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 对101例(197眼)近视眼行LASIK手术,按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6.00 D(57眼);Ⅱ组:-6.25~-10.00 D(109眼);Ⅲ组:>-10.25~-15.00 D(31眼).检查术前和术后1年的视力(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94.3%、80.3%、42.0%;残余屈光度≤±0.50 D分别是99.3%、85.7%、59.7%.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LASIK是治疗近视艰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进行性近视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进行性近视41例(77眼)进行后巩膜加固术(加固组),按等效球镜分为3组:Ⅰ组(-8.00~-9.00D)23眼;Ⅱ组(-9.25~-10.25D)29眼;Ⅲ组(-10.50~-11.50D)25眼。用眼前节全景仪测量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高度值。并在术后1年行LASIK,检测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同样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LASIK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形态无明显影响,再行LASIK手术可改变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变化。方法对虹膜定位成功后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患者15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0.00~-3.00D,43眼)、中度(-3.25~-6.00D,75眼)、高度(-6.25~-9.00D,36眼)近视三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测手术前、术后1、3、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低、中度近视组中,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术后1、3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这两项指标较术后1个月时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不影响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而在-6.25~-9.00D的近视患者中这两项指标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宏  贾宝珠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661-366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500例(1 000眼)近视患者(-0.751D~-15.00D)行LASIK.术后随诊12个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5眼(0.5%),角膜瓣形成不全6眼(0.6%),游离瓣12眼(1.2%),角膜血管翳出血28眼(2.8%),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20眼(2%),角膜上皮内生及植入7眼(0.7%),结膜下出血160眼(16%),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26眼(2.6%).偏心切削40眼(4%),中央视岛形成5眼(0.5%),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8眼(0.8%),青光眼2眼(0.2%),感染2眼(0.2%),术后屈光欠矫或过矫1.00D者50眼(5%).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有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波长 193nm的ArE准分子激光对 12 2例 (2 4 2眼 )屈光度在 - 1 0 0D~ - 18 0 0D的近视及近视散光行LASIK治疗。结果 :对 2 4 2眼随访 6~ 2 4月 ,94 %术后裸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 ,90 3%的术后屈光度在± 1 0D之间 ,欠矫 19眼 ,欠矫率 7 8% ,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优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 ,是一种更加准确有效和安全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LASIK对68例(116眼)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25~-3.00 D)和Ⅱ组(-3.25~-6.00 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Ⅰ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2.51±0.68)D下降为(-0.51±0.25)D;Ⅱ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3.85±0.40)D下降为(-0.52±0.22)D.术后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u srtu keratomileusis,IAST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原因,总结出预防这种并发症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在使用美国PDI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LASIK手术的2613例(5002只眼)中,均应用MoriaⅡ(110刀头)显微角膜刀制作薄角膜瓣。记录到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移位患者13例(13只眼),分析其原因,并给予及时妥善处理,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结果 LASIK术后第1天出现角膜瓣皱褶、瓣移位8例(8只眼);术后1w~1y眼外伤致角膜瓣皱褶、移位5例(5眼)。11例(11眼)均行角膜瓣重新复位。术后1个月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术中角膜瓣薄、角膜瓣大、蒂部小,易引起角膜瓣皱褶或移位;眼部外伤也是引起LASIK术后角膜瓣皱褶或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发现及时、治疗得当,仍可达到从前的有效视力。  相似文献   

8.
熊晓斌 《江西医药》2003,38(6):432-433
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主要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近年来,LASLK治疗近视成为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临床资料对接受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随机选择435只眼,年龄范围18~45岁,平均年龄26.07岁,其中≤40岁者占94.02%。手术范围为近视-6.00D~-30.00D,平均-10.97D±3.56D,其中屈光度最高为-6.00D。按屈光度分为两组,A组:-6.00D~-14.75D,共393只眼,平均近视度-9.38D±1.52D;B组:-15.00D~-30.00D,共42只,平均近视度为-19.59D±1.…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方法对36例(67只眼)术前屈光度数为-2.00~-14.50D,平均(-7.21±2.96)D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按切削后角膜基质的厚度分为两组:A组250~300μm,B组>300μm,各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及3、12个月进行角膜内皮镜的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密度。结果LASIK术前和术后1周及3、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前和术后1周及3、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ASIK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矫正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LASEK术后角膜上皮瓣活性雾状角膜混浊(haze)发生的影响,前瞻性选取50例(100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37D~-6.00D,平均-4.09±2.12D;术眼按度数分为A、B两个组,轻度近视(<-3.00D)40眼为A组,中度近视60眼(-3.00D~-6.00D)为B组。按照乙醇作用时间不同,将A组再分为A_1(15s)、A_2(25s)组各20眼;将B组再分为B_1(15s)、B_2(25s)组各30眼。随访12个月,观察并分别比较不同乙醇作用时间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 acuity,UCVA)、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及haze程度。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UCVA,A_1组明显高于A_2组,B_1组明显高于B_2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A_2组评分高于A_1组,B_2组评分高于B_1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A_1组比A_2组恢复快,B_1组比B_2组恢复快,差异有显著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活性上皮瓣覆盖法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上皮细胞植入引起角膜瓣融解的处理 .方法 :对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植入引起角膜瓣融解的6例(6眼)患者,采用剥离植入的角膜上皮制作成瓣,直接覆盖角膜融解瓣的边缘,并配戴隐形眼镜3 d.结果:6例(6眼)患者一次治愈,无复发,术后裸眼视力:5眼≥1.0,1眼0.8,无矫正视力下降.结论:及时采用活性上皮瓣覆盖法处理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植入引起角膜瓣融解是安全和有效的,并能避免上皮植入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前检查、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148例(295眼)屈光度-6.00~-14.75 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12-24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眼压、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术后12-24个月时,148例患者295眼中有257眼(87.12%)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71眼(91.86%)球镜残留屈光度在-1.00 d以内; 术后裸眼视力低于术前矫正视力,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 D的屈光回退24眼(8.13%).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是治疗近视的理想手术,但对于高度近视眼患者要注重手术前检查和手术参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稳定性和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将486例(798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492眼(-1.25- -6.00D)和B组306眼(-6.25- -20.00D)行LASIK矫正,随访4年,对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度数:A组术后4年正常术眼的屈光度数为(+0.50- -0.75D)者441眼(占89.63%),回退术眼的屈光度数为(+1.35±-0.35D)者51眼(占10.37%);B组正常术眼的屈光度数为(+0.50- -0.75D)者192眼,回退术眼的屈光度数为(+1.35±-0.35D)者114眼。两组中回退术眼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厚度:A组术后正常术眼角膜厚度为447.58±31.64μm,回退术眼角膜厚度为486.58±35.46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正常术眼角膜厚度为436.57±25.54μm,回退术眼角膜厚度为441.38±24.53μ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A组正常术眼切削区直径为5.98±0.37mm,回退术眼切削区直径为4.65±0.48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正常术眼切削区直径为5.55±0.84mm,回退术眼切削区直径为4.25±0.36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1.25.00- -20.00D的近视。高度近视、角膜厚度偏薄和激光切削直径较小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758例(1 510眼)术后屈光回退.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法国产Moria M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刀头为110#,同一手术者进行手术,术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低度近视(-1.00~6.00 D)938眼,92眼回退,回退率为9.8%,高度近视以上(-6.25~20.00D)572眼,152眼回退,回退率为26.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近视回退量与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预矫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 RK)是一种疗效肯定的矫正近视手术。其最大缺点是安全性、预测性差 ,术后矫正不足 ,发生率约为 2 0 % [1 ]。我科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 PR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 14例 2 8眼 ,现报告如下。1 对象1996年 4月至 1998年 1月 ,我科采用 PRK治疗 RK术后残留近视 14例 2 8只眼 ,其中男性 9例 18只眼 ,女性 5例 10只眼 ;年龄 19~ 3 0岁 ,平均 2 3 .4岁。 RK术后 1~ 5年 ,平均3 .4年 ;裸眼视力 0 .0 5~ 0 .2 ,平均 0 .10 3 ,戴镜视力 0 .6~ 1.5 ,平均 1.0 1;残留屈光度 >- 6.0 DS14眼 ,≤ - 6.0 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enstar LS900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LASIK术后中央膜厚度(CCT)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LASIK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28例(56眼),分别用Lenstar LS900及A超角膜测厚仪依次重复测量CCT3次,取其平均值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 Lenstar LS900和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LASIK术后CCT的平均值分别为(416.84±27.75)μm和(415.57±27.2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5)。Lenstar LS900和A超角膜测厚仪的95%一致性界限区间为-10.1~12.7μm,100%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内,表明Lenstar LS900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LASIK术后CCT一致性好。结论 Lenstar LS900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LASIK术后的CCT测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视力的中远期状况,探讨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31例(247眼),分为A组(轻、中度近视)42例(75眼)、B组(高度近视)50例(94眼)、C组(超高度近视)39例(78眼).观察各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裸眼视力状况.结果:A、B、C 3组术后6个月与本组术前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明显增加、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P<0.01);C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增加(P<0.05),裸眼视力减退(P<0.05),而A、B组上述指标在此阶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者在LASIK术后6~12个月(中远期)角膜前凸仍不同程度存在,视力可能有回退;轻、中度及高度近视者术后6个月角膜前凸基本稳定,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视力的中远期状况,探讨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31例(247眼),分为A组(轻、中度近视)42例(75眼)、B组(高度近视)50例(94眼)、C组(超高度近视)39例(78眼).观察各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裸眼视力状况.结果:A、B、C 3组术后6个月与本组术前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明显增加、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P<0.01);C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增加(P<0.05),裸眼视力减退(P<0.05),而A、B组上述指标在此阶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者在LASIK术后6~12个月(中远期)角膜前凸仍不同程度存在,视力可能有回退;轻、中度及高度近视者术后6个月角膜前凸基本稳定,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方法将151例(288眼)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检测各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而在高度近视组,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比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LASIK手术可改变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眼前节全景仪对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疗效观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出现角膜铁质沉着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行LASIK手术患者39例(78眼),描述角膜铁质沉着特征,并分析其与术后时间、术前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泪膜分泌量结果及干眼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78眼中有53眼(67.9%)发现有角膜铁质沉着,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层基底细胞部位,颜色从淡黄色到黄褐色均有,形状有环状、片状、条索状、点状等,均位于角膜中央,与相应角膜地形图对照,铁质沉着部分为角膜经切削后最低部位,即角膜曲率最小部位,或者为角膜切削边缘,即角膜曲率变化最大部位,也就是角膜最陡峭部位.角膜铁质沉着的出现与手术前屈光度、手术后时间呈正相关[r=0.410,P<0.01;r =0.398,P<0.01],与BUT、泪液分泌量、干眼症状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 角膜铁质沉着是LASIK术后的临床体征之一,可能与LASIK术后泪池的形成有关,但其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