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世雄 《广西医学》2005,27(6):944-945
Intensity 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involvesthe deliveryofoptimized,nonuniformbeamintensities(优化的,不均一的射野强度)tothepatient.Itachievesremarkablyhigher targetdoseconformity(剂量适形性)comparedwithprevious technologies,including3dimensionalconformaltherapy(3D C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whichbecamewidespreadduring the1990s.ThischaracteristicofIMRTenablesimprovedtumor irradiationinsomepatientsandprovidesapotentialforsparing organsinthevicinityofthetargetstoanextentthatwasnotpos siblebe…  相似文献   

2.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脑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脑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7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 15例 ,其中胶质瘤Ⅱ~Ⅳ级 8例 ,脑膜瘤 3例 ,胶质瘤合并脑膜肉瘤 1例 ,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各 1例。照射靶区及敏感器官按ICRU 5 0号报告标准勾划 ,用美国NOMOS公司生产的孔雀系统进行计划设计 ,加速器 6MV -X线 ,MIMiC 1cm或 2cm模式作切片式断层共面或非共面旋转照射 ,每周 3次 ,每次 30 0~ 35 0cGy。 6例脑肿瘤全程IMRT治疗 45~ 5 4Gy ,7例常规外照射 30Gy后局部追加 2 1~ 2 8Gy。 结果  95 %等剂量曲线包绕CTV ,均匀度指数 (最大剂量 /处方剂量 )平均 1.2 2 ,脑干、脊髓、眼晶体等敏感器官最大剂量均低于其耐受剂量 (TD5 /5 )的 5 0 %以上。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治疗结束时 2例局部活检病人症状明显缓解 ,MRI复查肿瘤消失。其余病人放疗结束 1月后 ,复查头颅CT/MRI均呈放疗后改变 ,1例水肿范围明显增大。结论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脑肿瘤其剂量分布的优势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能很好地保护周围敏感器官 ,放疗反应小 ,对于提高肿瘤局控率、保护正常脑组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博 《医学综述》2012,18(2):210-213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调强放射治疗作为日益普及的精确放射治疗手段,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增加肿瘤靶区治疗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目前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如分次间摆位误差的控制,内位器官生理运动的评估,临床靶区与计划靶区边界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具有临床上和剂量学上的优势,可以提高靶区的受照剂量,降低膀胱、直肠、小肠等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体积和受照剂量,提高疗效,减轻了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静态调强放疗(sIMRT)与容积调强(VMAT)中肺损伤的剂量学因素。方法对40例首次治疗食管癌病人分别采用sIMRT或VMAT放疗,对比两种放射方法双肺耐受量及放射性肺损伤剂量学因素。结果双肺V20、V30的剂量较sIMRT降低,与放射性肺损伤有关的因素有V20、V30、D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剂量学因素可以较好地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其中肺V20、V30的剂量是放射性肺损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旋转调强(intensity-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I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ynamic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dIMR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5例鼻咽癌患者的定位CT影像,分别采用IMAT和dIMRT方式设计同步推量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平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 DVH)、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结果: IMAT的95%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95)与dIM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上的靶区平均剂量(Dmean)、最大剂量(Dmax)和受照107%以上处方剂量的体积(V107%)高于dIMRT(P<0.05);脊髓、视神经、晶体、颞颌关节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指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IMAT的Dmax高于dIMRT (P<0.05)。左、右腮腺IMAT的Dmean和50%腮腺体积的受照剂量(D50)高于dIMRT(P<0.05)。IMAT受照小于800 cGy的正常组织体积[定义为体表轮廓区域的体积减去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用B-P表示]高于dIMRT(P<0.05),受照1200~4500 cGy的体积比dIMRT低(P<0.05)。IMAT比dIMRT的单次总机器跳数平均减少了62.7%,单次治疗时间平均减少了60.1%。结论: 两种计划剂量学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能满足临床要求。IMAT减少了正常组织受量,显著降低了机器跳数,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脑瘤患者在接受放疗治疗时的护理特点,以此总结出护理人员对脑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随机抽取脑瘤患者120名,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了放疗之外,患者还要接受护理人员在心理、皮肤、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对照组仅接受放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患者身体恢复状况好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脑瘤患者,放疗时护理人员的全方位护理工作可以顺利保证放疗的完成与质量,对患者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宫颈癌首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放疗副反应。方法将2007年至2010年武汉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Ⅰ~Ⅱ期宫颈癌首程治疗患者,随机分为IMRT组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组,同步给予铂类增敏放疗及后装放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近期疗效相当(P>0.05),1年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ce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肿瘤靶区平均剂量和3DCRT组无显著差异(P>0.05),危及器官如直肠、小肠、膀胱等平均剂量均低于3DCRT组(P<0.01);IMRT组急慢性直肠炎及慢性膀胱炎发病率均低于3DCRT组(P<0.05);IMRT组骨髓抑制发生率略低于3DCR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与3DCRT治疗宫颈癌近期疗效相同,但IMRT能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有效降低放射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吴昊  刘俊峰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24-1125
作为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的放射治疗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计算机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至上世纪末期放射治疗已从传统的常规放疗向三维适形放疗(3DCRT)过渡。进入本世纪后,放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三维适形放疗已基本普及,作为3DCRT的进一步拓展,调强放疗(IMRT)的技术也日趋完善。调强放射治疗使用了3DCRT的所有工具,并增加了一些其他新特性。它使用基于计算机逆向优化技术产生的非均匀射束强度来改善剂量分布,通过调整直线加速器多叶光栅(MLC)的运动状态使照射野内的射线强度满足所需剂量要求,从而使肿瘤组织受到比普通放疗更高的照射剂量,同时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参数,为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接受IMRT或VMAT治疗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各50例,观察所有患者放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放疗计划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照射时间及跳数(the number of monitor unit,MU)。结果:VMAT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MRT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 vs. 64%,P < 0.05);与IMRT组相比,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20% vs. 6%,P < 0.05);VMAT组直肠V40、小肠V40均低于IMRT组(P < 0.01),而直肠和小肠的V20、V30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中膀胱V20、V30、V40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MAT计划CI优于IMRT计划(P < 0.05);HI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IMRT计划比较,VMAT计划的MU值和治疗时间分别减少了50%和54%(P < 0.01)。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选择VMAT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和上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缩短放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放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静态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在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进行剂量学比较。方法:选取30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使用Varian Eclipse10.0计划系统,对每例患者设计VMAT计划和IMRT计划,处方量为50Gy(2Gy/次×25次)。比较2种治疗下靶区内剂量分布的适形性、均匀性及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计划平均适形性指数VMAT为0.86,IMRT为0.83,平均均匀性指数均为0.07;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的脊髓Dmax、股骨头D5%、膀胱D50%平均受照剂量分别下降了3.8Gy、3.5Gy和3.0Gy;VMAT计划的MU均值为643,IMRT计划为876,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MAT计划可以达到与IMRT计划相近的靶区剂量分布,在脊髓、股骨头、膀胱等正常组织的保护上更好。VMAT可安全高效地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后的放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和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宫颈癌术后俯卧位放疗中的应用进行剂量学比较。方法: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使用Varian Eclipse10.0计划系统,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VMAT计划和IMRT计划,处方量为5000cGy(200cGy/次×25次)。比较俯卧位时2种治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结果:2组计划平均均匀性指数均为0.08,平均适形性指数VMAT为0.80,IMRT为0.76,无统计学差异;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的股骨头D5%、小肠D10%、膀胱D50%、脊髓Dmax平均受照剂量分别下降了730cGy、720cGy、530cGy和500cGy,均有统计学差异;直肠D50%及结肠的D10%、Dmax无显著性差异。VMAT计划的MU均值(638)显著低于IMRT计划(932,P<0.05);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均值(143s)显著低于IMRT计划(223s,P<0.01)。结论:VMAT技术用于宫颈癌术后的俯卧位放射治疗安全高效,在小肠D10%、脊髓、股骨头、膀胱等正常组织的保护上更好,而且省时、保证了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以期得到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宫颈癌比较VMA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的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23项研究338个病例纳入Meta分析。VMAT中的适形指数(P=0.024)、均匀指数(P=0.042)及V95(P=0.045)均优于IMRT,计划肿瘤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的Dmean、Dmax、Dmin、D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MAT中直肠V40(P=0.004)、膀胱V30(P=0.032)和V40(P=0.003)、小肠V40(P=0.001)均优于IMRT;直肠的V10、V20、V30、V50、Dmean、Dmax,膀胱V20、V50、Dmean,小肠V10、V20、V30、V50、Dmean,股骨头V20、V30、V40、Dmean、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中IMRT的V10优于VMAT(P=0.014),而VMAT的V20和V30均优于IMRT(均P<0.001)。VMAT的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与IMRT相比均明显减少(均P<0.001)。结论:宫颈癌放疗中,相比IMRT,使用VMAT技术在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在保护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容积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固定7野(7-IMRT)及9野动态调强技术(9-IMRT)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方法选取1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二弧VMAT、7野IMRT及9野IMRT计划设计,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以及加速器跳数。结果 VMAT、7-IMRT和9-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上,VMAT计划更优,7野计划最差。危及器官保护方面,VMAT计划中膀胱V30、直肠V30、V50和股骨头V20的体积均低于7野和9野计划(P<0.05)。相较于9野计划,7野计划的膀胱V30和股骨头V20均略低(P<0.05)。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MU(757.69±137.04)低于7野计划(802.65±183.85)和9野计划(1 102.31±190.07)。结论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采用VMAT、7-IMRT及9-IMR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危及器官的保护。VMAT计划在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上优于7-IMRT和9-IMRT,9-IMRT优于7-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危及器官剂量的优势,机器跳数明显降低,提高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存局部复发鼻咽癌治疗中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与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30例确诊的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给予处方剂最,计划大体肿瘤靶区(PGTV):2。26Gy/F×30F,计划临床病灶区(PCTV):2Gy/F×30F,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进行双弧容积弧形调强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设计。通过其剂量学分析评估:①靶区覆盖,均匀性及适形性。②危及器官(OAR)剂量分布。③机器跳数。结果VMAT总体的计划临床靶区平均剂H、2%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2)和98%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98)高于IMRT(P〈0.05);计划临床靶区适形性指数(CI)高于IMRT(P〈0.05);均匀性指数(HI)低于IMRT(P〈0.05)。VMAT右侧颢叶的D1低于IMRT(P〈0.05);VMAT脑干的Dmax、D1高于IMRT(P〈0.05)。VMAT左侧颢颌关节的Dmax、左侧颞叶的Dmax高于IMRT(P〈0.05);脊髓Dmax、视神经Dmax、品体Dmax和腮腺DSO等OAR的剂赜学指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比IMRT的总机器跳数平均减少了33.2%(P〈0.05)。结论对于复发鼻咽癌患者,VMAT的计划临床靶区平均剂量、适形性和均匀性优于IMRT,可以缩短机器跳数。但在正常组织保护方面,VMAT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6.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放射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目前IMRT已达到了非均一性剂量传递的要求,使靶区剂量能够“雕刻”而非仅是“勾画”分布。在鼻咽癌的治疗中引入IMRT,可予不同的靶区不同的治疗剂量,能提高肿瘤组织的剂量,同时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从而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刘爱荣  赵凤菊 《医学综述》2011,17(20):3077-3080
放射治疗作为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外照射逐渐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代替四野箱式照射技术和盆腔前后对穿照射技术,而影像引导放疗开创了精确放疗到精准放疗的时代。内照射开始采用以二维影像为基础的治疗计划代替三维影像为基础的近距离放疗技术,为宫颈癌的放射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正常组织并发症,提高疗效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目前,IMRT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且病例数较少,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IMRT与三维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结合仍是放疗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吴少雄  邓美玲  赵充  韩非  卢丽霞 《广东医学》2005,26(9):1178-1179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 R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确适形放疗技术,是放射治疗的先进形式。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在临床上的逐渐推广应用,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结合本院10例恶性胶质瘤患者Ⅰ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介绍IMRT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情况。1IMRT特点IMRT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 radiationtreatment,3D-CRT)的一种形式,它与传统的3D-CRT不同,是使用不均匀的放射线强度来治疗肿瘤。IMRT的治疗计划是利用计算机优化技术来决定穿过靶体积…  相似文献   

19.
邱恩毅  韩若臻  翁欣然  赵喜越  林权冰  金璋 《浙江医学》2018,(18):2062-2064,2072
目的比较非手术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常规调强放疗(C-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纳入10例非手术食管癌患者,应用Eclipse计划系统勾画大体肿瘤区[包括原发肿瘤靶区(GTVnx)、阳性淋巴结靶区(GTVnd)]、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包括原发肿瘤计划靶区(PGTV)、计划靶区1(PTV1)]以及脊髓、心脏、肺等危及器官(OAR)。分别设计SIB-IMRT与C-IMRT两个计划,其中SIB-IMRT计划PGTV和PTV1的总剂量分别为6300、5400cGy,C-IMRT计划PTV1的总剂量为6000cGy;两个计划各照射30次。在满足剂量约束条件和相关参数及权重优化后,利用剂量统计表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个计划的PGTV平均处方剂量及OAR剂量学差异。结果SIB-IMRT计划PGTV平均剂量明显高于C-IMRT计划(P<0.05),脊髓、心脏平均剂量均明显低于C-IMRT计划(均P<0.05);两个计划肺平均剂量及肺V30、V20、V5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C-IMRT比较,SIB-IMRT计划能提高非手术食管癌的肿瘤靶区剂量,明显减少脊髓、心脏平均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VMAT)相比常规静态调强(s-IMRT)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及治疗效率。【方法】选取52名病理确诊且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统一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给予肿瘤靶区处方剂量70 Gy/33次,亚临床病灶区60 Gy/33次,预防照射区56 Gy/33次。每例患者采用相同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进行容积旋转调强及常规调强计划设计(Monaco计划系统)。通过其剂量学对比分析评估:①靶区覆盖,均匀性及适形性;②危及器官剂量分布;③治疗时间及治疗跳数。【结果】两组计划均有较好靶区剂量覆盖,但PTV70常规调强组相比容积旋转的均匀性(VMAT vs.s-IMRT,1.09±0.02 vs.1.07±0.02;P<0.001)和适形性(VMAT vs.s-IMRT,0.48±0.15 vs.0.54±0.13;P<0.001)更优;同时VMAT组在正常组织上也未显示剂量学优势,VMAT组脑干剂量较s-IMRT组剂量略低(VMATvs.s-IMRT,57.99±6.43 vs.58.22±5.78;P<0.001),但脊髓,腮腺及喉的剂量较s-IMRT组高(P<0.05)。VMAT单次治疗时间(7.0 min)较IMRT(13 min)显著缩短,但平均治疗跳数(VMAT vs.s-IMRT,644±172 vs.654±180;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可达到常规静态调强较相似的剂量分布,但治疗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