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的:目前尚未证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在HCV感染人肝细胞中具有直接作用。通过血清中的HCV感染正常原始人肝细胞可证明这一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HCV感染宿主过程中,病毒首先结合到靶细胞表面,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然后才能复制、表达病毒蛋白并引起相关的病理变化。因此,HCV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或辅助受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难以从感染的血清和组织中分离天然HCV病毒颗粒,此外缺乏有效的体外病毒复制系统和小动物模型,所以,HCV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及HCV感染靶细胞机制仍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3.
过量饮酒会对慢性HCV感染的自然病挥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其内在的机制仍有争论。作者设计了一个临床试验来评价过量饮酒对病毒载量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CD81表达水平的影响。第1组(n=18),≤10g酒精/天;第2组(n=8),≤30g酒精/天;第3组(n=12),≥30g酒精/天。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但HCV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机制,特别是其基因产物(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致癌中的作用仍不清楚。HCV非结构蛋白5a(NS5a)能激活多种转录因子,并与细胞内因子结合,影响其功能,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可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进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受体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HCV感染宿主过程中,病毒必须首先结合到靶细胞表面,经受体的介导进入细胞,然后才能复制,引起相关的病理变化;因此如何终止丙型肝炎的慢性化进展,特别是阻断HCV的感染过程是关键的问题[1]。阻断HCV感染首先涉及到宿主细胞表面的HCV受体或辅助受体,相关的研究刚开始。现在初步研究结果证实:丙型肝炎病毒的包膜蛋白E1和E2可能是和靶细胞结合的配体,导致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由于HCV基因的变异主要反映在病毒包膜E2蛋白,所以E2蛋白的高变区(HVR)决定了  相似文献   

6.
作研究了肝细胞癌(HCC)患HBV和HCV的复制情况,以及前C基因/C基因的突变类型。研究涉及到38例HCC患,其中18例为HBV/HCV混合感染,20例为HBV单纯感染。还有23例HBV/HCV混合感染但无肝细胞癌的患被定为对照组。通过对HBV和HCV基因组的定性和定量测定来评价病毒复制的活跃性。HBV前C基因/C基因以及与病毒复制相关的前基因组外亮信号用直接测序法来测定。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115-121
HCV核心蛋白致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翟友刚等(云南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650118);《国外医学&;#183;病毒学分册》,2005,12(1):17.20[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经常导致受感染个体的持续性感染,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ilular carcinoma NCC),因此危害极大。已经证明HCV核心(core)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与许多病毒、细胞基因及其产物相互作用彳艮可能参与了HCV的致病过程。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HCVcore蛋白在HCV感染的致癌过程中可能参与的有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驱动蛋白超家族成员16B(KIF16B)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诱导降解蛋白(IDOL)调节肝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的作用。方法干扰/过表达IDOL(RNAi/OE-IDOL)的慢病毒感染HepG2和LO2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来观测病毒感染效果;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蓄积水平;DiI荧光染料标记的LDL(DiI-LDL)摄取实验检测肝细胞对LDLC的摄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丰度;Western blot检测IDOL、KIF16B及LDLR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免疫共沉淀进一步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两种感染慢病毒的肝细胞内均显示绿色荧光,提示RNAi/OE-IDOL的慢病毒已感染HepG2和LO2细胞;与无慢病毒感染的Control组比较,OE-IDOL组的细胞内脂质含量显著减少(P0.05),LDLC的摄取显著减弱(P0.05),且肝细胞表面LDLR丰度显著降低(P0.01);RNAi-IDOL组的细胞内脂滴含量显著增加(P0.01),LDLC摄取增强,且肝细胞表面LDLR丰度显著增高(P0.01);与慢病毒载体的Control组比较,RNAi-IDOL组LDLR蛋白和KIF16B蛋白的表达升高(P0.01),且KIF16B与LDLR的相互作用增强;OE-IDOL组LDLR蛋白和KIF16B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LDLR与KIF16B相互作用随之减弱。结论 IDOL调节的肝细胞摄取LDLC的过程可能与KIF16B跟LDL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可感染树鼩肝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感染树目句原代肝细胞。方法 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原代树鼩肝细胞,并用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传代感染,通过检测受染肝细胞正、负链HCV RNA、培养上清液中包装后HCV RNA,并对比分析感染前后病毒准种变化等指标,评价感染是否成功。结果 受染树鼩肝细胞自第5~10天可检出负链HCV RNA,而正链RNA至感染后第14天仍可检出;感染后3~14d培养上清液中可检出HCV RNA,且呈RNA酶抗性;培养上清液中病毒可传代感染新的树鼩肝细胞;感染前后HCV准种分析显示树鼩肝细胞可被特定的准种选择性感染,而传代感染后肝细胞可检出新的准种。结论 原代树鼩肝细胞体外可被HCV感染且支持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姜黄素可通过下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诱导降解蛋白(IDOL)来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肝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法利用过表达IDOL和干扰IDOL慢病毒(OE/RNAi-IDOL)感染HepG2和LO2两种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DOL及LDLR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脂质情况;酶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DiI-LDL摄取实验检测肝细胞对LDLC的摄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膜LDLR分布丰度。结果与明场比较,暗场下可见胞内呈绿色荧光;与对照组比较,三种不同干扰IDOL慢病毒感染的HepG2和LO2细胞中,仅RNAi-IDOL-2的IDO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相应组的LDLR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选择为后续RNAi-IDOL组所用;相反,OE-IDOL慢病毒感染的HepG2和LO2细胞中,IDOL表达显著增高,相应组内LDLR表达减弱;以上结果表明已获得RNAi-IDOL-2及OE-IDOL慢病毒感染的HepG2和LO2细胞模型。与无药物处理的Control组相比,RNAi-IDOL-2及OE-IDOL慢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内经25μmol/L姜黄素处理24 h后,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细胞内脂滴含量和相对胆固醇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DiI-LDL摄取及免疫流式细胞结果显示:肝细胞摄取LDLC的能力增强(P0.01);肝细胞膜表面LDLR分布丰度增多(P0.01);以上结果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的结果趋势一致。结论姜黄素可以下调肝细胞内IDOL水平,提高细胞膜LDLR分布丰度,从而促进肝细胞摄取LDLC。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HCV感染率接近 3 % ,并且是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然而 ,病毒侵入肝脏的机制不明 ,目前尚缺少一个公认的HCV细胞受体 ,其可以特异性的在肝脏表达又能与HCV外膜糖蛋白结合。肝脏 /淋巴结特异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 3整合素 (L SIGN)是一种能在肝脏和淋巴结的内皮细胞上表达的钙依赖性植物凝集素。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 3非整合素 ,是表达在树突状细胞上的一种同源分子 ,能够与HIV结合并且导致感染 ,我们通过病毒结合力实验证明 ,L SIGN和DC SIGN能够与HCV感染者的血清HCV发生特异性结合。进一步研究证明 ,…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D81分子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receptor,LDL-R)两种穿膜蛋白分子[1]。最近的研究表明,LDL-R可能是HCV感染肝细胞的受体候选分子[2]。 一、HCV与血清脂蛋白的结合 1992年Thomssen等[3]发现了含有HCV RNA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3.
HCV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很大程度上与病毒蛋白和肝细胞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研究HCV各抗原成分与肝细胞内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HCV的致病机制,为寻找有效防治HCV的方法提供新线索。HCV基因组含有1个长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一个约30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蛋白,它被细胞和病毒蛋白酶切至少产生10个病毒产物:核心蛋白(core)、E1、E2、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蛋白等。HCV包膜蛋白E2的生物学特性与HCV感染的慢性化和抗病毒免疫关系极为密切。张健等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在酵母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型人肝cDNA文库中进行筛选,得到76个与E2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包括人类肝细胞癌相关抗原、硒结合蛋白、核苷传送系统、果糖磷酸激酶等26种已知的功能蛋白基因和14个未知的功能基因,包括E2-BP3基因,为揭示E2潜在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讨未知的功能新基因E2-BP3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我们对该基因或其剪接体进行分子克隆,期望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预测分析,为今后更广泛深入地研究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并为研究HCV E2的调节作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闵峰  郝飞  刘冰  王素美  王宇明 《肝脏》2001,6(4):238-240
目的:探索原代培养胎肝细胞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旨在建立较为稳定实用的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研究血清与培养肝细胞共同孵育6-8h后,收集不同时相点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或上清液中正负链RNA,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CV负链RNA。结果:接种感染血清3d后,即可在细胞内或培养上清液中检出HCV正负链RNA,间断检出至感染后第17天,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阳性物质位于乐中,原位杂交法证实细胞内存在负链RNA,也位于胞浆中,结论:原代培养的胎肝细胞对HCV不但易感,而且稳定地支持HCV复制。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显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持续感染肝细胞能导致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但其致癌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HCV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不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引起基因突变,可能是通过其表达的蛋白质引起细胞转化.由于HCV NS3含有多种蛋白酶活性,因而推测HCV NS3在肝细胞癌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HCV NS3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抗-HCV NS4单克隆抗体(McAb)以酶标链酶亲和素生物素化二抗方法(LAB法),对77例肝炎患者肝穿刺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HCV—Ag(NS4)呈细小颗粒状位于肝细胞浆中。急慢性肝炎肝组织中HCV-Ag阳性肝细胞数较少,呈散在分布.易见于汇管区周围;慢性重症肝炎肝内HCV—Ag阳性肝细胞数较多,提示HCV可能与慢性肝炎病情加重有关。15例血清抗HCV阳性和HCV RNA阳性患者中,12例肝HCV—Ag阳性.11例血清抗-HCV阳性和HCV RNA阴性患者中,3例肝HCV—Ag阳性,提示肝HCV—Ag(NS4)的表达与血清HCV RNA水平关系较为密切。HCV可能主要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最常见的慢性血源性感染疾病,估计全世界有1亿7千万感染。大约20%的慢性丙肝感染平均20年后进展到肝硬化,并且5%的患将进展到肝细胞肝癌。在美国,几乎有300万慢性感染,HCV感染是肝移植的主要原因。预期在未来的10-20年由慢性丙型肝炎而导致的死亡率将增加2-3倍。因此,HCV感染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病程慢性化并迁延发展。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CV感染单个核细胞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与干扰素治疗后丙型肝炎的复发关系密切。HCV不仅具有亲肝细胞性,也有淋巴细胞嗜性。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  相似文献   

19.
卢福昱  李军 《传染病信息》2003,16(4):174-174
由于HCV与HIV的传播途径相同,所以他们经常同时存在于患者体内。与单独HCV感染者相比较,HCV/HIV合并感染者具有更严重的肝纤维化和较高的肝硬化发病率及病死率。HCV感染使HIV感染者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尤其是蛋白抑制剂以及其他由肝脏代谢的药物的使用产生困难。目前由于缺乏组织培养系统和小动物模型,对HCV发病机制了解不多。虽然已有的实验数据证明高水平的HCV表达可能导致细胞损伤,但通常病毒表达并不会产生细胞毒性。本研究假设HCV和HIV的肝细胞是由于细胞表面与病毒蛋白相连,通过产生的细胞毒性损伤未感染肝细胞。为  相似文献   

20.
我们能够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可能的转归了解些什么?我们知道感染了HCV的患者在20—25年后成为肝硬变并发症所致的死亡率增加的主要群体,大约10年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虽然这有助于对公共卫生影响的考虑,但我们对HCV感染个体的转归却知之甚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