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Chikungunya。cHIK)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蚊虫吸血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南部土语“chikungunya”译音,意即身体弯曲,是由于病人出现关节炎症状,最后弯腰曲背,故本病可意译为“屈曲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剧烈疼痛和皮疹。  相似文献   

2.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感染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主要经伊蚊叮咬而传播的虫媒传染病,近些年已在100多个国家流行或暴发,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虫媒病毒性传染病。CHIKV感染后可以引起急性发热、皮疹、肌肉疼痛以及慢性关节炎、腱鞘炎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病毒性脑炎。小鼠模型作为CHIKV最常用的动物感染模型,在病毒感染机理、宿主抗感染免疫机制以及相关疫苗或药物研发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拟就国内外关于基孔肯雅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基孔肯雅病研究现状和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孔肯雅病(Chikungunya fever,简称CHIK)是经伊蚊叮咬吸血传播由CHIK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再肆虐的人兽共患病。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两年,本病在东非海岸、印度洋岛屿、印度及东南亚地区流行,导致超过100万人感染发病,且流行地区不断扩大,发病数不断上升,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云南基孔肯雅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孔肯雅病(Chikungunya,CHIK)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可以成为传染源,经蚊虫吸血传播。此前,我省已从患者,蝙蝠和蚊虫中分离出基孔肯雅病毒,为进一步查清本病在我省的分布和疫源地特征,我们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血清标本 在云南各地收集健康人及动物血清,—30℃冻存待检。  相似文献   

5.
基孔肯雅病(Chikungunya)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也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该病病原能在蝙蝠、非洲绿猴、黑猩猩、狒狒等野生动物间传播,在流行区的牛、马、猪、羊的血清中均能查出该病原的抗体。病毒主要是通过蚊子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发病时,因关节剧痛,患者常会用双手抱膝,使身体弯曲,不敢动弹,呈屈曲状强迫体位。“基孔肯雅”是斯瓦西里请,意为“曲屈”,故本病可译为“曲屈病”。  相似文献   

6.
云南首次从忠者体内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8年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 对1例成年男性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ELISA和胶体合法检测患者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M(CHIKV-IgM)抗体,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CHIKV RNA).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起病,有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全身充血性斑丘疹,WBC及PLT减少.发病第9天CHIKV-IgM阳性;第3、5,7、9天CHIKV RNA阳性;RT-PCR扩增产物为575个核苷酸碱基片段,经序列测序结果与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患者经对症支持等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该患者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本病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  相似文献   

8.
9.
云南首次从患者体内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告1987年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97份急性发热期病人血中分离到一株基孔肯雅病毒,并在分离到病毒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查到中和抗体,指数为316。首次证实云南有基孔肯雅轻型病例及自然疫源地存在。  相似文献   

10.
城PH5.75-6.4的条件下,云南基孔肯雅病毒及国外原型株能与鸽、鹅、鸡、、绵羊和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尤以鸽、鹅红细胞为佳,凝集最适PH为5.75。在4℃、室温和37℃ 血弟反应无明显差别 。  相似文献   

11.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蚊媒叮咬感染人类引起基孔肯雅热,表现为自限性发热、皮疹、肌痛、关节痛,其中关节疼痛可延续数月至数年,甚至导致关节畸形。由于基孔肯雅病毒与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虫媒病毒具有相同的传播媒介,且急性期临床症状相似,但治疗原则与疾病结局完全不同,因此,实验室的确切诊断是基孔肯雅热防治的关键。本文就近几年基孔肯雅病毒在实验室诊断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用基孔肯雅和乙型脑炎病毒经口感染白纹伊蚊,采用免疫荧光试验对雌蚊涎腺作病毒抗原检查,结果于感染后第8 ̄14天基孔肯雅的阳性为50% ̄91.67%,乙型脑炎为70% ̄80%。试验认为,白纹伊蚊在感染后第6 ̄8天即可传播基孔肯雅和乙型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1例缅甸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分离培养后获得毒株,对病毒核酸扩增后的产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DNAStar 7.1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Mega5.0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生树构建。结果 病例血清标本核酸检测显示CHIKV阳性,经分离培养获得CHIKV毒株(YN0627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其序列,YN0627全长为11 586 nt,其基因结构符合CHIKV的基因特征。系统进化分析显示,YN0627与东中南非洲遗传谱系(East, Central and South African Lineage, ECSA)的其他流行株聚集在一起,属于ECSA谱系。YN0627的编码区与参考序列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85.24%~9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5.34%~99.97%,结构蛋白编码区域有28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结论 云南省输入性CHIKV-YN0627属于ECSA谱系,且观察到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提示云南省应当加强对CHIKV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并含人类基因内参检测的多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能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检测目前发现的所有来源的登革病毒或基孔肯雅病毒。方法 针对登革病毒3′端非编码区和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E2-6K-E1区以及人体各类组织细胞中均能稳定表达的RNAse P基因,设计了3套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1套能同时检测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及含有人类基因检测内参的多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其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并对临床发热病人标本进行了应用评估。结果 该方法对检测体外转录合成的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RNA的灵敏性可达最低每个反应10~100拷贝,对检测登革1型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灵敏性分别可达最低每个反应0.1 TCID50/mL和1 TCID50/mL。用20株登革病毒、4株基孔肯雅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黄热病毒、盖塔病毒、辛德毕斯病毒各1株进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方法应用于189份发热病人血清标本检测,可准确地鉴定出其中登革病毒或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且所有血清标本均能被内参引物和探针有效地扩增和杂交。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性、高特异性且含人类基因内参检测的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多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可作为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人早期快速鉴别诊断的有效工具,也可用于蚊媒携带登革病毒或基孔肯雅病毒的高通量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5.
20 0多年前 ,Borna病 (BornadiseaseBD)首先被描述为发生在德国东南部的一种马致死性神经疾病。 1885年 ,该病在德国Saxony州的Borna镇周围流行而导致大批的马匹死亡 ,因而本病即以该镇命名〔1〕。研究表明 ,该病是一种以行为异常、脑实质和脑膜  相似文献   

16.
贾第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第虫病是一种水源性疾病,该文对其分子流行病学、流行概况、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发病季节等进行了综述,并简要讨论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对该病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内脏利什曼病是全球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危害严重。而利什曼原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感染对流行地区造成的威胁更甚。利什曼原虫与HIV存在相互作用,合并感染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其病死率及复发率均高于HIV阴性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本文对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巴贝虫病是巴贝虫在红细胞内寄生导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巴贝虫病主要由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B.duncani、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B.venatorum等引起,病例呈世界性分布.其传播方式有蜱虫叮咬、输血及母婴传播等.患病症状与疟疾相似,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肌痛、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等,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免疫状况和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巴贝虫病常见的诊断方法为涂片染色法、动物接种法、血清学检测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国家尼巴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脑炎的暴发流行.导致感染区内数干人短时间内迅速死亡;2004年以来爆发的禽流感病毒等都引起了人类极度恐慌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疾病的出现引起了研究者们对新发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高度关注。BDV可能也是新发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种病原体,研究者们近年亦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博尔纳病(Borna disease,BD)是19世纪末首先在德国马匹发现的一种神经综合症。其病原体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非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2005~2008年布鲁氏菌病流行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兽共患的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甘肃是我国畜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布病疫情回升趋势明显,全省87个县(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疫情,我们对甘肃省2005~2008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今后制定布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