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1].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瘤(CAA)后期可形成狭窄及闭塞。其病理改变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川崎病为儿童及青少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川崎病人45例做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周春  郑尧干 《中原医刊》2007,34(3):74-75
川崎病(KD)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率先报道,随后该病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KD部分病例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现将我院儿科近5年来收治的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998年2月~2004年1月,我们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3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27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优于对照组,报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引起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目前认为KD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血管炎,除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已被重视和公认外,尚可累及其他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损害。我科2001-2005年共收治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8例,观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告。诊断标准几经修订,目前多沿用日本2002年修订的第5版诊断标准;治疗目的是控制全身血管炎性反应,防止冠状动脉瘤及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小儿出疹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同时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导致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最可能原因是延误诊治,现将我科2002~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流行期间四岁以内儿童发病率172—194/10万。表现为发热超过五天,皮疹、淋巴结肿大、粘膜变化,肢端硬肿,脱皮,后期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伴有淀粉酶异常的川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在我国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后期形成狭窄及阻塞、闭锁,其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故KD可能是动脉硬化与成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关注。我科于1989~2007年共收治川崎病78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利钠肽用于早期诊断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awasam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使本病的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增加了患儿冠脉损伤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对比KD患儿与普通病毒感染患儿血中脑利钠肽的水平,探讨脑利钠肽(BNP)与小儿KD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小儿K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林  邵淑凤 《医学综述》2003,9(10):618-619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96 7年川崎首先报道 ,其属于一种急性发热性、多系统性的儿童疾病 ,目前病因不明 ,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 ,多侵犯冠状动脉 ,可形成冠状动脉瘤 ,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 ,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是本病死  相似文献   

14.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血管炎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示,KD可能是感染引起的急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多项研究证实支原体肺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男多于女,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川崎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的病变,所以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对不完全性川崎病(IKD)要提高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2008年期间收治的20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各系统中小血管,以冠状动脉病变最易受累。随着儿科医生对川崎病的认识,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川崎病的特点即多系统受累和症状、体征的多样性,使该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属于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15%-30%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可致猝死,可见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2003年~2005年我们收治的15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树燕 《吉林医学》2009,30(9):849-850
川崎病(kawasaki dist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系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是一种可能与感染密切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病因未明,病理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性反应及免疫性血管壁损伤,可致多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9.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最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男女比例为1.5:1。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其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为1%~2%[1],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川崎病复发患儿,KD复发在我院临床中罕见,现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对KD复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由免疫介导引起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发病率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在世界范围内,川崎病发病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并可能存在遗传易患性,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季节发病高峰,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种学说的深入研究,已取得了广泛的进展,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川崎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经过修订的诊断标准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心脏彩超检查对不完全KD的诊断起重要作用,但仍缺乏更为敏感的特征性诊断指标,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方法今后仍是儿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剂量的IVIG(2 g/kg)合并使用阿斯匹林治疗已成为KD的标准治疗,能使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降至约5%。IVIG治疗无反应是并发冠脉瘤的高危因素,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处理亦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