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胃肠道、肾脏等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①对照组,麻醉后动静脉插管,插管后4h 15min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肾黏膜血流量(KMBF),夹取一块胃组织作镜检,采集肾脏标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肾的微观结构;②失血性休克组:放血降低动脉压,建立休克模型,输注失血量3倍的生理盐水复苏;复苏开始后3h检测GMBF和KMBF,并采集肾脏标本;③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模型复制成功后输注参附注射液10ml/kg,再输入生理盐水补充至3倍失血量,于复苏开始后3h检测GMBF和KMBF.并采集肾脏标本。结果失血性休克组GMB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可见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局部溃疡形成。参附注射液治疗组GMBF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P〈0.01),胃黏膜损伤显著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失血性休克组KMB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肾脏颜色红。参附注射液治疗组GMBF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高(P〈0.01),胃黏膜损伤显著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通过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肾脏血流量,改善胃黏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时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EPCR)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休克组(经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不予复苏),Ringer氏液复苏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并稳定60min后用3倍失血量的Ringer氏液复苏),参附复苏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并稳定60min后用3倍失血量的含参附注射液10ml/kg的Ringer氏液复苏)。另外10只SD大鼠仅接受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复苏2h后,处死大鼠取出肝脏。Western印迹法测EPCR蛋白质水平,RT—PCR法测EPCR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可测得EPCR蛋白质和mRNA表达。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的EPCR蛋白质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EPCRmRNA表达显著高于于对照组(均P〈0.01)。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的EPCR蛋白质和mRNA表达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参附复苏组EPCR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而EPCRmRNA表达显著低于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均P〈0.01);参附复苏组的EPCR蛋白质和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EPCR蛋白质表达下调,而EPCRmRNA表达上调。参附注射液通过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具有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腹腔感染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腹腔感染组和参附注射液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仅行单纯解剖腹手术;感染组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手术制作严重腹腔感染模型;参附组行CLP后以参附注射液(10mL· kg-1·d-1)静脉注射.术后第5天,统计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评价肠粘膜损伤情况.结果 参附注射液组大鼠死亡率明显低于腹腔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腹腔感染组相比,参附注射组大鼠血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小肠粘膜Chiu评分也降低(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降低腹腔感染大鼠血D-乳酸水平,保护肠粘膜的屏障功能,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和炎症等指标的影响及对各器官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将81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6只)、低温对照组(DC,15只)、生理盐水注射组6 h(YW6,15只)、参附注射液组6h(SF6,15只)、生理盐水注射组12h(YW12,15只)、参附注射液组12 h(SF12,15只)。NC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DC组是低温海水浸泡组,浸泡完毕即刻采样;SF和YW组是实验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前3 d每天连续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剂量为15 mL/kg。各实验组大鼠在15℃低温海水中浸泡5 h后再次注射,被动复温6 h和12 h后取材,记录为SF6/12和YW6/12。记录各组大鼠的死亡率,体温的降温、升温时间及速率,生理状态(呼吸、心律、肌颤、腹温),血液生化指标(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及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SF组大鼠死亡率17%,YW组死亡率40%,P<0.05。SF组降温时间长于YW组,降温速度较YW短,P<0.05;相同观察时间点,SF组相比YW组的血液中炎症指标、生化指标都明显恢复更快,组织病理分析伤情较轻。结论参附注射液处理后能够降低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大鼠的死亡率,改善低温大鼠生理指标、血液生化及炎症指标和脏器组织的损伤,对致伤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P〉0.05),均呈偏态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平均78岁。女性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②复苏成功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占45%,显著高于复苏无效组(17%,P〈0.05)。③复苏成功组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平均10.2min发出呼救,呼救时间显著短于复苏无效组(平均为21.7min,P〈0.05)。④复苏成功组现场施行CPR的占5%,复苏无效组2.3%(P〉0.05)。⑤从接到调度指令至到达现场施救的时间两组都平均在7min左右(分别为7.25min和7.83min,P〉0.05)。结论患者家属现场自救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复兴医院急诊科5年中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132例院内CPR患者(男9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9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29.55%)。CPR的成功与年龄、既往病史、复苏开始时间和早期电除颤有明显关系。结论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停止的高危因素,CPR开始时间和早期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CPR)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对ICU急性心肌梗死CPR后的5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干预组(25例)和综合治疗对照组(25例),对两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CPR后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57.81±97.65)h,显著短于对照组[(425.33±81.57)h,P=0.000];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干预组6/25(24%)例,对照组15/25(6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第1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185.13±13.36)U/L,与对照组(183.12±12.57)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3);干预组治疗第3和第5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110.56±12.14)U/L和(39.73±10.37)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35±11.49)U/L和(73.52±10.18)U/L.P〈0.05);治疗前后MODS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干预组明显降低,治疗第5天干预组MODS评分为(1.59±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96±0.23,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改善其心肌酶学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CPR后多脏器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价值。方法将192例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原发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相配的两组,Thumper组(n=91)运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对照组(n=101)采用徒手标准心肺复苏。2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结果Thumpe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25.27%,与徒手组(26.73%)无差异(P〉0.05)。Thumper组的30min内ROSC成功率为15.38%,与徒手组(24.75%)亦无显著差异义(P〉0.05);但Thumper组超过30rain的ROSC成功率为9.89%,显著高于徒手组(1.98%,P〈0.05);Thumper组复苏所需时间为(53.23±40.7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33.05±28.77)min,P〈0.0110结论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优于人工胸外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在抢救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Thumper组)和58例应用标准CPR(SCPR组)抢救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自主循环(ROSC)、ROSC所需时间以及生存出院率。结果Thumper组ROSC显著高于SCPR组(P〈0.05),复苏时间〈30min时,Thumper组ROSC比例显著高于SCPR组(P〈0.05),ROSC所需时间Thumper组优于SCPR组(P〈0.05)。2组生存出院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Thumper心肺复苏机复苏效率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10.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急诊抢救效率的方法。方法分析2004年~2006年间142例心肺复苏病例。2004年、2005年病例按2000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2006年病例按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病例被分为成功组(42例)和失败组(100例)。用t检验、Х^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过程中35项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失败组外伤病例比例高,2种或以上疾病史少,有先兆病例比例低,冬春季节发病比例低,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比例低,用肾上腺素总量大,胺碘酮及纳络酮的使用率低。这些因素在两组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总量是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子;用纳络酮是复苏失败的独立保护因子。结论掌握先兆、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纳络酮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垂体后叶激素(含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为三组:心跳停搏1〉30min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时间≤30min组。心跳停搏≤30min者又分成两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无效后加用垂体后叶激素为观察治疗组18例。治疗组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垂体后叶激素0.4U/kg/次,静脉注射;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肾上腺素剂量不变;垂体后叶激素剂量依次为0.6U/kg/次、0.8U/kg/次;乙组:垂体后叶激素0.6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0.8U/kg/次、1U/kg/次;丙组:垂体后叶激素0.8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1U/kg/次、1.2U/kg/次。各剂量组在注射3次复苏药后进行判断。结果各组病例多在2~3剂后见效并且复苏成功。少数注射3次复苏药后心跳不稳定或者无效,复苏时间〈30min,而不愿放弃者,继续使用复苏药。用第4剂复苏药的19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2例;用第5剂的仅1例,且无效。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3.13%)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7.25%)与对照组(45.9%、47.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min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但观察治疗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Х^2=6.38,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部分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患儿有一定的近期复苏效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0.4~1.2U/kg的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合用是有效且安全的,0.8u/kg的垂体后叶素静脉给药后的治疗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对心肺的毒性作用及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3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制作兔布比卡因心肺中毒模型)C组(5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和D组(7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观察呼吸、循环变化,在心,搏骤停2分钟时开始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复苏效果,记录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并进行24小时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结果 B组(3mg/kg)仅见心率变慢,短时间内恢复;C组见呼吸抑制和心脏节律改变,3~6min不处理则继发心脏骤停;D组心跳呼吸迅速停止.心搏骤停2min经心肺复苏后,C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为(1.50±0.41)min,显著短于D组([14.50±5.86)min,P〈0.01],C组自主呼吸恢复(ROSB)时间为(5.43±1.68)min,显著短于D组([29.38±5.53)min,P〈0.01].24h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两组均为1分.结论 布比卡因心肺毒性作用呈明显剂量相关性,其所致的心搏骤停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心肺复技术、自动体外除颤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基本概念和主要理念,提出建立和发展我国心肺复苏医学较完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保安人员心肺复苏(CPR)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保安人员CPR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采样法,对上海市2家三甲医院、1个机场、16个商务楼,10个大卖场和14个社区的保安人员共600例进行调查,采用自行编制保安人员心肺复苏调查问卷,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保安人员CPR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