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是一支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灾害救援的国家级专业救援队伍,先后成功执行了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地震救援行动。搜索、营救、医疗是地震救援的三大主体,搜救现场的急救工作又是医疗的重中之重,现就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搜救现场的急救和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发生后,郫县人民医院离地震震中近,却受地震影响较小,成为地震伤员救治的前沿后方医院之一。医院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积极开展了医疗救治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救治经过,总结实践经验:政府科学决策,医院组织实施有序,平时急救基本功扎实,科学救治,合理分流伤员是医院地震伤员救治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发生后10h,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一行187人,包括22名医务人员,奔赴到四川灾区,开展现场急救、医疗巡诊、卫生防疫、心理疏导、队内医疗保障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救援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决策、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科学施救是医疗救援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阿坝州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地震紧急医疗救援预案。随即派出以外科医生为主的19人医疗救援队,奔赴汶川县城灾区迅速展开救援,是第一支到达震中的医疗救援队伍。医疗救援队的经验表明:必须建立医疗救援指挥部,以协调各队的医疗工作;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第一个要求是身体好,其次要业务过硬。地震初期的患者以外伤患者为主,半个月后,工作重点移到内科医务人员身上。后勤保障在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院外和院内急救工作必须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6.
院外急救设备包括三要素:车辆、医疗(设备)、通讯(设施)。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对各地市急救中心加大投入。国债资金购买了急救车辆、医疗设备,建设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要求管理者和急救人员对急救装备的性能和使用、保养和管理有足够重视,杜绝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院外医疗急救模式属于独立型,主要功能定位于在现场与转运途中对患者进行医疗急救,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并就近、快速将患者送达具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院以及各类危重病的转诊,同时还包括对各类重大活动提供医疗保障和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提供院外紧急救援等.根据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年近三年的院外急救服务业务统计发现,院外急救每年的业务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2013年的业务增长率甚至达到17%.因此,如何提高嘉定区院外急救应急能力,满足本区人们对院外急救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在现有市区“120”急救网络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建立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2009年至2011年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通过建立县、乡(镇)基层医疗急救组织网络,配备先进医疗急救设备,应用3G、GPS、CTI、移动数据处理服务(视频技术)及相关信息系统研发,构造共享、互动式平台,同时探索和改进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急救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方法,建立柳州市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完成了《柳州市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技术研究的应用》.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实现了在市、县、乡(镇)急救联动和资源共享,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与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对接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急救现场的即时调用;在救护车上安装的车载智能终端,采集和传输现场信息,为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调度、现场医疗提供技术支撑;系统的人员培训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给县、乡(镇)基层和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研究得出结论为,通过有效的整合和开发,把现有的城市医疗救援体系延伸到县、乡(镇),将优质的城市医疗资源服务于边远地区民众及对边远地区突发事件,开展高效优质的生命救援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城乡120急救体系工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005年成立十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时,同时出台了《十堰市120医疗急救指挥工作方案》和《十堰市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在2006年成立全市各县市120指挥中心和健全的乡镇急救站,率先在围内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20急救体系。近6年来,随着十堰城乡急救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2003年初的SARS,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禽流感等等,都体现了急救医疗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对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疫情等,我们应作好充分准备,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急救医疗队伍,时刻准备应付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如何建立现代化急救中心,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现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医疗急救服务质量高低与急救驾驶员的驾驶技能、职业道德、急救技能素质的优劣密切相关[1]。加强急救驾驶员队伍建设,提升其综合素质,使急救驾驶员在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中发挥出最大作用,是管理者最需解决的问题。医疗急救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急救工作的影响在国内研究报道有限,特别是急救驾驶员素质高低对急救工作影响的研究报道更是鲜见。本文对提高急救驾驶员综合素质与急救任务完成效果做一揭示,为加强急救驾驶员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进院外急救车内急救设备管理的效果。方法 本院自2022年2月对急救车内的急救设备进行规范管理,以规范管理前(2022年1月)作为常规组,规范管理后(2022年2月)作为规范管理组,记录实施规范设备管理前后的设备故障率,统计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呼吸机、血糖监测仪等急救设备的使用率。自制急救设备质量管理水平评分表,由医护自评与科主任及护士长对采取规范管理措施前后包括医疗舱环境、设备使用、制度实施和优质服务等4个项目进行评分。结果 规范设备管理后,急救设备的故障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急救设备使用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规范管理组的医疗舱环境、设备使用、制度实施、优质服务等各项设备质量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规范院外急救设备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保证医疗设备质量,提高急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专业化成长时期,形成了以急救医疗为核心、院外、院内相衔接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中国的院外急救因《执业医师法》规定由执业医师随车进行医疗急救服务。因各地的差异及传统因素影响,在设立院外急救机构时,所采取急救中心模式不同,大致有:上海模式、北京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紧急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为主体,需信息网络系统、灾害监测系统、公安交通系统等多机构联动的系统工程。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包括急诊医学体系、通讯网络系统、院外急救知识的社会化培训,其中急诊医学体系是EMSS的核心,包括红色的院外急救、绿色的院内急诊、蓝色的重症监护。作为以医疗救援为主的EMSS,除了需相关职能机构的联动外,完善的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急救医疗信息网络及通讯、精湛的院内急救技术、精良的院外急救装备及急救知识的社会化培训是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得以有…  相似文献   

15.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紧急医疗救援机制是社会危机处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急医疗救援应建立在短期内出现大量伤患者时,多部门参与的、以降低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的的社会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急救网络、急救通讯、急救装备,急救队伍,还应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以提高应急能力。应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提高应急能力,并通过培训与演练予以强化、提高。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6月20日,以“科学救援、关爱生命”为主题的5·12四川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研讨会在武警总医院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参加此次汶川地震救援的部分医疗救援队队长、国务院应急办、灾害医学救援资深专家以及新华社、健康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急救医疗服务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转送途中以及入院后得到有效救治的所有医疗救护,包括院外和院内急救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对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与之相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首都市民的生命安全和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方式,以规范本市急救医疗服务行为,及时、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病员,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有关急救医疗服务立法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02年。2008年内在中国发表2191篇关于灾害医学救援的中文文献。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占期刊总数的6.0%,而发文量占30.0%(659/2191),其中4种是军事医学期刊。400篇论文(18.2%)的作者来自10家机构,特别是武警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有关论文的发表量迅速增加。这些文章的引用率仅30.0%,基金资助论文(n=73,3.3%)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词频排前10位的关键词包括地震、自然灾害、卫勤保障、医疗救援、抗震救灾、汶川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军队医院、急救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9.
院外急救病历书写难点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院外急救工作涉及多学科的急危重症,院外急救病历是客观、真实地记录院外急救医疗活动的文字。书写病历的责任人是出诊的急救医师。常熟市医疗急救站是独立设置的院外急救机构,要求急救医生在执行每次任务过程中,都要完成院外急救病历的书写,并和院内接诊者进行患者、病历交接。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一体化(以下简称“城市圈急救一体化”)于2009年12月30日启动。这是继公安系统2008年黑吉辽内蒙古实行跨区域办案协作机制[1]后的首个我国区域性城市圈医疗急救协作体系建设一体化的建立。时隔两年多,“城市圈急救一体化”的进展如何?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破解?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