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20例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发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仍残留麻痹的AFP病例发病状况,为有效地控制麻痹病例的出现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巩固无脊灰成果. [方法]分析河北省2001~2006年520例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病原学监测状况、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史及疾病谱. [结果]2001~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2 516例,其中520例AFP病例在60 d后仍残留麻痹,年平均发病率为20.7%,病例集中在小年龄组,<5岁的病例占60.0%,男性高于女性,夏秋季节流行高峰,6~8月份占病例总数的47.7%,520例AFP病例中不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脊灰病毒(PV)分离率均高于未残留麻痹的AFP病例,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占48.3%,临床符合病例1例. [结论]加强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监测,进一步提高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免疫覆盖率.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AFP病例残留麻痹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江苏省186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残留麻痹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2009年江苏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186例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4-2009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12.02%,2007-2009年残留麻痹率较2004-2006年下降50.46%;宿迁县和徐州市AFP残留麻痹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例残留麻痹AFP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每年4-7月发病数较多,65.59%的病例集中在0~4岁儿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免疫史、粪便标本实验室结果、初始麻痹程度、粪便标本质量和AFP报告单位级别等与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有关联.结论 将乡镇卫生机构纳入AFP主动监测医院范围,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脊灰疫苗接种率和儿童就诊及时率,是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 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95~2002年福州市急性迟缓性麻痹残留麻痹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福州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原因及疾病谱。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福州市1995~2002年AFP主动监测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5~2002年共有残留麻痹病例40例,多发生在<3岁低年龄儿童组,其中福清、平潭残留病例最多,共24例。麻痹以单下肢为主,其次为双下肢和四肢,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以格林巴利最多。结论 应采取有效的防治AFP病例致残措施,减少残留麻痹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中残留麻痹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描述性分析河南省2008-2012年394例残留麻痹的年龄<15岁的AFP病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2.88%的AFP病例残留麻痹,年龄<5岁儿童占73.35%,男女性别比为1.92∶1.肠道病毒分离率为20.81%,病例麻痹部位主要为单下肢、四肢、双下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年龄麻痹、夏季发病、脊灰疫苗免疫史<3剂次、肠道病毒阳性、四肢麻痹、报告医院级别高是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早对因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是降低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3-2020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残留麻痹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疾病负担,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3-2020年河南省AFP病例中残留麻痹者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残留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 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9.57%(389/4 066);其中,五岁以下儿童(56.30%,219/389)、秋季发病(31.36%,122/389)、男性(58.35%,227/389)病例比例较高;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0.80%(42/3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痹年龄<1岁、发热、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四肢麻痹为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其中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发生残留麻痹的风险是≥3次的3.093倍,麻痹部位发生为四肢者残留麻痹的风险是其它病例的3.654倍。结论 应针对高风险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对因对症治疗,从而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港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方法对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4~2004年贵港市共有AFP残留麻痹病例45例,多发生在〈3岁低年龄组儿童,其中不全程服苗17例。麻痹以单下肢为主,其次为双下肢。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以脊髓炎和创伤性神经炎最多,其次是临床符合病例、格林巴利综合症。结论应加强AFP监测和脊灰免疫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治AFP致残措施,减少残留麻痹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河北省2009年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残留麻痹病例的疾病谱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河北省AFP监测系统监测资料采用EPI-info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北省2009年非脊灰AFP病例疾病谱的顺位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脊髓炎、偏瘫和单瘫、神经根炎、周围神经损伤、脑瘤、手足口合并症、皮肌炎等。发病年龄以0~4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在7、8月份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以下肢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结论进一步掌握河北省导致AFP病例残留麻痹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残留麻痹的AFP病例。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建立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系统以来,加强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报告,使监测系统的敏感性不断提高,并将报告病种扩大为14种。为了进一步提高AFP监测特异性,搞清发病病因,不遗漏真正的脊灰病例,现将我省1993~1996年残留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特征及病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残留麻痹的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做好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对河北省420例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河北省2001~2005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20.6%,﹤5岁的占63.1%,6~8月发病较多,服苗﹤3次的占20.7%,粪便标本肠道病毒分离率31.4%;7例分离到脊灰疫苗变异病毒。临床诊断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占47.3%。2例确诊麻痹型脊灰疫苗相关病例,1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结论]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同时应加强对脊灰疫苗变异病毒致病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做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 ,巩固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成果。方法 对贵州省 1 999~2 0 0 2年 40 3例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状况和疾病谱进行了分析。结果  64 3%的病例为 <5岁儿童 ,6~ 8月发病较多 ,未服苗和服苗 <3次的占 34 0 %。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 ,格林 巴利综合征占 52 1 % ,6 2 %的病例为临床符合脊灰和诊断不详病例 ,其中 7例怀疑为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结论 为维持无脊灰状态 ,应加强AFP病例监测 ,提高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和口服脊灰疫苗常规免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流行学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4-2011年共发生15岁以下AFP病例4 500例,主要表现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95/10万,郑州市发病率最高4.96/10万,其次为三门峡市4.66/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3月和8 ~10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4∶1.741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6.47%.15.80%的病例麻痹60d有残留麻痹.结论 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春季、夏秋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2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报告5 247例15岁以下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主要表现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92/10万,其中郑州、安阳和济源发病率居前三位,分别为4.55/10万、4.48/10万和4.19/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8-10月和3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6∶1。891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6.98%。15.04%的病例麻痹60 d有残留麻痹。结论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发病高峰多出现于夏秋季、春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2—2020年合肥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的流行特征,为维持全市无脊灰状态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0年合肥市AFP病例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 4.3.0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合肥市累计报告AFP病例24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14/10万,季节差异不明显。男女性别比2.15∶1,2岁组发病率最高,8.41/10万,8岁组的发病率最低,0.78/10万。96.75%的病例完成至少3剂次的脊灰疫苗基础免疫,4~15岁组86.21%的病例完成第4剂次的脊灰疫苗接种。麻痹60 d后随访10.98%的病例残留麻痹,99.59%的病例随访由疾控机构的工作人员承担。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年AFP报告发病高-高聚集区位于包河区,低-低聚集区位于庐江县。结论 合肥市应提升基层临床医生对AFP病例的早期鉴别和诊断能力;推进脊灰疫苗加强免疫;增加对残留麻痹后遗症的关注,鼓励康复医生参与随访工作;探索地区精准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325例残留麻痹AFP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引起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肢体致残的主要原因。方法 对江苏省1993-2000年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引起我省AFP病例致残疾病的病因顺位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创伤性神经炎、临床符合脊灰、脑病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近年来主要变化为:四肢麻痹病例增多,单肢麻痹减少;有发热及腹泻症状病例养活,伴感觉障碍者增多;病例集中在苏北地区、年龄有增大趋势。结论 针对当前引起AFP病例致残的主要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应结合AFP病例疾病谱的变化,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止脊灰野病毒的输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处于敏感状态,对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引起AFP病例监测,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状态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全市各个区、县(市)2001-2008年连续8年的AFP病例监测,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连续8年共有AFP病例181例,无脊灰确诊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59/10万~3.09/10万之间。181例AFP病例共有11例为NPEV引起,发病全部为3岁以下儿童,2岁组发病6人。都没有出现残留麻痹。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7~9月,占54.55%。结论本研究连续8年的AFP监测表明,杭州市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处于敏感状态。杭州市存在由NPEV感染引起的麻痹病例。  相似文献   

19.
王颖 《职业与健康》2002,18(12):75-76
郓城县于1991年建立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系统,10年来监测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1993年以来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残留麻痹病例,为进一步掌握我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发病及报告情况,有利于指导今后的监测工作。对郓城县1993~2000年15岁以下的AF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2000年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实验室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评价,做好无脊灰后的维持工作。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合格脊灰网络实验室的有关评价指标对当前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及监测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 福建省AFP实验室监测系统2000年检测了294份AFP粪便标本,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6%,实验室结果30d内反馈率为92.5%,阳性标本和国家实验室一致率为100%,国家实验室职能考核成绩为100分,均达到证实要求。结论 福建省AFP实验室监测系统有能力及时准确发现可能存在或输入的野病毒,其结果可以作为证实消灭脊灰的可靠评价资料。无脊灰证实后要继续保持实验室系统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对野毒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