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推广亚低温治疗(HT)对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温州地区成立1家推广示范基地及10家推广基地,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CPR后昏迷患者实施HT。记录所有患者亚低温治疗相关信息,比较推广期间3年患者ICU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及严重致残率。 结果推广期间共对133例CPR后昏迷患者实施HT,推广第1年、第2年、第3年分别为28、46、59例。推广第1年、第2年、第3年达到目标体温时间[8.0(3.0,18.8)、10.0(4.8,20.0)、6.0(2.0,12.0)h]、药物使用率[17(60.7%)、43(93.5%)、42(71.2%)]及肌松剂使用率[0(0%)、1(2.2%)、13(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10.475,P = 0.005;χ2 = 12.250,P = 0.002;χ2 = 17.647,P < 0.001)。推广期间ICU出院存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致残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3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537,P = 0.281;χ2 = 0.308,P = 0.857)。推广3年间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232,P =0.002),且推广第3年较第1年及第2年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更高[16(27.1%)、1(3.6%)、3(6.5%),P均< 0.017]。 结论规范化的HT能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刘延玲  巨芳萍 《医学临床研究》2022,39(2):180-182,186
[目的]探讨对心脏骤停通过心肺复苏恢复心脏节律的患者采用不同温度的亚低温治疗与其肺部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本院心肺复苏后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4例.其中A组采用非亚低温治疗,B组采用36℃低温治疗,C组采用33℃亚低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14 d和出院时存活率情况,并对比治疗3 d和7...  相似文献   

3.
护理部主任:我们这次组织全院临床科护士长查房,内容是雷电击伤,心肺复苏后昏迷的护理.这个病例病情多变复杂、护理问题多、难度大,我们查房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样使用各种护理手段,对病人实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亚低温治疗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本组亚低温治疗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在22~26℃的室温下自然复温。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及时调节降温毯的温度;持续监护心电,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意识、瞳孔、心律、呼吸、血压等,针对不同的原发病,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冻伤等,应密切观察其先兆症状,并及时采取应对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水平的发展,广大急诊医护工作者已充分认识到心肺复苏后随着有效循环的再建立,却不可避免地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损害。如能及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将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本科对于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的促醒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严超  谢蕊 《全科护理》2016,(22):2373-2375
正治疗性低温治疗(therapeutic hypothermia)是指将人体温度降到并维持在32℃~35℃一段时间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防止或减轻重度脑缺血病人神经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提高病人生存率和改善预后~([1]),传统意义上是指亚低温治疗,而对心肺复苏后昏迷的病人进行全身性低温治疗多次被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全身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系统预后的改善作用。 方法 将2012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的50例心肺复苏后行全身亚低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神经系统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复苏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系统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结论 心肺复苏后患者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患者神经复苏预后,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总结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从基础护理、呼吸支持护理、消化系统护理、脱水治疗护理等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措施,并就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治疗护理作了讨论。认为做好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的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后,体温升高超过于正常可导致氧供与氧需之间明显不平衡,从而影响脑功能恢复,适当的低温可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自由基的反应。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ICU对1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近期抢救心脏骤停8~20min(目击下)的患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前瞻性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前瞻性护理实施前(2013年8月—2014年7月)和实施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于我院的心肺复苏后幸存者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亚低温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亚低温治疗并发症预防的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干预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亚低温治疗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评分和干预后随访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例施以前瞻性护理干预,能降低病人亚低温治疗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后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和病人认可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入住重症监护室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结果]复苏后72h内苏醒7例,死亡4例,发生肢体抽搐5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3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低血压1例,治疗过程未出现冷伤及反跳性高热发生。[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3.
孟璇  王欣  石正洪  李兴杰 《临床荟萃》2010,25(5):394-396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血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8例心肺复苏后4~24小时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颅内血流检测.连续动态观察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 55例患者显示脑血流停止频谱特征:振荡渡、钉子波和血流信号消失,其中12例在早期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13例存活患者早期为血流速度增快,并持续一定时间后流速逐渐降低,血流频谱呈高阻力改变,但舒张期血流一直存在.最终11例进入持续植物状态,2例恢复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血流的变化,对指导脑功能恢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术147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院2001-10~2003-10由护士参与施行的心肺复苏(CPR)147例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3例,女64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8岁,平均41.6岁.其中有机磷中毒4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46例,脑血管意外25例,脑外伤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心源性肺水肿2例,心源性猝死15例.  相似文献   

15.
小儿心脏术后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7.4%,并可成为术后致死的主要因素。我们于2008-06-23护理先天性心脏病心肺复苏术后高压氧(HBO)治疗患儿1例,由于注意到HBO治疗时的护理要点,该患儿在HBO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并发症,且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对大鼠生存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含量的改变,探索全身性亚低温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窒息法制备大鼠复苏模型,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观察各组24h生存率,并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5h、3h、6h、12h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含量。结果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1.5h、6h时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温组(78.59%±0.62%,78.91%±0.13%vs.79.41%±0.39%,80.52%±0.87%,P<0.05)。和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1.5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升高[(148.53±17.05)U/mlvs.(123.98±12.72)U/ml,P<0.05]、丙二醛及乳酸明显下降[(3.47±0.17)nmol/Lvs.(4.36±0.41)nmol/L;(2.26±0.06)nmol/Lvs.(5.72±2.79)nmol/L,P<0.05],但ROSC后3h、6h、12h时亚低温组和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短时间的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但是过长时间的全身性亚低温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后脑损害昏迷转归的早期观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确、客观评估与判定心肺复苏(CPR)后脑损害昏迷的方法。方法:对27例心肺复苏12h后脑损伤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评估,评估的项目包括对神经系统的各项临床观察。结果:27例患者中19例(70.4%)在心肺复苏后1个月内死亡,其余8例存活患者从昏迷成为睁眼昏迷,存活患者中2例(25.0%)分别在第5d、第43d清醒。结论:临床综合评定心肺复苏后昏迷客观、可靠,对临床医疗决策和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10-03收治1例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成功,介绍如下。1病历摘要男,59岁。2010-03-22因心前区疼痛,胸闷,伴左上肢麻木,急诊就诊。心电图示心肌梗死,入抢救室。10 min后心跳呼吸骤停,给予心肺复苏,过程中4次除颤,30 min后恢复窦性  相似文献   

19.
<正>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即刻建立人工循环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54.4万人[1]。分析表明,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4%和17.6%[2]。提高CPR的成功率,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进而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急症医学和危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10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病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心搏骤停后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技术、降温开始时间、降温速度、目标温度、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复温、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说明亚低温治疗在急诊脑复苏抢救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搏骤停后脑保护提供了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手段,最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