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血浆和组织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酶原的机制。经SDS-PAGE和HPLC分析,提示血浆激肽释放酶裂解纤溶酶原的位点与t-PA、UK的相同,只是前者的酶反应速度明显低于后二者。组织激肽释放酶裂解纤溶酶原的位点除了与血浆激肽释放酶相同的部份外,尚有其它作用位点。因此认为这两种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酶原的机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凝血及纤溶的变化,采用一期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对5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因子Ⅷ活性及纤溶酶原的动态检测,同时以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3.218,P<0.01),完全缓解期接近对照组(t=0.899,P>0.05);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4.152,P<0.01),完全缓解期仍低于对照组(t=3.365,P<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及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5.598、2.649,P<0.01)。各期纤溶酶原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脑梗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关系。方法:对31例健康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7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测定。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比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则未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的明显变化。结论:动物粥样硬化性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和机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19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报制物,并与正常组对照显示: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期t-PA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脑梗塞患者血液中的纤溶活性低下,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58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反映纤溶-抗纤溶活性的变化,并对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纤溶指标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M-1的含量、PAI-1/t—P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M-1的含量较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显著为高。但t—PA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无显著降低。患者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纤溶及抗纤溶水平均未见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及纤溶-抗纤溶的平衡失调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亚红 《广东医学》1999,(4):276-277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论病毒性炎患者血血浆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抗凝纤溶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其在AL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对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AT)活性、抗纤溶酶(AP)活性及纤溶酶原(PLG)活性定量检测,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患者组各期(治疗前、治疗中、复发期)AT、AP、PL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509,P〈0.05),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淋组与急非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是导致AL出血的重要原因,可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AT、aP、PLG在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的血浆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活性和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活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t-PA活性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者,PAI-1和Plg活性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确实存在内源性纤溶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9.
蝎毒多肽对大鼠纤溶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蝎毒中获取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肽类混合物(简称SVP),用下肢血管灌流和整体给药的动物模型,观察对血管灌流液内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血浆优球蛋白纤溶活性(EFA)、纤溶酶(PL)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g/ml灌流3min和0.8,1.6mg·kg-1ipSVP1h血浆中PA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A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血浆tPA,PAI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30例肝硬化病人、10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的活性水平,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t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PAI则显著降低,提示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纤溶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肝硬化易并发出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蝮蛇抗栓酶对脑梗塞患者血浆tPA,PA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思中  李光勤 《重庆医学》1996,25(4):240-241
蝮蛇抗栓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脑梗塞具有治疗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是反映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蝮蛇抗栓酶对脑梗塞患者血浆tPA及PAI活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脑梗塞患者蝮蛇抗栓酶治疗前后血浆tPA、PAI活性来了解该药对机体纤溶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检测2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和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结果表明,患者的t-PA:Ag低于正常,PAI:A,VWF:Ag高于正常,提示尿蛋白增多的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减低并可能伴血检形成。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较常见。其出血机制,除血小板因素外,尚有其它的影响因素。本文观察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纤溶酶原(PIG)含量,以探讨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与ANLL患者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来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和纤溶活性的异常,而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绝大部分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可作为内皮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在纤溶活性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这些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发病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近来对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了血浆VWF、t—PA及PAI检测,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介入治疗后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患早期血浆纤溶活性的差异,为介入治疗后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之内成功地进行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时间点采集周围静脉血,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的活性,并计算PAI-1/t-PA活性比值,根据心梗后心功能Killip分级标准,比较Killip I级组与KillipⅡ-Ⅳt-PA活性,PAI-1活性,PAI-1/t-PA活性比值的差异。结果: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心梗后功能为KillipI级40例,KillipⅡ-Ⅳ级40例,前较后血浆t-PA活性高,而PAI-1,PAI/t-PA活性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纤溶活性降低更明显,可能需要给予更强抗凝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光亚  张素芬 《医学综述》2007,13(24):1972-1973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一种单链糖蛋白,起抑制纤溶活性的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因素,血浆PAI-1水平升高,纤溶活性下降,易致大血管病变,故降低血浆PAI-1水平可作为防治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研究方向。文章通过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基因、来源、调节因素等多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出血机制是多因素的,白血病细胞破坏后的释放物具有促凝和促进纤溶双重活性,由此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可能是出血原因之一[1,2]。为了解白血病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作者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血清α2巨球蛋白(α2M)、α1抗胰蛋白酶(α1AT)、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ATⅢ:Ag)、纤溶酶原(PLG)、纤溶酶(PL)活性、纤维蛋白原(FG)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11 正常对照组:本院健康职工和献血员30例,男19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的影响,来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31例,比较其在治疗前、后t-PA、PAI-1的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治疗后PAI-1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PA活性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9.
脑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是t -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 1)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血浆纤溶活性 ,PAI- 1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对血循环中纤溶活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是脑血栓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概述了PAI- 1的结构、分布、活性及其表达 ,以及PAI- 1水平同脑血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维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0):1185-118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儿茶酚胺(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中浆患者活动期及恢复期血浆糖皮质激素(GC)、儿茶酚胺(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浓度及活性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血浆GC和CA含量明显升高,与恢复期GC含量、CA含量及对照组GC含量、CA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活动期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增高。结论:中浆活动期血浆CA、GC水平均显著提高,提示CA、GC在中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