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ICU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Ovide MEDLINE、EMBASE、Cochrane Database、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学位论文汇编.收集国内外关于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成年ICU患者死亡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11篇相关文献入选.8篇属于高质量文献,其他3篇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缺陷.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将所有入选文献分为超高血流动力学目标治疗组和基于医生经验的个体化治疗组.结果显示,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不能降低两组患者的死亡率(RR 0,96,95%CI:0.76,1.21;RR 1.02,95% CI:0.96,1.09).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通过漏斗图观察,存在潜在文献发表偏倚的可能性不大.结论 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并不能改善成年ICU患者的预后,因此肺动脉导管不应该在ICU患者中常规应用.我们期待更多设计良好的RCT进一步评价肺动脉导管在ICU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客观、全面的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三维质量结构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德尔斐(Delphi)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中,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1.7%、95.5%,权威系数分别为0.867、0.870,协调系数分别为0.174、0.266,经卡方检验,均P值<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21项二级指标和97项三级指标的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护理管理者进行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该院ICU中因病情需要留置深静脉导管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置管时间不同将其分为1~7d组(A组),7~14d组(B组),≥14d组(C组),观察各组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率与CRBSI感染率,对比CRBSI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分析发生CRBSI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1例患者发生CRBSI感染,感染率为16.80%。A、B、C组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率分别为2.38%(1/42)、6.98%(3/43)、17.50%(7/40),CRBSI感染率分别为7.14%(3/42)、11.63%(5/43)、32.50%(13/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CRBSI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导管类型、留置部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慢性合并症以及置管处皮肤细菌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类型为普通双腔、留置部位为锁骨下静脉、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慢性合并症以及置管处皮肤细菌数≥100CFU/10cm2均是导致CRBSI感染的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置管时间与CRBSI发生率呈正相关(r=0.785,P0.05)。结论临床实践中,应加强ICU患者的侵入性操作管理,尽量减少导管使用和保留时间;注重监测和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联合核查表干预在防控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583例留置中心静脉置管(CVC)的病人作为观察组,实施集束化管理联合核查表干预的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CVC导管的502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CLABSI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CLA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掌握CLABSI相关理论知识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执行率、每日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的执行率、导管使用和维护操作的合格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集束化管理联合核查表干预能有效降低CLA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ICU患者家属的探视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方法采用的灵活性探视制度,接受了综合性ICUl895例患者4560名家属的探视。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5.O%提高到98.5%,感染率从2.5%下降到2.3%,纠纷发生率为0。结论ICU实施限制式探视与预约探视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了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FOCUS-PDCA质量改进方法对降低ICU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ICU 2个护理单元住院患者,单号楼层546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质量改进方法;双号楼层328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FOCUSPDCA质量改进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的病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S-PDCA质量改进方法较常规质量改进方法能减少失禁相关性皮炎在ICU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科学的镇痛、镇静管理方法,以确保ICU镇痛、镇静治疗的安全实施。方法 2012年1~12月采用医护合作策略,包括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共同决策实施方法、采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及共同讨论差错隐患等,对镇痛、镇静治疗进行安全管理,比较应用该策略前后的效果。结果应用医护合作管理策略后,医生、护士合作状况平均得分及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的落实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痛、镇静不足导致气管插管和气切套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镇静过度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合作策略在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具有优势作用,ICU护士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组织护理专家对ICNSS评分量表进行翻译,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将105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应用ICNSS计算ICU护理工作量并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对照组:实行平均分床法,每名护士平均分管一定数量患者的护理工作。比较两组在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在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质控评分,以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在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P=0.024,P=0.006);而护理质控评分和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5,P=0.004)。结论应用ICNSS评估ICU护理工作量并配置护理资源,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提高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危重患者转运的管理,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方法 针对重症患者转运中存在的问题,在2012年构建并实施按监护室标准配备的移动ICU,以专业化转运人员、监护和生命支持设备、二级救护站点、转运流程和预案为要素,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完成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结果 共成功转运患者214例次,一次转运成功211例次.本组中有3例机械通气患者在转运起始阶段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即刻返回ICU,病情稳定后再次转运成功.本组无人工气道移位和意外死亡等情况发生.结论 移动ICU转运延续了监护室环境和危重病管理水平,可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CU分专业组周目标教学模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试验组63名学生采用分专业组周目标教学方法,对照组64名学生采用周目标带教模式.出科时对学生进行专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结果 出科考核成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学生教学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CU分专业组周目标教学模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归属感,提高学习效果,适合在ICU的临床教学中开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现状、对职业危害的担心程度及经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危害发生情况与担心程度、发生情况与应对、担心程度与应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危害发生情况及担心程度调查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211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危害发生情况和担心程度以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得分最高;职业危害发生情况与担心程度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担心程度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结论医院各级管理者应重视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职业危害,特别是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减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改进以前的培训方式和丰富培训课程内容,正确引导护士认识职业危害并予以积极的应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对2008-2009年手术患者术前带入手术室的留置针和由手术室置入的留置针,在术中使用情况和术后留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病房带入手术室的留置针72.9%术中不能应用,主要原因为针头型号过小和穿刺部位影响手术;手术室置入的留置针回到病房后有97.0%保留24h以上,术后48h以内有29.5%的患者由于感觉活动受限而拔出留置针。结论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在为手术患者使用留置针前,应充分做好护理评估,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手术,选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和穿刺部位。避免重复穿刺,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