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小时外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梗塞用天普洛欣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在发病6h后是否有效及出血等副作用。方法:采用天普洛欣和维脑路通对照研究,用临床评分和DSA、SPECT以及血流变学等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客观评价。结果:对6h外脑梗塞患者慎重地溶栓治疗仍有较好疗效而并无出血倾向的明显增加。结论: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不应固定在6h的时间窗内,有些患者可以适当超出,治疗应因人而宜,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增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对我科1998年1月至2002年3月出现的6例高血压出血术后脑梗塞患者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降纤酶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冰  李兴武 《临床医学》1999,19(10):1-2
应用兆科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并与对照组勃乐斯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显示有明显性改善;且无1例发生出血,提示兆科降纤酶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塞疗效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塞(HI)可分为栓塞后出血与血栓后出血2种,前者为心源性栓子栓塞所致,后者为血栓形成所致。我科自1993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132例,现将er发现有HI的1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如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28~76岁,平均52岁。有高血压病史7例,心脏病史5例,高血压合并心脏病者3例。在132例脑梗塞患者中,脑血栓形成108例,心源性梗塞24例。其中63例接受螃蛇抗栓酶常规剂量抗凝治疗,包括血栓形成54例和心源性栓塞9例,另外69例接受扩血管降低血粘度治疗,包括血栓形成54例,心源性梗塞15例。心源性栓塞24例…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 35例起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并采取欧洲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介入溶栓后患者ESS评分明显增加,介入溶栓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发病6h内介入溶栓治疗患者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率为13/13(100%)、颅内出血率为0.00%;发病24h内介入溶栓后患者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为26/35,颅内脑出血发生率为5.71%,无一例死于实质性出血。结论 起病6h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与CT、MRI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与头CT,MRI的相互关系。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32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在脑梗塞后第3天-3周,病后2周发生的出血性脑梗塞是由于闭塞血管的再通,出血量较大,患临床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此时CT可清楚显示梗塞后的出血,病后2周后发生的出血性脑梗塞是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梗塞区域发生渗血,出血量较小,患临床症状缓解,此时MRI可清楚显示梗塞后的出血,血CT无明显改变,CT及MRI均可清楚显示梗塞后的出血,但MRI对斑点状出血的高显率和对亚急性出血的显示,使MRI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更优于CT,结论: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塞的可靠手段,MIR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急性脑梗塞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巴曲酶、阿斯匹林和脉络宁联合治疗急性梗脑梗塞40例,另有40例用一般治疗做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μc=4.189,P〈0.01),治疗后流变明显改善,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而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该治疗方法是急性脑梗塞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UK)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患者42例,用100万U尿激酶静脉点滴,6小时后皮下注射LMWH,与常规治疗组的36例急性脑梗塞作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并未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见,而脑梗塞的转归一脑梗塞出血转化这一概念在临床上最近几年才提的比较多,有些脑梗塞出血性转换大多无临床症状。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除非病情严重引起急剧恶化者才引起重视,现将2005年以来至2007年我们收治的26例脑梗塞出血转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塞是我国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脑梗塞有发病率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1],而治疗脑梗塞的各种药物发展较快,东菱精纯克栓酶(DF—B21,简称东菱克栓酶)是一种新型强力单成分溶血栓改善微循环治疗剂[2],用于脑梗塞早期,收效快、疗程短、付作用少,我们自1996年1~1996年12月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塞30例,现报道如下。资料方法30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或MR1证实者。凡具有出血史及有胃肠道溃疡史者,有出血可能性者,有重度肝、肾功能损伤、心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塞通对脑梗塞患者疗效。方法 用血塞通治疗脑梗塞40例。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并与加例对照组对比。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黏度和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人,经用血塞通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血塞通作为一种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剂,可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脑梗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梗塞106例疗效观察及血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理疗,药物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8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HBO组106例,采用理疗,药物加高压氧舱治疗,对照组除高压氧外,其他治疗同HBO组。结果:HBO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压氧舱配合理疗,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有明显改善脑梗塞预后,将脑梗塞后遗症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塞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作者以静脉应用尿激酶早期治疗急性脑梗塞19例,显效9例,好转6例,部有效率78.9%,4例无效,其中2例合并脑出血、1例皮下出血。本文作者总结了治疗的护理体会,认为溶栓治疗时间短,工作紧迫,护理配合须做到快、准、强调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治疗中及24h内注意及并发出血倾向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重视溶栓后的护理指导,可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不断探讨提高脑梗塞病人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加溶栓治疗效果,从而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报道1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手术和溶栓治疗经验,从适应证的选择到手术方法技巧等。结果:除2例于术后3-5天死于梗塞后出血,6例疗效显著.术后意识恢复最早8h,最长15h,其中有3例患侧肢体功能由术前0级,术后3天恢复Ⅱ级,住院3周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3例术后3天复查头CT梗塞面积明显缩小,中线回位。结论:对急性大面积脑梗塞行手术加溶栓治疗为脑梗塞的治疗开避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48例脑梗塞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和充氧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变化。认为光量子疗法是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国产LBYN6A型全自动血粘度计和全自动压积仪对4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于起病3小时,溶栓治疗后3小时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等明显降低。(P<0.05),结论:提示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具有判定急性脑梗塞预后的价值。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变化的机理。方法应用双夹心放免测定法,定量测定两组脑梗塞急性期病人治疗前和治疗20d后的血浆GMP-140含量。结果(1)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治疗前的血浆GMP-140明显增高,与正常值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治疗20d后,高压氧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GMP-140含量明显下降,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可明显降低血小板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MRI及CT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特点。方法 :对3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后复查MRI及CT。结果 :36例患者中脑血肿18例和脑梗塞12例均获得满意的诊断。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MRI与CT检查比较 ,CT扫描优于MRI检查。MRI对脑血肿亚急性期和脑梗塞早期诊断明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7d之内的病灶 ,在MRIT1和T2加权像中信号显示不敏感 ,而在CT扫描显示颅内纵裂内为高密度条状影[1]。36例均做治疗后复查。脑内病灶CT和MRI显示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MRI对脑血肿、脑梗塞病灶有肯定的诊断。对蛛网膜下腔(7d之内)出血病灶的诊断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19.
脑保护结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疗法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塞治疗,但易合并颅内出血,死亡率达18~50%[1]。因此脑保护后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综合治疗,是减少脑出血的有效办法之一,这种方法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我们最近应用甘露醇、巴白酶及占替诺等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我们选择1995年1月~1996年4月在我院经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CT、MRI头颅扫描证实头部无出血灶,或者有早期缺血征象的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梗塞,发病24小时内的住院患者153例,并除外有出血史、胃肠道溃疡病、近期手术史、重度心、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1)急性脑梗塞患者MMP-9在发病24h内迅速上升,发病5d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5d内MMP-9含量明显高于脑梗塞组,与脑水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3)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5d末的MMP-9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含量在脑梗塞的早期即开始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血浆MMP-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动态测定MMP-9可以预测在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