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Ⅰ型胶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沈彬 《华西医学》2009,24(1):244-24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至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  相似文献   

2.
正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在分类中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Ⅰ型,与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相比,骨转换率明显增高,尤其绝经后的4~5年妇女进入快速骨丢失期,因此其治疗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密度和骨质量不断减少为特征,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1].临床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及脊柱压缩性骨折等.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病因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4].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体质量指数与绝经后妇女腰椎、髋关节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绝经后妇女行腰椎、髋关节骨密度检查,同时行生化检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可能后,随机抽样215例进行分析。其中BMI≤20 kg/m2者(Ⅰ组)105例,BMI〉25 kg/m2者(Ⅱ组)10例。结果Ⅰ组的髋关节骨质疏松患病率(98.1%)明显高于腰椎(30.5%)(P〈0.01),而Ⅱ组的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91.8%)明显高于髋关节(54.6%)(P〈0.01)。结论体质量指数大者腰椎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体质量指数小者髋关节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抑郁状态及心理干预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齐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950-1951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抑郁症状态表现及心理干预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8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与相同正常人群1:1配对比较。结果 前中抑郁症55例(66.9%),而对照组仅16例(18.6%)(P<0.05)。骨质疏松症合并抑郁症的与未合并比较,FSH和BMD显低于后(P均<0.05),骨质疏松症合并抑郁症患中34例接受心理干预治疗,21例未接受治疗,前中治疗后的FSH、BMD和抑郁指数均明显优于未治疗组(P均<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有很高的抑郁症发病率,对这部分患的心理干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栗庆山  梁道晨 《现代康复》1999,3(5):612-612
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骨骼内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多病因疾病。按病因分类。原发Ⅰ型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病因为雌激素不足;原发Ⅱ型称老年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因是年龄老化。继发性骨质疏松是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险峰 《新医学》2007,38(1):8-11
1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3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骨质疏松症和废用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再分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当骨形成速率缓慢下降后和骨量减少至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出如疼痛、身材缩短、脊椎变形、骨折等症状和体征,只有少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迅速或亚急性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骨质疏松症及其继发的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高昂的治疗费用和较长的治疗周期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有效、科学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老龄化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阻力运动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的康复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年龄、性别、绝经分组调查身高、体重、骨折、女性月经情况等资料,采用DEXA进行腰椎、股骨骨密度检测.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5);男女比较差异无明显性.腰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中青年与老年比较差异无明显性.股骨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绝经组明显高于未绝经组(P<0.01);男女比较差异无明显性. 结论 MHD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性别差异小,发病年龄较早.MHD患者股骨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更严重且骨折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1.
脉冲电磁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雪  何成奇 《华西医学》2009,24(1):247-250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在我国就高达9000万之多,且以绝经后妇女发病率更高,约60%~70%。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防治中备受关注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是雌激素替代疗法,但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诱发乳腺、卵巢、子宫肿瘤,近年来已被谨慎使用。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起源于1989年Bassett的预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MD)变化情况,骨质疏松(OP)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色列DIREX公司生产的Dexa Scan DX-10-P-DXA型双能X线骨密度诊断,测定60例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人非优势侧桡骨骨密度,以46例非糖尿病人为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病程、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也作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控制血糖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男性骨质疏松症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1,2]。在女性由于绝经引起一个明显的骨丢失过程,称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此外,在男女均有一个与年龄增加相伴的骨丢失,称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男性骨质疏松症和女性骨质疏松症虽有很多相同,但在病因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仍显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也只是在近几年才认识到男性骨质疏松症同样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材料很丰富,相对而言关于男性骨质疏松研究材料不很完整,治疗…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特征为低骨量及骨组织中细微结构的破坏,引起骨脆性增加并容易导致骨折,临床症状以疼痛、驼背、变矮、骨折为主.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两型: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脊柱和桡骨远端;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椎骨和髋骨。但两型都属于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疾病、长期卧床等。本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IL-6、TNF-α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骨密度(BMD)检查结果,将72例受试妇女分为三组,即绝经前育龄妇女20例(A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19例(B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组33例(C组),采用放免法分别测定血清IL-6、TNF-α、雌二醇(E2)和骨钙素(BGP)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绝经前育龄妇女,骨质疏松组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绝经后妇女血清BGP水平高于绝经前育龄妇女,骨质疏松组高非骨质疏松组;相关分析示IL-6、TNF-α与BMD呈负相关,与BGP正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高水平血清IL-6、TNF-α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循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内容是首先针对具体临床病例提出问题并进行文献检索和评价,然后根据目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部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 H )2‐VitD3]水平。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患者216例纳入研究组,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112例,绝经性骨质疏松症亚组55例,继发骨质疏松症亚组16例,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亚组33例,根据年龄不同。另外选取参与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 H )2‐VitD3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血清25‐(OH)2‐VitD3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参考值(30~100 ng/mL)。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46,P<0.05)。对照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16,P<0.05)。研究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13,P<0.05)。对照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68,P<0.05)。结论不同类型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有必要科学指导中老年人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易患性认知状况,分析其相关健康行为,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西安市3个社区的117名女性(绝经前57名,绝经后60名)进行骨质疏松易患性认知和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69.23%的社区女性自觉健康状况较差或一般,经常摄入奶制品、豆类食物的妇女不足30%,每周规律运动超过3h者仅占36.75%;仅11.11%认为有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绝经后妇女较绝经前妇女对骨质疏松症易患性认知水平差。[结论]社区女性对骨质疏松症易患性认知不足,相关健康行为欠佳,建议加强其骨质疏松易患性认知,实施骨质疏松症针对性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9.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下降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点,导致骨脆性增加及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年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骨组织发生的一种生理性变化,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某些疾病或原因诱发而成的骨质疏松,如航天员的废用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0.
骨代谢标志物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骨折与骨代谢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脚跟骨骨密度(BMD),并根据有无骨质疏松和骨折将108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质疏松无骨折(OP1)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N—MID),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P1NP)和口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水平。结果血清N—MID、PINP和β-Crosslaps水平:NOP组低于OP1组,OP1组低于OP2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质疏松及骨折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血清N—MID、P1NP和β-Crosslaps是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