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是病在脾胃,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致,治疗应重在健脾和胃化湿利小便;也有人认为是病在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失调而致,治疗重在清肝利胆,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2.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胃脘痛范围,其发生多因胆石内阻,肝胆疏泄不利;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厚腻之品而致湿热内生,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代而发痛.因肝胆气机不能条达,故见右上腹隐痛、胸门痛引肩背;气滞日久则血瘀,可见疼痛剧烈和痛有定处,肝失疏泄而克脾土,致脾胃运代失调,则胃脘胀满,尤以进食肥腻之品后为甚,食欲不振;胃失和降,则暖气、呃逆;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则舌苔厚腻;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运代,湿热内生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人2003年以来用自拟疏肝利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3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辨治脾胃病时强调必须紧密联系肝,认为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达;只有肝疏泄条达正常,脾土才能正常运化而不致壅滞,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善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  相似文献   

4.
陈昆山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师陈昆山先生从事临床、教学3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对肝胆病证有独特见解。兹就业师对肝炎的认识和降酶经验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虽有内因与外因之分,但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因,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胸脘痞满或胀痛,大便溏臭或不爽之湿热蕴阻脾胃证;或为身目小便俱黄,口干苦,胁痛,厌油,大便干结,脉弦滑或弦数之湿热蕴结肝胆证。若失治或误治,易使湿热留恋,形成慢性肝炎。湿热久羁,既可损伤脾胃,致脾胃纳运失常;也可结于肝胆,使肝胆疏泄失司。故业师认为,慢性肝炎虽有湿热残留,但脾失健运、胃不纳降、肝失…  相似文献   

5.
脾胃居于中州,斡旋人体气机之升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情志异常、肝胆疏泄失职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脾胃升降失和,继而百病丛生。张师注重并擅长结合调肝法治疗脾胃病,认为治疗上当扶土抑木,墩阜脾气,平抑肝气。一则疏导患者,调节情志;一则采用疏肝健脾、补脾柔肝、疏肝和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血柔肝等治法,升降气机、调气和血、平复寒热、平衡阴阳、和调脏腑,治疗各类疑难脾胃病,多获良效,堪为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7.
董建华治疗胃痞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军祥 《中医杂志》1996,37(3):155-156
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证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学术思想,现就其治疗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 胃病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胃病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  相似文献   

8.
沈家骥主任是云南省名中医,笔者曾跟随沈家骥主任学习,老师对治疗消化系疾病采用"专病专方"经验独到,他认为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有赖于脾胃、肝胆功能的正常以否,脾主运化,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特点升清,喜燥恶湿;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特点降浊,喜润恶燥以通为用,脾与胃相表里,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清一浊,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而脾胃功能的正常还需要肝胆功能的协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协调胆汁的分泌,胆汁来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成,疏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消化饮食物,因此肝胆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前人有“治肝安胃”之说,后人运用这一名言,治疗脾胃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但笔者从临床体会到,肝病多及脾,胆疾常恶胃,胃病多由胆邪引起。因此,治胆可以安胃,其理有三: 一、肝胆主疏泄,脾胃司升降肝胆的疏泄功能与脾胃气机升降密切相关。肝脾主升,胆助胃降,升  相似文献   

10.
胆汁返流性胃炎常由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胆经虚火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治疗着重健运中焦,并顾及标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王思雨 《光明中医》2011,26(3):557-558
肝炎病位在肝胆,病交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条达,导至于胁痛。治法分健脾、疏肝、运脾、利湿退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单兆伟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脾升胃降失和、胃中气血阻滞,而脾胃之健运依赖于肝木之条达,土得木而达。临证主张胃痛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清肝泄热和胃、滋阴养肝和胃、降胆通逆和胃、温阳养肝和胃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 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和降,二者互为表里。而倒经是临床常见病,与脾胃密切相关,脾统血,脾气健运,血液在脉道内则生生不息,正常运行。脾的升清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又与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寒邪客胃都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胃失和降,气血化源不足,脾气受阻,脾失健运,则面色  相似文献   

14.
严峻 《江苏中医》1995,16(1):8-9
胆汁返性胃炎常由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胆经虚火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治疗着重健运中焦,并顾及标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张国泰 《光明中医》2002,17(5):F003-F004
余业医三十余载 ,案头诊藉不乏乙肝病历 ,点滴经验虽不成篇章 ,证治体会也有一二 ,今请教于同道 ,以期引玉。1 重脾胃而灵活辨证用药肝脾两脏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在乙肝病理过程中亦相互影响。肝主疏泄 ,协脾运化 ;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通畅气机而利肝气疏泄 ,二者相互为用。在病理上 ,肝失疏泄 ,气机不利 ,每致脾运不健 ,常谓之“木乘土” ;反之 ,脾不健运 ,气滞、湿阻于内 ,影响肝的疏泄 ,称“土壅侮木”。“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在乙肝治疗上除注意运用解毒的药物外 ,宜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尤其要重视调补脾胃 ,使后天有权 …  相似文献   

16.
胃酸属正常体液,助脾胃运化,其生成与肝胆之疏泄有关,并随肺、胃、肠之通降而用。胃酸过多即是体液过多,属中医水湿痰浊范畴,易于阻滞气机,易于化火,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提出胃酸过多的治疗方法有中和法、疏肝和胃法、健脾化湿法、清热燥湿法。  相似文献   

17.
李渊泉老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渊泉老中医为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副主任医生,佛山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1年,擅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肾结石等专科疾病,现总结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如下:1证型分析李老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病位在肝,与脾、胃相关。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而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乘脾胃,加上湿困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气血生化乏源,导致肝失血养,其气不得条达;  相似文献   

18.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9.
笔者学习张锡纯医案“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较好疗效。其理论来源为:1、胆胃功能相关。胆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胆随胃降”机能丧失,从而出现胆汁反流之症。2、肝胆相表里。其生理、病理关系非常密切。3、肝胆脾胃相互影响。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20.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伤则气血生化不足,常影响及心,心神不安而出现失眠、多梦。所以应采用健脾和胃为主的方法,使脾胃健运,气血得生,津液渐复,心神得以濡养而失眠得以治愈。而且脾胃居中,斡旋上下。若脾胃失运,不能升清降浊,则心肾之气不得中州之助,便水火既济之功受阻,致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而失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