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莫昔芬(TAM)作为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其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作用机制涉及到雌激素受体、DAN损伤、信号传导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TAM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在防治TAM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中提供新的思路和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2.
他莫昔芬的妇科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治疗及预防乳腺癌是基于其抗雌激素作用。而雌激素敏感组织阴道、子宫、卵巢等对TAM的反应则复杂多样、与绝经状况相关。TAM对子宫内膜具有弱的致癌性。由于其应用日趋广泛,临床医生应对TAM的妇科作用及性功能影响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治疗及预防乳腺癌是基于其抗雌激素作用.而雌激素敏感组织阴道、子宫、卵巢等对TAM的反应则复杂多样、与绝经状况相关.TAM对子宫内膜具有弱的致癌性.由于其应用日趋广泛,临床医生应对TAM的妇科作用及性功能影响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绝经期乳腺癌妇女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后Ki-67及Bcl-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方法:46例绝经后因乳腺癌服用TAM超过6个月妇女的子宫内膜为研究组,行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18例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的绝经后妇女的萎缩型子宫内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及Bcl-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i-67在TAM相关内膜腺上皮细胞呈显著高表达(15.41±4.83vs9.05±5.52,P=0.009);Bcl-2在TAM相关内膜腺上皮细胞呈较高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50±0.17vs0.43±0.11,P=0.077)。结论:绝经后乳腺癌妇女服用TAM能引起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但并不代偿性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增殖是TAM对绝经后子宫内膜作用机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他莫昔芬(TAM)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转移期的姑息治疗有重大意义,并且适宜预防乳腺癌,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绝经前16%~39%可引起闭经和其他月经周期障碍。TAM在绝经后可引起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作者报道8例TAM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其复发率高,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机制。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经血逆流、激素依赖及免疫因素等方面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同时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生殖状况、囊肿特征、临床分期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等临床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相关。目前主要采用手术联合相关辅助治疗手段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其复发率高,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机制.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经血逆流、激素依赖及免疫因素等方面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同时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生殖状况、囊肿特征、临床分期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等临床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相关.目前主要采用手术联合相关辅助治疗手段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其发生机制复杂,而神经系统数量、分布及功能的改变是疼痛产生的病理基础。由于子宫内膜碎片在剥脱前子宫螺旋动脉病理收缩以及病变形成过程中存在血管形成相对滞后的情况,异位内膜病变处于不同程度的氧供应相对不足,即乏氧状态。近期研究提示乏氧可能通过诱导神经营养蛋白、前列腺素E2、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酸性物质等致痛因子产生增加,通过改变神经纤维上离子通道表达与功能促进外周神经敏化,导致神经纤维分布异常等机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提示针对乏氧靶向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些新发现为今后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发生机制及设计新的疼痛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治疗结果不满意。在位内膜、干细胞及古子宫的重要作用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以此诠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精准的诊断、拓展治疗模式以及探索预防措施均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源头诊断"、"源头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新观念,生物学检测为流行病调查提供了可能,表明转化医学在其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绝经期乳腺癌妇女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后Ki-67、Fas及Fasl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方法2001-01-2004-08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北京天坛医院妇科46例TAM组及18例对照萎缩内膜组子宫内膜中Ki-67、Fas、Fasl的表达。结果TAM组与对照组比较,Ki-67及Fasl呈明显高表达(分别为15·41±4·83、9·05±5·52,P=0·009;0·46±0·14、0·39±0·10,P=0·037);Fas未呈高表达(0·28±0·13:0·31±0·11,P=0·387)。结论TAM能够引起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并不促进细胞凋亡,这些细胞增殖与凋亡因子及其发挥作用的通路可能在绝经后TAM服用者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转化医学的观念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治疗结果不满意.在位内膜、干细胞及古子宫的重要作用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以此诠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精准的诊断、拓展治疗模式以及探索预防措施均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源头诊断"、"源头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新观念,生物学检测为流行病调查提供了可能,表明转化医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对子宫内膜的病理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共622例,术后197例服用TAM,其中59例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或超声子宫内膜异常行宫腔镜诊刮术,将其分为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以服药时间3年及5年为界值,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情况。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余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及正常子宫内膜,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析绝经前及绝经后超声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结果乳腺癌术后服用TAM患者197例,其中59例行宫腔镜诊刮术,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者占32.2%(19/59),经病理证实有子宫内膜病变者占76.3%(45/59),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最高;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3.4%(1/2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20.7%(6/29);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20.0%(6/30),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TAM服用时间超过3年或5年,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增加(P0.05)。绝经前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关(P=0.035),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达15mm时可作为诊断绝经前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而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无关(P=0.631)。结论乳腺癌术后服用TAM能够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绝经前患者亦有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不可忽视对服用TAM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的监测。服用TAM时间超过3年者,需更加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绝经前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5mm可作为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绝经后仍以超声子宫内膜厚度5mm作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标准。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297在他莫昔芬(TAM)介导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期间北京天坛医院乳癌术后服用TAM超过5年可疑内膜病变的患者10例,对照组选用因子宫脱垂而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没有激素和TAM服药史,HE染色确定病理类型。离体培养子宫内膜原代细胞,用TAM处理后采用细胞克隆方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及Real time-PCR方法检测组织及细胞中miR-1297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服用TAM的非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中miR-1297表达呈递增趋势。此外,离体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用TAM处理后发现细胞增殖,检测miR-1297表达上调。结论 在TAM介导的子宫内膜癌变中miR-1297促进细胞生长,具有致癌作用。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TAM介导子宫内膜癌的机制。对TAM介导的子宫内膜癌而言,miR-1297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早期临床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 R-1297在他莫昔芬(TAM)介导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乳癌术后服用TAM超过5年的可疑内膜病变患者10例,对照组选用因子宫脱垂而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没有激素和TAM服药史,HE染色确定病理类型。离体培养子宫内膜原代细胞,用TAM处理后采用细胞克隆方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及Real time-PCR方法检测组织及细胞中mi R-1297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服用TAM的非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中mi R-1297表达呈递增趋势。此外,离体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用TAM处理后发现细胞增殖,检测mi R-1297表达上调。结论在TAM介导的子宫内膜癌变中mi R-1297促进细胞生长,具有致癌作用。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TAM介导子宫内膜癌的机制。对TAM介导的子宫内膜癌而言,mi R-1297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早期临床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息肉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创伤和感染是子宫内膜损伤的重要病因,子宫内膜损伤严重、深达子宫内膜基底层可引起子宫内膜修复障碍,表现为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导致月经量减少、闭经、复发性流产和不孕等。IUA分离术后易复发、高复发已成为临床瓶颈,因此针对其病因机制的防治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阐述了子宫内膜损伤尤其是IU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通常认为内膜厚度≤7 mm可称为薄型子宫内膜,约占体外受精周期的2.4%,其显著降低临床妊娠率。薄型子宫内膜病因以宫腔操作和炎症最多见,另有部分病因以及机制尚不明了。目前,治疗薄型内膜的方法众多,但尚无公认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以激素相关治疗、改善血流灌注治疗、促进内膜增殖和再生治疗等为分类,详细介绍治疗方法、分析其作用机制、评价其效果及前景,对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总结,旨在为临床治疗薄型内膜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他莫昔芬致子宫内膜病变的宫腔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是第一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SERMs),对不同靶器官间有雌激素和(或)抗雌激素样的双重作用。70年代初TAM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70年代末用于乳腺癌的辅助治疗。1983年首次报道服用TAM两年可提高乳癌患者生存率。1985年一项随机、前瞻性科研证实TAM能抑制对侧乳腺癌发生,危险性减少35%~50%,同时明显提高生存率。以后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证实术后化疗辅助TAM治疗是乳癌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但是,随着乳癌发生率的不断升高和TAM的广泛应用,TAM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现象越来…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期女性常见疾患,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理论认为,经血逆流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因子协同作用、遗传免疫缺陷和血管生成在EM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发生发展时,不可避免要经受局部缺血、缺氧等微环境改变。综述缺氧与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免疫损伤的关系,以及雌激素在缺氧条件下对于异位内膜病灶的作用。从异位内膜病灶局部缺氧角度,分析传统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或抑制血管生成对于EMs的治疗意义,为EMs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