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西沙利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胃损害的作用。方法:108例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SS)组、失血性休克复苏(HS)组和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西沙必利治疗(HSC)组,同位素标记生物微球法测量胃血流量,同时测定胃粘膜内pH(pHi)、胃排空、胃MDA含量和Na^ -K^ -ATPase活性,以及门静脉血乳酸水平。结果:HSC组与HS相比,大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低率显降低,胃血流量显下降,胃pHi有显回升,4h胃粘膜MDA含量降低、Na^ -K^ -ATPase活性增加,门静脉血乳酸水平显下降。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西沙必利促胃动力治疗,通过增加胃血流量,有助于改善复苏后持续存在的胃缺血缺氧状况。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积极液体复苏组、高渗组、限制性液体高渗组,通过观察手术前患者死亡率、术后24h内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积极液体复苏组死亡率为32.5%,ARF3例,DIC4例,ARDS5例,MODS4例;高渗积极液体复苏死亡率为30%,ARF2例,DIC2例,ARDS3例,MODS3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为20%,ARF1例,DIC1例,ARDS2例,MODS2例;限制高渗液体复苏组死亡率为17.5%,ARF1例,DIC0例,ARDS1例,MODS0例。结论限制性高渗液体复苏治疗能降低未控制出血的患者的死亡率,限制性高渗液能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谭利辉  唐春仕  周干 《内科》2007,2(5):753-755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高度重视休克的严重性,探索有效的早期治疗手段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休克的治疗,目前不只限于对正常血压水平的维持,更重要的是对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氧的改善,这对休克患者的最终存活和预后质量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后,高渗氯化钠溶液由于使血压迅速回升、减少输液量、改善病情及提高存活率[1],逐渐成为休克治疗领域重要的的研究课题之一。我院自2003年始将高渗液应用于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8例病例均为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乌司他可应用失血性休克治疗时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时予以乌司他汀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管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血浆cNOS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治疗组2 h及4 h时cNOS均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血浆中iNOS在体克末及复苏时均明显上升,而治疗组在复苏后iNOS测定值明显下降.治疗组在复苏后2 h及4 h与对照组相比对ET的增高有明显抑制(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体内iNOS及ET升高,乌司他汀对其升高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cNOS的释放,从而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晓歌 《内科》2022,(1):44-47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限制组、高渗盐组及常规组各2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限制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高渗盐组患者采用高渗盐液体复苏方案.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86例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输入量、输血量及复苏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4 h后,观察组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提高了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减少了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HS)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只260~28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无液体复苏组(NF组)、乳酸林格液组(LRS组)、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LRS+HES组,待休克稳定1 h后进行相应液体复苏,2 h后抽血,检测各组血浆中的乳酸、丙酮酸、葡萄糖和丙酮水平,同时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与C组相比,NF组的乳酸、葡萄糖水平均降低,丙酮酸、丙酮水平均升高(均P0.05);除LRS+HE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与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除LR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均优于NF组(均P0.05);其中,LRS+HES组的4项指标均优于LRS组和HES组(P0.05)。各组间ALT、AST、CK和ALB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S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紊乱,给予及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缓解HS的代谢紊乱,以LRS联合HES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老年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老年HTS病例。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组(A组),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组(B组),生理盐水+7.5%高渗氯化钠溶液组(C组)。记录患者复苏1 h所需液体量,28 d内MODS的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复苏前和复苏后1 h PT、APTT、FIB、RBC、Hb、P lt的检验结果。结果 A组输液量(2 545±587)m l最多,C组输液量(1 652±386)m l最少。C组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B、C三组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复苏1 h后的PT、APTT值明显高于C组(P<0.05),A组复苏1 h后的RBC、Hb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复苏早期给予小剂量高渗盐溶液有利于HTS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9.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性肝破裂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危及生命,适时的液体复苏是治疗的关键.传统观点认为,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立即大量补液,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直到出血得以控制.曾有学者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建议在有效控制出血前,用少量液体维持血压在"可允许"的低水平范围内,对此类患者可能更为有益[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的早期液体复苏方式的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症因子表达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制作休克模型;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成功后,实验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大量液体复苏;在休克前(T0)、休克模型建立后(T1)与复苏后(T2)测定血液中炎症因子变化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空白组与实验组大鼠生存率都为100.0%,对照组大鼠死亡3只,生存率为70.0%,空白组与实验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抽样失血量都高于空白组(P0.05),对照组的输液量也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三组T0时间点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与T2时间点IL-4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0、T1、T2时间点CD4~+/CD8~+比值分别为1.98±0.42、2.00±0.56与1.92±0.63,对照组分别为1.92±0.45、1.54±0.42和1.11±0.32,实验组T1、T2时间点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复苏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促进IL-4、IL-10释放,纠正免疫功能紊乱,降低大鼠死亡率,减少输液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休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27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0例,对复苏后2组患者的血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组患者复苏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BE值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改善全身灌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在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第1天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BLM模型组、AG干预组及AG对照组(包括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6只,经气道滴入BLM/生理盐水后,于实验第2天开始按低、中、高3个剂量给予AG,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收集标本.利用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纤维化的情况,并进行纤维化评分;利用碱性水解法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利用RT-PCR的方法测定肺组织中热休克蛋白47的基因表达.结果 AG干预组与BLM模型组相比较,前者的纤维化程度均有所减轻,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尤其在中、高剂量组,纤维化评分、羟脯氨酸含量、热休克蛋白47的基因表达出现明显下降(P值均<0.01).AG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G能有效降低BLM诱导的肺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热休克蛋白47等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创伤引起休克多伴有大量的血液及血浆的丢失,以及创伤导致的炎症介质释放而引发的体液渗出在第三间隙的滞留,这些都将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是尽快经静脉补充液体进行复苏,治疗目的是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使生命体征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并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但对于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国际上争议较大。近年来,对于复苏液体的种类、液体数量、输注速度、复苏时机、复苏监测指标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复苏前血清乳酸、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值(B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血清乳酸、HCT、Hb、BE、PT和APT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MAP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vs 37.0%,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解放军105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胶体溶液使用量、复苏6 h后pH值和碱剩余(BE),入院72 h、2周病死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胶体溶液使用量、复苏6 h后pH值和B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72 h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2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已酮可可碱(PTX)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单纯体克组(NR组)、乳酸林格氏液组(LR组)、乳酸林格氏液联合PTX组(LRPTX组).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连续检测MAP的变化.LR及LRPTX组以3倍失血量LR/L...  相似文献   

18.
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很容易发展至急性肺损伤乃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然而需要机械通气的休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应采用多大的潮气量未定论。我们的研究分别以失血性休克和静脉注射内毒素产生内毒素休克为模型,研究2种休克肺损伤的特点,从肺病理及生理角度探讨休克复苏早期机械通气潮气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工业及交通业等飞速发展,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临床上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强调控制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而早期液体治疗是重点,只有恢复血容量才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老年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衰竭代偿期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液体复苏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彭玉兰 《山东医药》2004,44(23):74-74
2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我们共救治 8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 ,疗效满意。现将其液体输入的管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6 4例 ,女 2 3例 ;年龄 14~ 5 5岁 ,平均31.6岁。均符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外科学第 6版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给予特别护理 ,早期快速补液扩容 ,81例在 30分钟至 2小时内纠正休克 ,3例 2小时后术中纠正休克 ,除 3例顽固性休克伴严重多发伤者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输液管理体会 :1输液途径 :建立通畅的输液途径是快速补液、扩容的基础。我们常规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以保证不同的液体、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