=0.000比(7.40±0.61) lg10n/ml]数量较B组均减少.D及G组B/E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1433±0.1350,P=0.025; 1.0706±0.1413,P=0.000比1.2560±0.0330).各组肺部感染(x2=3.647,P=0.601)及吻合口瘘发生率(x2=5.000,P=0.4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3d及术后积极应用肠内营养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术后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添加谷氨酰胺 (Gln) 的全肠外营养(TPN)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人血浆内毒素 (LPS) 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我院ICU的MODS病人40例,随机分为常规TPN组(A组)和Gln TPN治疗组(B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治疗.A组按常规给予TPN,B组在给予TPN基础上加用Gln 0.27 g/(kg·d),相当于L-丙氨酰-Ⅰ-谷氨酰胺(商品名:力肽)0.4 g/(kg·d),共7 d.所有病人均于TPN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检测血浆Gln和LPS浓度,观察TPN治疗时间和病死率.选取2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组(C组). 结果:A、B两组TPN治疗前血浆Gln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1),治疗后A组显著低于B组(P<0.01).A、B两组TPN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治疗后 B组显著低于A组(P<0.01).TPN治疗时间A组为( 15.8±2.3 ) d,B组为(12.5±2.4)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A组为25%,B组为10%(P>0.05). 结论:经静脉补充Gln(力肽),显著降低MODS病人血浆LPS浓度,有利于缩短TPN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将20只肝硬化大鼠按随机号码表法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肝切除术后1d开始进行为期5d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肝脏NK细胞百分率;4 h51Cr释放法测定肝脏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肝脏NK细胞百分率(22.2%±1.7%比17.4%±1.8%,P=0.000)和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41.6%±2.3%比37.1%±2.2%,P=0.000)。结论 肠内营养可以增加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NK细胞的百分率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症SARS患者接受临床营养支持前后部分与营养有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我所英东重症医学监护中心收治的21例临床诊断重症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转入ICU后均给予呼吸支持及临床营养支持。经肠内营养接受的热量约4184kJ/d(1000kcal/d),蛋白质约38g/d;经肠外营养接受的热量约3347.2kJ/d(800kcal/d)。监测给予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血糖、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总数及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所有患者均接受甲基强的松龙约200mg/d。为将血糖保持在4.44~7.78mmol/L(80~140mg/dl)的较低水平,应用静脉泵入胰岛素,记录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再分析其与结局的关系。结果在发病(11.0±2.8)d后转入ICU的21例患者中,16例(76.2%)伴有营养不良。经过平均12d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犤(28.5±2.2)g/Lvs(37.0±4.1)g/L犦(P=0.0001);血淋巴细胞总数升高犤(0.74±0.47)×109/Lvs(1.22±0.73)×109/L犦(P=0.02);血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病例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81.0%vs57.1%,P=0.18);生存组血糖降至较低水平犤(9.5±2.3)mmol/Lvs(6.3±1.8)mmol/L犦(P=0.0002);死亡组血糖也有下降犤(13.0±3.3)mmol/Lvs(9.5±1.3)mmol/L犦(P=0.04);生存组血糖水平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