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我们对红桥区从事医用诊断X线工作的130名放射人员进行了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法,监测周期为3个月,全年共监测4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13年天津市15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 选取1 400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结果,根据相关标准,按照相应的职业分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1 400名放射工作人员全部低于职业照射水平的限值,人均外照射剂量为0.352 m Sv/a;诊断放射学人员平均为0.313 m Sv/a,牙科放射学人员平均为0.245 m Sv/a;核医学人员平均为0.646 m Sv/a,放射治疗人员平均为0.300 m Sv/a,介入放射学人员平均为0.445 m Sv/a;低于5 m Sv/a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9.8%。结论 天津市15家三级综合医院放射防护措施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处于正常水平。在放射防护中应加强对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真实地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以利于评价放射防护水平,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对放射工作人员造成过量照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新疆军区1192人进行了监测,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监测淮安市1990~199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方法 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果 1990~1999年淮安市(区)平均年剂量当量分别是2.27,1.10,0.58,0.85,0.93,0.69,0.39,0.43,0.61,0.64 mSv。1999年县级以下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为1.16 mSv,比市区高。全市各工种个人年平均剂量当量以放射治疗人员最低(0.56 mSv),工业探伤人员最高(0.97 mSv)。结论 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1990年为最高,以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介绍了在佛山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试点调查工作。结果表明:佛山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小于5mSv95.5%,超过5mSv仅占4.5%。文中对调查结果作了分析并讨论了放射防护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改进防护措施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8.
魏心斌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0,(6)
我们于1887年用热释光剂量法对861名从事不同放射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其监测结果见附表。在辐射水平较低时,防护工作中常将个人剂量计佩带位置处的表面皮肤剂量作为全身剂量评价,表中列出结果即用这种方法得到。表中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目前从事放射工作的职业人员受照剂量普遍较 相似文献
9.
1988~2003年南阳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有效剂量为1.53~3.17mSv,平均为1.96mSv,并逐年呈下降趋势。年剂量在剂量限值1/10以下的加权相对数为98.03%,各年度人均剂量均未超过年剂量限值。不同工种中,年均受照剂量以放射治疗最高(3.02mSv),医用诊断X线最低(1.87mSv),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偏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在常年操作X射线机吸收剂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们分别于1988~1997年对医务放射工作者和工业探伤人员的X射线吸收剂量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天津市宝坻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对宝坻区2007—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宝坻区5年内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2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均数为0.57 mSv/a,每年低于5 mSv的人员占当年总监测人数的98.7%以上;不同工种之间,以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较高,分别为1.74和1.00 mSv/a。结论该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人均剂量水平较低,但应将从事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做为防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放射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医院从事放射性工作的职业人群不断增加。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客观地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受照水平,对于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效果以及提高放射防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2007年期间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某肿瘤专科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为科学合理地实施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2—2016年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共计1 001人次,涉及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4个职业类别)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5年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6~0.22 mSv(平均0.18 mSv),所有人员监测结果均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限值(20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119.39,P0.01),人均年有效剂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介入放射学(0.51 mSv)、核医学(0.28 mSv)、放射诊断学(0.19 mSv)和放射治疗学(0.13 mSv)。最高年有效剂量的最高值发生于放射诊断学的技术岗位(2.73 mSv),最低值发生于核医学的医师岗位(0.38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自2014年开始升高(P0.01),且高于其他职业类别(P0.01)。[结论]该肿瘤专科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释光法监测8家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2008—2013年间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状况。结果显示,受检人员的年有效剂量都低于5 m Sv,各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72、0.51、0.45、0.39、0.51和0.57 m Sv。护士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医生和技师,其中,护士1.0 m Sv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个人剂量在各医院不同岗位人员之间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天津市红桥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电离辐射暴露情况,于2010—2012年对13所医疗机构进行614人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 mSv,96.42%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小于1 mSv;其中,临床介入治疗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0.39 mSv),其次为放射诊断(0.31 mSv),放射治疗(0.23 mSv)、核医学(0.24 mSv)相对较低。提示该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重视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电离辐射暴露及防护。 相似文献
18.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有时会出现异常数据,异常数据是指那些年受照剂量超过5mSv的监测结果。按照国标要求,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必须对异常数据进行复查。为此,我们对沈阳部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的异常数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掌握2012年惠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 选择该地区4家医院的193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按标准方法估算年有效剂量。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在"<1 mSv"、"1~1.99mSv"、"2~2.99 mSv "、">3 mSv"剂量组的人员分布依次为77.2%、7.3%、8.8%、6.7%,介入临床医生的年有效剂量均值为(1.89±1.26)mSv,介入临床医生、普通放射技师、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年有效剂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104.951,P < 0.001)。结论 年有效剂量均值的大小关系为介入临床医生组 > 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组 > 普通放射技师组,介入临床医生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需进一步规范,同时可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其年有效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