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的表达水平,以及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deuidn.10,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8例健康体检者和28例ACS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加或不加IL-10(20μg/L)进行体外干预,检测单核细胞LOX-1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中IL-10和TNF-水平明显升高(P<0.01).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10(20G/L,3 h)可明显下调单核细胞LOX-1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1).结论:抗炎因子IL-10可能通过抑制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的表达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这可能是IL-10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及罗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并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后的变化;分析CD36与2型糖尿病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单核细胞CD3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45.9±281.3 vs 406.3±80.2,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CD36表达明显高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878.2±296.1 vs 584.2±148.3,P<0.01)。罗格列酮治疗后,患者单核细胞CD36表达、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HbA1c、空腹胰岛素(FIN)、餐后胰岛素(PIN)、胰岛素抵抗程度(HOMA-IR)均降低,与治疗前、安慰剂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CD36表达与FBG(r=0.55,P<0.05)、HbA1c(r=0.62,P<0.01)、HOMA-IR(r=0.64,P<0.01)正相关,与PBG、FIN、PIN无明显相关。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等途径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早期单核细胞亚群及其趋化因子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CP-1)和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 FKN)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12月以胸痛症状入院拟行冠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的患者。手术当天术前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monocyte, Mon) 3个亚型的含量及其比例,依据分化抗原-14 (cluster differentiation-14, CD-14)和CD16表达分为3个亚型即CD14+CD16-Mon (Mon1)、CD14+CD16+Mon (Mon2)和CD14-CD16+Mon (Mon3);手术当天术前及术后一天抽取静脉血,ELISA检测Mon1的趋化因子MCP-1和Mon3的趋化因子FKN水平,比较不同组MCP-1-Mon1和FKN-Mon3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共入选70例患者,结合其临床症状、心肌标志物、心电图、CAG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分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 AMI)组患者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组患者25例、CAG完全正常者(对照组) 15例。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MI组Mon1所占比例高于U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Mon3在各组间尚无差异。AMI组患者外周血Mon3/Mon1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患者FKN、MCP-1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并且FKN和Mon3具有强相关性(P<0.05;R=0.650 2)。结论  单核细胞亚群(Mon1和Mon3)在ACS早期水平增高,并伴有其负责招募的趋化因子(MCP-1和FKN)增加,且FKN和Mon3具有强相关性,提示MCP-1 Mon1和FKN-Mon3两条通路可能参与患者ACS早期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外周血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的变化与AC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硝基四氮唑兰(NBT)显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46例ACS患者(ACS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及30例有胸痛、胸闷等症状但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对照组)血中GA和MCP-1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果:ACS组血GA、MCP-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高于SAP组(P<0.05);ACS组血清GA与MCP-1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21,P<0.01)。结论:血清GA、MCP-1水平可用于预测ACS的发生,GA和MCP-1在ACS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CD36+阳性率及变化,研究它与ACS的相关性,探讨ACS易损斑块发生发展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ACS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22例;正常对照22例.采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研究3组对象CD36+阳性率.结果(1)ACS组患者CD36+阳性率均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SA组1患者血CD36+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以血CD36+阳性率作为诊断ACS的指标,其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6,诊断ACS的最佳临界值为76.835%,所对应的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97.1%.结论 (1)ACS患者血CD36+阳性率水平显著升高;(2)CD36+阳性率可作为判断ACS较好的临床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金涛  王晓梅 《河北医学》2009,15(11):1280-128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吡格列酮在降糖效应以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方法:84例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1年,所有受试对象干预前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hs—CRP均明显下降,颈总动脉IMT降低。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并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脂质运载蛋白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收入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GAL比值和CD4+/CD8+与ACS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血脂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40例,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另设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前测三组入选者的血脂,ELISA测三组血清MCP-1含量;阳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每位患者在同样常规治疗时还给予辛伐他汀5mg/d,共2周。2周后再测阳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患者的血清MCP-1含量和血脂。结果实验前三组之间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MCP-1含量显著增加(P〈0.01),经过2周治疗后,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MCP-1含量较自身和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外通过抑制血清MCP-1的含量保护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胺碘酮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房颤发作患者23例,在房颤发生时均给予首剂胺碘酮(3-5)mg/kg治疗。结果23例患者中17例(73.91%)转复为窦性心律。用药前后的心电图检测指标及血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率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转复率I、Ⅱ级复率(17/19)89.47%,III、IV级复率(1/4)25.0%。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65例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入选并分为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罗格列酮组:服用罗格列酮4-8mg/日,如餐后2小时血糖仍高于11.1mmol/L加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检测两组入院时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hs-CRP水平,治疗30天后复查两组hs-CRP水平。结果罗格列酮组患者治疗30天后,FPG、FINS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5.68±1.214.vs.36±0.91P<0.01)。治疗30天后,罗格列酮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低于与对照组(3.55±2.19mg/Lvs.5.21±3.74mg/L,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ACS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明显降低炎症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l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李颖  贺治青  伍峰  梁春  吴宗贵 《上海医学》2012,35(4):309-312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1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糖化血红蛋白(GHb)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UA患者(UA组,131例)与AMI(AMI组,139例)两组人群,并测定GA、FBG、2 h PBG、GHb指标。探讨UA和AMI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AMI组患者GA、FBG及2 h PBG较UA组升高(P<0.05),且FBG及2 h PBG与GA呈显著正相关,而两组之间G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资料显示AMI组比UA患者具有更高的血糖水平,GA、FBG及2 h PBG能有效监测UA和AMI急性期的变化,从而预测高危人群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糖,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曾玲  谭超超  蒋薇  梁剑 《海南医学》2011,22(2):17-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1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与120名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随访记录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个月内再次有心脏性猝死、再发性梗死、梗死后或新发生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别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组,比较各组急性冠状动脉患者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CS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升高组的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分别为47%、54%和49%,显著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正常的各组ACS患者(16%、8%和15%)(P〈0.05)。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或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两者均升高的ACS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阳性预测值(69%)或三者均升高的阳性预测值(76%)明显高于各项仅单项升高者(P〈0.01)。结论联合检测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有助于ACS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脂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治疗组和洛伐他汀治疗组各49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血脂康组在用血脂康口服,每次600mg,每天2次;洛伐他汀组晚间加服40mg洛伐他汀。另设49例正常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洛伐他汀组相比,血脂康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1)。血脂康组无肝、肾功能异常。结论血脂康治疗ACS效果确切、安全,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Th17水平变化,探讨Th17在ACS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5例ACS患者(ACS组)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分别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IL-17的水平。结果对照组与ACS患者组中Th17细胞水平分别为1.86%和3.27%,体外刺激后IL-17的水平分别为356 pg/ml和628 pg/ml。AC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血中Th17的升高可能参与了ACS患者病程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的变化,以了解ACS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ACS组4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清CRP含量,与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对照。结果ACS中CRP增高,AMI升高最为明显,AMI与UA、AMI与SA、UA与SA之间比较,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1)。病人近期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比AMI组与UA组与SA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CRP(C-反应蛋白)是预测ACS心肌损伤程度以及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疏血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PCI)前后内皮功能、纤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疏血通治疗与PCI治疗后早期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心导管室行PCI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疏血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加用疏血通静滴1周。所有患者于PCI前1天、术后1周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抑制物(PAI-I)、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并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疏血通组患者血浆vWF和PAI-I水平降低,而t-PA活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疏血通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脏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应用疏血通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和纤溶活性,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剂量(40?mg/d)和常规剂量(20?mg/d)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周后,对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n=43,辛伐他汀20?mg/d)和大剂量组(n=43,辛伐他汀40?mg/d),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甘油三酯(TG)和hs CRP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TG和HDL C变化不明显,TC和LDL C均下降(P<0.05),大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hs CRP水平亦呈下降趋势,大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浆hs CRP浓度的变化与同期血脂(TC、LDL C、HDL C、TG)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短期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可以使血脂和hs CRP水平显著下降, 减少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