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一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病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该组6例病人均获治愈。疗效满意。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提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位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眼部护理,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提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眼部护理,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对6例颅内动脉瘤和1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进行了国产微弹簧圈的栓塞治疗。结果4例脑动脉瘤瘤腔栓塞90%,另2例瘤腔完全充填闭塞。14例CCF有12例栓塞满意,栓塞后一周杂音逐渐消失。2例行2次栓塞。本组结果提示微弹簧圈栓塞是颅内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其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预防应当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e W  Shi J  Liu C  Tan Q  Wu Z  Fan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401-40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1990年1月以来经血管内治疗的43例(60例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男性37例,女性6例。外伤性39例,自发性4例。单纯闭塞瘘口31例,颈内动脉闭塞12例;颈内动脉通畅率72.1%。结果治愈39例(90.7%),好转4例(9.3%),并发偏瘫1例(2.3%)。结论球囊栓塞应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6.
颅底骨折后迟发性、顽固性鼻腔大出血,可由蝶窦部位的假性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引起,但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曾收治1例颅面外伤后1个月出现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经2次颌内动脉栓塞,鼻出血仍反复,后经栓塞CCF,鼻出血彻底停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并与颈内动脉同时显影;其他属支静脉扩张6例;对侧海绵窦扩大4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患侧眼球突出12例。颅底、眶壁骨折5例。眼球壁模糊、增厚5例。脑挫伤、出血4例。眼外肌增粗1例。结论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诊断CCF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特别是在外伤性CCF中,是首选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患者,经DSA造影证实为假性动脉瘤3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各1例以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1例,分别采用可脱落球囊、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或带膜内支架对损伤部位进行动脉内栓塞治疗。结果对3例假性动脉瘤及1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患者以可脱落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成功。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在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采用球囊成功栓塞瘘口,1例CCF予以GDC填塞海绵窦;其余1例CCF两次球囊栓塞均失败,但术后24h患侧凸眼明显回缩,间断按压患侧颈内动脉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行带膜内支架成功植入,动脉瘤被旷置,颈内动脉保持通畅。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介入材料与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首选方法。多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直接栓塞瘘口并力求保持颈内动脉通畅。但由于瘘口的大小及其与颈内动脉的角度不同等原因,部分病例并不能成功,而导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为保证颈内动脉通畅,可采用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及瘘口,现就笔者采用眼上静脉途径治疗TCCF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Seldinger法插入导管鞘后,用带Bait可脱球囊的magic—BD导管透视下经导引管送达瘘口水平,当球囊突然“低头”或改变方向时,表示球囊已通过瘘口,进人海绵窦。以等渗造影剂交换气体后充盈球囊至杂音消失,造影证实瘘闭塞完全,并保持颈动脉通畅。结果本组78例共进行82次栓塞治疗,66例保持了患侧颈内动脉的通畅,12例闭塞了患侧颈内动脉,其中4例因球囊破裂,症状复发,又进行了二次栓塞治疗后治愈,无术后死亡和症状加重病例,但其中6例自发性患者症状消失4例,症状减轻2例;其余病例均在术后3天-3周内症状消失,经过1个月~5年的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假性动脉瘤在动脉瘤中相当少见.是由于外伤、感染等原因引起血管壁全层损伤,导致血管破口处形成动脉瘤。因其不具有完整的动脉瘤壁结构,手术风险很高。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多由颅底骨折碎片损伤颈内动脉引起,好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常伴有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少见。本文对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假性动脉瘤采用栓塞载瘤动脉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比较少见,而同时伴有蝶窦内假性动脉瘤者,常因难以控制的鼻衄死亡.国内有散在病例报告[1,2,3].2001年6月笔者对1例外伤性左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假性动脉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5月,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4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3例CCF.患者均为男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年龄37~57岁;左侧3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头部CT均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2 d~10年.CCF患者年龄35~51岁;左侧2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头痛,一侧眼球突出、胀痛,球结膜充血伴视力下降;1例有反复鼻腔大出血病史;出现症状前2 d~1个月均有头部外伤史;病程1周~2个月. 结果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椎动脉保持通畅,附近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保持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无症状复发及颅内再出血.CCF患者瘘口均完全闭塞,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术后3 d患者眼球突出及球结膜充血表现均明显改善.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患侧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血管内带膜支架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CCF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方法对有头部外伤病史及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积极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有4例确诊后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进行栓塞治疗。3例保持了患侧颈内动脉的通畅,1例行瘘口远近端的颈内动脉闭塞术;3例患者应用1个球囊,1例应用2个球囊。结果4例患者瘘I:1完全闭塞,临床症状缓解,1例于首次术后12h症状再发,再次行栓塞治疗后缓解痊愈。结论DSA检查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金标准;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收治的1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7例患者中展神经麻痹67例,展神经非麻痹患者6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长、瘘口血流量大、颈内盗血、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经岩上、下引流,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长(OR=8.449,P0.05)、瘘口血流量大(OR=6.862,P0.05)、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OR=19.375,P0.05)、经岩上、下引流(OR=3.838,P0.05)是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67例展神经麻痹患者中失访3例,展神经完全恢复59例,未完全恢复5例。恢复时间(82.14±12.23)d,85.84%的患者在6个月内恢复。结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长、瘘口血流量大、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经岩上、下引流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重要影响因素。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恢复。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D  Ling F  Li M  Zhang H  Miu Z  Song Q  Li X  Hao M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754-756
目的 探讨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对1986年9月至1998年8月间123例外伤性CCF中12例难治性CCF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难治性CCF的原因主要是:瘘口过小或过大,载瘘颈内动脉狭窄;单纯结扎颈内动脉、栓塞时球囊早脱或弹簧圈填海绵窦不够致密等早期的治疗失误;栓塞球囊早泄或移位致瘘口复发。经动脉、静脉或外科开颅等途径,用球囊、弹簧圈或(和)NBCA(丙烯酸正丁酯,n-b  相似文献   

17.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u Z  Ma L  Yang M  Qin S  Xu G  Gong J  Hu J  Pan L  Yao G  Zh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12-113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方法。 方法  3 2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 ,将微导管前端送入硬脑膜动静脉瘘瘘口处 ,经微导管造影证实并无危险吻合支 ,然后经微导管注入微粒行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栓塞 ,其中 12例同时并经岩上、下窦采用钨丝微螺旋圈行海绵窦内栓塞。 结果  2 8例栓塞后造影瘘口完全闭塞 ,4例栓塞后造影瘘口有少许显影 ,术后采取压迫患侧颈总动脉 ,1周后造影瘘口消失。经 6个月~ 8年的随访未见瘘口再通。 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颅面部骨折伴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创伤后颈动脉海绵窦瘘与颅面骨折的关系,本组49例,男性40例,女性9例。结果表明,以车祸作最为多见(65.31%)骨折部位以颅顶骨折合并颅底骨折多见(46.9%),伤后出现CCF的间隔时间大多在1个月内(69.4%)临床表现为搏动性突眼,球结膜水肿,颅内杂音及眼肌麻痹等。所有病人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行血管内治疗,瘘口闭塞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42例,颈内动脉闭塞7例;经动脉途径46例,经胸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疾病,多因外伤引起,称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TCCF的发病率近年随车祸及其他外伤的增多呈上升趋势。现报道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外科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CCF共8例,行MSCT检查5例,MRI检查5例,两者同时检查2例,所有病例均行DSA检查。结果MR、CT主要表现:所有患者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患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外侧脑膜静脉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DSA主要表现:患侧海绵窦扩大,患侧眼上静脉充盈扩张,并可发现瘘口、引流静脉及盗血现象。结论CT、MRI、DSA检查均可独立作为诊断CCF手段,CTA和MRA技术在诊断领域内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但DSA提供CCF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仍是诊断CCF的金标准,不可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