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SARS是一种新的传染病,目前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着重探讨SARS病人血清中IgC和IgM抗体产生规律。为临床血清学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2003年春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高峰期,我院收治4例SARS患,均有明确的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干咳无痰;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减少;肺部渗出呈进行性改变;4例患均较年轻,无其它合并疾病。经早期采用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而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的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与SARS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 ( 64名 )、健康对照者 ( 4 97名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 119例 )及SARS康复者 ( 4 6例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抗体滴度用吸光度 (A)的常用对数值 (lg)表示。结果 SARS康复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为 0 0 7± 0 13 ,显著地高于其他 3组。医护人员组IgG抗体滴度为 -1 18± 0 2 0 ,显著地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在健康对照组中 ,2 0 0 3年 5月在北京取血样 ( 163份 )的血清IgG抗体滴度为 -1 61± 0 13 ,显著地高于SARS发病以前的 2 0 0 1年的北京血样 ( 180份 )抗体滴度 -1 76±0 2 5和 2 0 0 3年 5月非疫区的山东血样 ( 154份 )的抗体滴度 -1 95± 0 44。在社区获得性肺炎 ( 119例 )中 ,细菌性肺炎 ( 90例 )的抗体滴度为 -1 99± 0 3 1,与传统非典型肺炎抗体滴度 -2 0 5± 0 2 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与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 ,其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在全国多数省市暴发流行 ,发病患者数已达 5 0 0 0多例 ,同时世界 30多个国家亦有流行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对 2 0 0 3年 2月 9日~ 2 0 0 3年 4月 15日我院收治的 5 0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制订的关于《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 (试行 )》。5 0例患者中男 2 7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30 .4± 13.5 )岁 ,最小 4岁 ,最大 75岁。 5 0例患者中 ,重型患者 8例。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检测TORCH 5项 (单纯疱疹病毒 1型、…  相似文献   

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和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目前认为是由SARS冠状病毒 (SARSCo V)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迄今为止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 ,SARS全球病死率约为 15 % ,因感染年龄而异 :2 4岁以下病死率低于 1% ,2 5~ 4 4岁 6 % ,4 5~ 6 4岁 15 % ,6 4岁以上者超过 5 0 % [1] 。一、流行概况(一 )当地传播  2 0 0 2年 12月 ,中国广东省发现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是高危人群 ,疾病的高病死率以及病情恶化快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二 )全球蔓延 SARS全球蔓延开始于 2 0 0 3年 2月的香港 ,一个广东…  相似文献   

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2年末开始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此后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并发现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是其主要的病原体 ,但迄今为止 ,尚无一种简单的测试方法 ,可以及时、准确、可靠地做出诊断。对SARS的诊断主要还是基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按照我国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 ,以及WHO和美国疾病防治中心 (CDC)的诊断标准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步骤之一。多数患者胸片异常比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要…  相似文献   

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型传染病.因其传染性强、病情重、死亡率高。SARS病毒感染后患者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并释放细胞因子等炎性介质.对肺泡造成弥漫性损伤,从而诱导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引起的免疫损伤。本文就医学界关注的临床特点、病原学诊断、治疗中的抗病毒及激素应用、并发症和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佛山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首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广东省佛山市首例SARS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及使用SARS患康复期血清SARS抗体检查确定回顾性诊断。结果 该病例具有以下特征:(1)有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史;(2)有持续高热、咳嗽、痰少和呼吸困难等症状;(3)白细胞(WBC)不高;(4)双肺弥漫性浸润;(5)病情迅速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传染至与其密切接触的4名亲属;(7)患康复期血清抗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经过抗病毒、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有创机械通气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44天后治愈出院。结论 佛山市首例完全具备SARS诊断标准的主要特点,有很强的传染性,经过机械通气和多脏器支持等治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2 0 0 2年 11月以来 ,在广东省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其传染性强 ,病情较重 ,进展快。现已在全世界 2 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我院自 2 0 0 2年 12月以来 ,共收治 38例患者 ,现将资料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 0 0 2年 11月 2 4日至 2 0 0 3年 3月 10日 ,我院共收治SARS患者 38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16例 ,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 2 2~ 6 7岁 ,平均 39.9岁。有接触史 16例 ,占 4 2 .1% ,有家庭其他成员发病的 11例 ,占 2 8.9%。住院时间 1~ 30d ,平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动态监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外周血SARS病毒载量和抗体含量变化。方法 选择3例因同一传染源感染的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PBMCs中病毒载量,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检测血清SARS病毒IgG、IgM含量。结果 3例患者分别在出现症状后第3~11日、第1~13日、第1~9日检测到SARS冠状病毒核酸,第5~7日病毒载量达到高峰。IgM抗体在患者起病后第7~9日即可被检测到,IgG抗体在患者起病后第7~14日即可被检测到,高峰在第10~20日。结论 SARS病毒载量存在自限性消长过程。SARS抗体IgG、IgM均较早出现,IgG维持时间比IgM长。  相似文献   

11.
医院聚集性感染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初步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流行规律、发病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防。方法 分析我院聚集性感染的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ARS患者 96例 ,男 2 0例 ,女76例 ,年龄 16~ 6 2岁 ,其中医务人员 90例 ,占 93 8% ,均受感染于同一社区患者 ,同期发病。潜伏期1~ 2 0d ;初始体温 (38 3± 0 6 )℃ ,最高体温 (39 2± 0 6 )℃ ;持续发热 (9 0± 4 2 )d。主要症状有乏力、咳嗽、少量咳痰、畏寒、头痛、全身酸痛、肌痛。X线胸片显示肺部病变以双侧、中下肺野为主。6 7 7%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鼻导管吸氧状态下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为 (94 8± 3 1) %。6 8 8%患者使用甲泼尼龙 ,初始剂量为 (6 7 3± 2 8 2 )mg/d ,最大剂量为 (82 4± 30 5 )mg/d ,持续使用时间 (4 9± 2 4 )d。痊愈出院 95例 (99 0 % ) ,住院时间 8~ 4 7d。结论 SARS发病可呈医院聚集性 ,起病急 ,进展迅速 ,X线胸片显示以双侧肺部受累为主 ,适时使用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丙种球蛋白、α 干扰素、抗病毒药物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病情或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密切接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医护人员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 ,及其与工作强度和工种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 112 7名医务人员和 92名对照者的血清进行冠状病毒抗体 (IgG、Ig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检测。并调查抗体阳性者周围密切接触者 313名的临床表现。结果  112 7名SARS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 :男2 87名 ,女 84 0名 ;年龄 2 1~ 5 5岁 ,平均年龄 (34± 9)岁。对照组和医务人员上岗前所测冠状病毒抗体均为阴性 ,上岗后冠状病毒抗体阳性者共 2 9名 ,阳性率 2 5 7% (2 9/ 112 7)。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与工种和病区的关系结果提示 :抗体阳性的护士 2 1名 ,抗体阳性率占护士上岗人数的 3 4 6 % (2 1/ 6 0 7) ;医师、医技人员 6名 ,阳性率占其上岗人数的 1 4 1% (6 / 4 2 6 ) ;督导 2名 ,阳性率占其上岗人数的 2 86 %(2 / 70 )。ICU病区的 130名工作人员中抗体阳性者 10名 ,阳性率为 7 6 9% (10 / 130 ) ,占 2 9名抗体阳性者的 34 5 % (10 / 2 9) ;其他病区人员 19名 ,占 6 5 5 % (19/ 2 9)。 2 9名抗体阳性医务人员的周围密切接触者 313名 ,无一名发病或有临床症状。结论 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医护人员有隐性感染的发生 ,隐性感染者从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33例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转归.方法对该院自2003-04~06收治的233例临床诊断为SARS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预后转归和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3例患者中男性115例,女性118例,平均年龄为(42.8±18.5)岁,其中20~49岁占57.9%.43.3%的患者伴有一种或两种基础疾病.73.0%的患者在发病前有明确或可疑SARS患者接触史.潜伏期为1~21d,平均(4.9±4.1)d.首发症状中发热占86.3%,发病1~2周出现呼吸道症状.56.7%的患者病程中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下降,78.5%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69.5%的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87例(37.3%)患者出现呼吸窘迫,10例死亡,病死率为4.3%,重症抢救成功率为88.5%.伴发糖尿病与预后转归显著相关,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下降、血小板减少、血清LDH和CPK升高与预后均有相关性.高龄、伴发基础疾病、持续高热(>38.5℃,>2周)、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和血小板降低以及多肺叶病变是SARS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 SARS多见于青壮年,传染性强,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热常为首发症状.高龄和伴发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伴发糖尿病,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血清LDH和CPK升高的患者预后转归不良.  相似文献   

14.
15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脏骤停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心脏骤停的原因。方法 对15例SARS心脏骤停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SARS心脏骤停病例,平均年龄60岁;8例有明确的sARS患接触史,其中6例属于家庭内密切接触发病;8例无基础疾病;8例精神异常紧张;9例心脏骤停于病情稳定时;4例于排便后心脏骤停;10例患心肌酶异常;13例双侧肺部有斑片状阴影;5例心脏骤停前有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结论 SARS患心脏骤停的原因可能为:(1)SARS病毒损伤肺组织引起机体缺氧,导致心电不稳定。(2)SARS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和(或)心脏传导系统。(3)SARS病毒感染加重原有心肌病变及传导障碍。(4)精神异常紧张,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导致心电不稳定。(5)排便加重缺氧,诱发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而导致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15.
78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对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2 0 0 2年 12月 2 2日至 2 0 0 3年 3月 31日收治的 78例SAR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SARS患者 :男 4 2例 ,女 36例 ;年龄 2 0~ 75岁 ,平均 (37 5± 11 6 )岁 ;医务人员 4 4例 (5 6 % )。临床症状包括 :发热 (10 0 % )、咽痛 (17% )、咳嗽 (88% )、气促 (80 % )、畏寒 (5 9% )、肌肉酸痛 (41% )。血常规 :白细胞 (WBC) <4 0× 10 9/L 12例 (15 % ) ,WBC(4 0~ 10 0 )× 10 9/L 4 9例 (6 3% ) ,WBC >10 0× 10 9/L 17例 (2 2 % ) ,平均为 (7 6± 5 0 )× 10 9/L ;中性粒细胞为 0 75± 0 14 ,淋巴细胞 0 18±0 11。胸部X线和CT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 ,短期内病灶增多 ,累计单侧 2 3例 (30 % )、双侧 5 2例(6 7% )。分析医护人员被感染途径 ,提示本病具有较强的飞沫近距离传染特性。出现急性肺损伤(ALI) 37例 (47% ) ,其中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2 1例。 7例死亡患者均为ARDS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MODS)。结论 流行病接触史、发热、X线肺炎征及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是诊断本病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致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各系统的病理变化,探讨SARS发病机制。方法 对北京市6例SARS死亡病例进行系统尸体解剖,并进行肉眼、常规HE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原位杂交检查。结果 电镜和原位杂交显示SARS—CoV侵犯多种器官的多种组织,SARS—CoV样的病毒颗粒可见于包括血管内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原位杂交显示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都有SARS—CoV的基因存在。致死的SARS对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损害最严重。弥漫性肺泡损伤是肺内的主要病变,表现为渗出性、增生性和纤维化三种病变的混杂。渗出性病变是早期改变,肺泡腔内大量蛋白性液体渗出,部分肺泡内多量纤维蛋白渗出,并可见多量红细胞;肺泡壁蛋白性透明膜形成。增生性病变为中期改变,主要表现为脱屑性肺泡炎。纤维化病变为晚期改变,在透明膜和纤维蛋白渗出的基础上,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肺泡内逐渐发生纤维化;肺间质明显增宽,其内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增生。脾和淋巴结的淋巴组织萎缩,T细胞和B细胞大量减少,以T细胞减少更明显。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消失。脾和淋巴结内出现具有异型性的活化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原位杂交显示含有SARS—CoV基因,细胞来源还不完全清楚,称之为SARS细胞。2例发生心肌细胞变性,甚至灶状坏死。6例均可见肝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脂肪变性,2例发生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坏死。3例发生肺曲菌感染。结论 SARS是一种多器官、多种组织损害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中呼吸系统和免疫器官损伤最严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25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 2 50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 (3 6± 16)岁 ,男 110例 (44 0 % ) ,女 14 0例 (56 0 % )。潜伏期平均 (8± 7)天。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 (10 0 0 % )、咳嗽 (72 8% )、乏力 (70 0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者占 2 7 2 % ,淋巴细胞比例降低者占 64 2 %。CD+ 4和CD+ 8计数降低者分别占 91 4%、80 6%。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低于 97%者162例 (64 8%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升高者 45 2 %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升高者 2 9 4% ,乳酸脱氢酶 (LDH)升高者 42 1% ,肌酸激酶 (CK)升高者 18 3 %。恢复期血清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 69 9%。采用综合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激素及免疫增强剂。需要呼吸支持者 196例 ,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支持治疗者 8例 ,重症患者 81例 (3 2 4% ) ,死亡 2 5例。结论 SARS传染性较强 ,中青年人群患病为主 ,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采用综合治疗 ,多数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SARS患者的低钙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5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 (2 .13± 0 .0 8)mmol/L低于正常。SARS患者低钙血症发病率为 60 .0 %。重症SARS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 (88.9% )明显高于普通SARS患者(4 3 .8% ,P <0 .0 5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 2 0 0 4年 4月北京首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例的临床特点 ,为今后临床医师及时有效准确诊断SARS疑似病例并进行相应鉴别诊断提供参考线索。方法 对 1例外院转入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地区性首例SARS患者的诊断难度大 ,短期内难以确定其流行病学史 ;(2 )SARS患者发病早期可表现出一般肺炎的特点 ,无特征性改变。结论 重视流行病学调查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对改善SARS患者的预后和控制其蔓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