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电生理学研究的长足进展,促进了心律失常的基础理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加上近年来各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及电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但迄今心律失常治疗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某些严重和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尚有困难。面对众多  相似文献   

2.
尤家聪 《临床医学》2000,20(1):60-61
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或延长生命,随着对心脏电生理学与血液动力学研究进展,以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研究的深入,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更新,不仅注重新药的研究与应用,更重于治疗方案与选择药物的合理性,即根据病人心脏电生理、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选择方案及药物,使治疗更趋合理化或个体化。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新观念 1.1 根据心脏电生理选择药物:心脏电生理异常是导致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复杂的,不能仅用对动作电位的影响来解释,在不同的病人中,每一种药物的电生理及血液动力学副作用,均需参照临床表现来掌握,不注意心脏的电生理研究与探索,就会给用  相似文献   

3.
<正> 近10年来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发展迅速,一系列新药相继问世,此与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心律失常的机理、药物作用机理,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密切有关,从而使临床工作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应用有更多科学依据,现根据近10年国内应用较多,研究较深入的药物简述于下。 1.奎尼丁国内应用已有50—60年历史,主要用于各种过早搏动,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复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急症,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尽管不断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胺碘酮(乙胺碘呋酮,Amiodarone)由于药理学及电生理学机制的特殊性,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其应用价值已被指南确立。特别是在院前急救及心肺复苏中使用,安全性高。1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机制1.1胺碘酮具有多通道阻滞的药理与电生理作用20世纪90年代,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心血管病症状,病情差异很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可危及生命甚至猝死.虽然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及治疗方法很多,但仍有一部分心律失常很顽固,临床处理很棘手.联合用药是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作用具有相加性和协同性这一假设而提出的,针对这一发生机制采用联合疗法,可获得成功,使各药单剂量及副作用减少.但是哪些药物可以联合是临床医生所关心的,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多采用Vaughawiliams分类法,按其电生理效应分四大类.1.1 第Ⅰ类 膜稳定剂,主要作用细胞膜,抑制钠通道,降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减慢动作电位最大除极速度.此外尚能提高兴奋阈值,减慢传导速度及延长有效不应期.此类药物发展迅速,品种多,根据电生理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类.①IA类: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钠通道.其代表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  相似文献   

6.
近代电生理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介入疗法的不断涌现及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之间关系的逐步阐明,促使人们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实时测量血流动力学的技术,是测定心功能的金标准.但应用该技术对室速时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报道尚少,本文对3例特发性室速时的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电生理—电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许多新进展。要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每个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现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学有关问题予以概述,着重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2)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后类药物主要作用为拟交感神经与拟迷走神经药物,故抗心律失常药通常均指抗快  相似文献   

8.
近10多年来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已有不少新的进展,但总的治疗方法大致归纳为三类:1.迷走神经兴奋法;2.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3.电转复律和心脏人工起搏器。目前应用药物治疗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很多,但至今仍存在不少问题: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毒性和副作用,如用之不当,产生严重药物反应时,也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血压下降、心搏停止和猝死,故并不一定安全。电转复律的优点:不具有药物治疗的缺点,且临床应用证明对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奏效迅速、比较安全和疗效高。人工起搏器的问世,不论是暂时性或持  相似文献   

9.
李建军 《临床荟萃》1991,6(11):491-492
心脏性猝死临床上并非少见,其主要原因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既往对心脏性猝死后存活的患者,仅凭经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治之,但一年死亡率仍达30%.后采用电生理检查筛选药物的方法指导治疗,效果并非十分理想此一现状迫使临床工作者们积极寻找非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等,取得了极大进展。多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发现和合成。根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而选择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但是,大量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问世,使临床治疗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可引起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剧,而且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更为普遍。乙胺碘呋酮(胺碘酮) 乙胺碘呋酮既能扩张冠状动脉,又兼有抗心绞痛及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无明显的负性收缩能效应。它的主要电生理作用为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心房、浦肯野(Purkinje)纤维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间,从而延长不应期。除能有效地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外,尚可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有预仿效果。对预激综合  相似文献   

11.
近代电生理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介入疗法的不断涌现及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之间关系的逐步阐明,促使人们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实时测量血流动力学的技术,是测定心功能的金标准。但应用该技术对室速时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报道尚少,本文对3例特发性室速时的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进行了初步观察。1资料和方法3例均为男性,年龄22~48岁。窦性心律时经我院各种临床检查包括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3例均因…  相似文献   

12.
乙胺碘呋酮的临床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胺碘呋酮(简称胺碘酮)用于抗心律失常已20多年,是一种很有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主要电生理学特点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不改变膜息电位;抑制4相位除级,延长心肌复极,并且有除颤的作用,故其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不仅能终止室上性心律失常,且能成功地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人提出此药尚能预防室颤的发生。因本药疗效高,毒性小,安全性大,抗心律失常广谱等特点,目前临床上不恰当地选择应用现象日增,以至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致命的不良反应。本文将乙胺腆呋酮的毒副反应作以综述,借以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东莨菪碱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较多,近儿年来国内外新型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但在应用中不少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致心律失常,此种心律失常一旦出现颇感棘手,我们就近几年来对一些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试用东莨菪碱静注而获成功,就此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有效地控制各种心律失常,减少其副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日益增多。因此,要注意联合应用时的药物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发现和有效地正确处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在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提高警惕。现将我院二例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伴有 Q—T 间期延长的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报告如下。由于此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而首先要判定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如需药物治疗,以选择何种药物为最佳。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新开发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数不多,而围绕如何合理安全使用这类药物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概念。综合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实践,近年来强调要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促)心律失常作用。1987—1989年进行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在临床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临床实践的模式,被引入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研究发展及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对房颤的发病机理及分类有了新的认识[1]。作者收集动态心电图室检出33例阵发性房颤(PAF)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及分类方法本组病例系动态心...  相似文献   

18.
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促使许多电生理的实验性技术过渡到临床,从而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电生理学诊断及治疗,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今就临床电生理检测技术作一简要概述。 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方法 电生理学检测的基本方法,主要为记录技术和刺激方法二个方面,近十多年来已应用于临床的,有如下所述。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应根据不同病人的基础疾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在心律失常的处理措施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现将常见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这个定义排除了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原有病窦综合征(SSS,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缺损、室内传导异常疾病患者诱发的心律失常(常指慢性心律失常)。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使用不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有人提出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名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因为它们通过改变心脏组织的电生理作用,既可以“抗”,也可能“促”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