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15~53岁,平均26.2岁。8例均行CT平扫,其中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单发肿瘤7例,另1例有2个瘤灶。肿瘤分型:大囊小结节型5例,单纯囊型2例,实质型1例。肿瘤囊腔:CT平扫低密度6例,高密度1例;6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壁结节:CT均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在增强MRI上,壁结节及实质性肿块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壁强化3例,可见印戒征。3例肿瘤周围可见流空血管,MRA显示瘤周增多、增粗、迂曲的动脉血管。结论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摄了平片 ,6 / 1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10 / 18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脊柱 6例 ,颅骨 4例 ,胫骨 2例 ,股骨 2例 ,肱骨、骨盆、距骨、软组织各 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 ,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 ;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 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 ,部分见液平和软组织肿块 ;一般无骨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 ,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2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CTA三维重建。1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作MRI平扫,12例作MRI平扫加增强,其中1例3D TOF MRA检查。结果:37例共43个病灶。35例单发病灶中,发生于小脑半球者23例,小脑蚓部9例,第四脑室1例,延髓背侧1例,左桥小脑角区1例。其中囊结节型29例,实质型3例,囊实型2例,单纯囊性1例。2例为多发病灶,均位于后颅窝,其中1例有6处病灶,实质型和囊结节型混合存在。CT平扫囊结节型肿瘤壁结节显示率仅为54.6%。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实质型、囊实型肿瘤均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23.1%显示肿瘤周围有增粗迂曲的血管。CTA示肿瘤为富血管的团块。MRI平扫肿瘤壁结节显示率100%。肿瘤周围流空血管显示率达57.9%。与CT比较此两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示壁结节及实质型、囊实型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A显示肿瘤区域丰富的紊乱血管。结论:CT、MRI可作为血管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虹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02,26(4):148-151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颅外最常见的实体瘤,占儿童肿瘤的10%。其预后与肿瘤的分级密切相关。影像学的诊断能为临床的治疗和随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核医学显像主要展示肿瘤及其转移灶的功能状况,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磁共振成像在结构方面能提供更详细和确切的资料。每一种方法都有独到之处,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肱骨3例、股骨3例、胫骨2例、距骨1例;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膨胀性生长6例,偏心性生长7例。病灶内常见钙化灶,病灶周缘见硬化边,少数有软组织肿胀、骨膜反应。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骨髓腔见长T1、长T2水肿信号,骨膜反应呈条状长T1、短T2信号。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四肢长管骨骨骺区,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X线、CT和MRI一般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应注意与其他骨病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的3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征象及差异性.结果 22例中17例行X线检查,15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扫描;X线、CT和MRI对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47%、66.7%和54.5%;对硬化边的检出率分别为82.3%、80%、90%;骨膜反应检出率分别为17.6%、13.3%和18.2%;MRI骨髓水肿的检出率为72.7%.结论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运用不同的检查手段能更全面地显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少见部位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少见部位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的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颅骨骨母细胞瘤3例,囊变明显,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含钙化或骨化,边缘有环形骨性包壳。鼻窦骨母细胞瘤2例,成骨明显,病变少囊变,中央为钙化或骨化,周缘为软组织。肋骨、胸骨及髂骨骨母细胞瘤各1例,均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含钙化或骨化1例,见纤维分隔及液液平面1例。MRI上,肿瘤囊性部分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及骨化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病理结果,恶性2例,良性6例。结论:少见部位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当发现特殊部位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含钙化或骨化时,须考虑该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CB)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部位CB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形态、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特征。结果:20例中病灶位于距骨6例,跟骨5例,髌骨4例,肩胛骨2例,髂骨2例,坐骨1例。病灶在X线和CT上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以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为主,周围可见硬化边,其内有或无分隔,边缘可见骨嵴,病灶内偶尔可见点状及片状钙化。病灶在MR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少见部位骨软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软骨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7例行X线平片检查,6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顶骨、颞骨、颧骨、鞍底、锁骨及跟骨各1例,耻骨2例,颈椎4例,距骨5例。X线平片及CT像上均可见软骨帽,9例可见肿瘤中心松质骨与母骨髓腔相互移行,1例肿瘤周缘软组织出现肿胀。在MRI上,肿瘤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其间夹杂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少见部位的骨软骨瘤,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判定肿瘤是否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12.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结合文献对7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 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淋巴管瘤,其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8例,3例经CT增强扫描,2例行MRI增强。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淋巴管瘤1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血管淋巴管瘤3例.可有不均匀强化及“液-液”平面表现。单纯淋巴管瘤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CT、MRI及PET/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7例患者行CT检查,1例仅行平扫,其余1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表现为多发结节型6例,单发结节型3例,邻近腹膜后侵犯型5例,肾周型3例,弥漫浸润型1例。结论 CT、MRI及PET/CT均能显示肾脏淋巴瘤病变。肾脏内多发、单发肿块或腹膜后肿块直接侵犯,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T1、等T2信号,轻度强化是肾脏淋巴瘤的普遍特点,有一定的特征性。PET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他器官的隐匿性病灶。 相似文献
15.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材料与方法 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经B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加做MRI检查,3例经B超及CT检查显示5个病灶。 2例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其中2个病灶术前误诊为肝癌和肝血管瘤;另1例肝脏含脂肪的肿块伴有肾脏多发病变及结节硬化。结果 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2)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一些影像学表现能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12例中肿瘤位于胫骨近端4例,股骨头3例,股骨远端1例,肱骨头3例.胸椎(Th_3)附件1例。11例长骨病变者发生于骨骺和干骺端8例。骨端3例。主要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8例可见硬化边,3例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7例行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6例。4例行MRI扫描,病灶于T_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均呈低信号,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STIR上呈均匀高信号;硬化边呈线样低信号,2例病灶周围骨质内有水肿.3例可见相邻关节囊积液。结论: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10例均行头部CT平扫,CT增强1例,膝关节CT平扫1例,2例行头部MRI平扫。结果:CT表现中,所有病例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1例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有皮肤血管纤维瘤。2例MRI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T1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则为低信号。结论:CT和MRI检查对结节性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狭颅症的X线、CT和MRI表现以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狭颅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和MRI。结果:5例狭颅症,1例表现为舟状头畸形,2例表现为尖头畸形,2例表现为短头畸形,5例均可见脑回压迹加深,4例可见蝶骨体前移及眼眶变浅,1例尖头畸形CT扫描可见幕上脑室扩大,1例短头畸形CT扫描示颅骨内板呈波浪状凹陷,视神经孔变窄,双侧眼球明显突出,MRI扫描示双侧脑室轻度扩大,后颅窝显示狭窄,中脑导水管及四脑室轻度受压,后移。垂体变薄。结论:狭颅症影像学表现极具特征性,X线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CT和MRI对判断颅内继发改变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