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心脏超声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分层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1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PTE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A组)55例和非大面积PTE组(B组)6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胸心脏超声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收集心脏超声相关指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结果 A组舒张期右室横径/左室横径比值(RVTD/LVTD)、舒张期右室前后径/左室前后径比值(RVD/LV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ID)及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DVT发生率及下肢静脉栓塞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以腓静脉最为多见,约占24.85%,其次为胫后静脉、胭静脉,分别占21.21%、18.18%。超声各指标对A组与B组进行分层预测,RVTD/LVTD、RVD/LVD、RVID、RVAWM、TRPG、累及静脉条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74、0.711、0.725、1.000、0.594,大于0.7是RVTD/LVTD、RVD/LVD、RVID、RVAWM、TRPG,具有良好预测价值,累及静脉条数的预测性较差。结论经胸心脏超声TRPG是评价PTE危险分层的敏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是PTE的常见危险因素,经胸心脏超声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利于筛选出PTE高危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根据血栓形成的累及范围分为两类:累及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的血栓被归类为近端深静脉血栓,累及小腿中枢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小腿肌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深静脉为远端深静脉血栓[1]。小腿肌肉静脉血栓(calf muscular vein thrombosis,CMVT)占所有远端深静脉血栓的30%~50%[2]。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价值。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之间我院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另取86例同期在我院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股浅静脉(SFV)、股深静脉(DFV)、双侧股总静脉(CFV)、胫周围静脉近段(PTV)与内侧腓肠静脉(MGV)内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出下肢静脉血栓,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结合常规凝血参数、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在诊断肿瘤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16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TEG、常规凝血参数及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组(A组)12例、红细胞聚集组(B组)23例及无血栓及红细胞聚集组(C组)127例.比较各组间反应时间(R值)、最大振幅(MA值)、α角、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计数的关系.结果 A、B2组间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组R值均显著低于C组,其余各参数均显著高于C组.结论 TEG结合常规凝血参数、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可评估肿瘤患者凝血状态,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可作为评判肿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降低血栓发生风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远期并发症,多与DVT类型、DVT为初发或复发、抗凝药物使用周期及强度、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1-2]。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期,遗留在静脉管腔内的陈旧性血栓与静脉管腔内膜发生粘连、蔓延、机化、再通等病理改变,导致静脉管腔阻塞和/或静脉瓣膜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引发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慢性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或怒张、皮肤营养障碍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硬化),甚至静脉性溃疡等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国外有研究报道,33%~50%的DVT患者在1~2年内最终会发展为PTS[3],其中伴有静脉溃疡5%~10%[4],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组第2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5]指出,DVT慢性期可导致PTS,PTS发生率为20%~50%,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凝血-纤溶失衡与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肺栓塞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出现临床症状细分为有症状组(45例)和无症状组(57例),另选10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以TAT/PIC比值作为评价凝血-纤溶失衡程度的指标。对病变血管进行超声评分和Villalta评分,观察肺栓塞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PIC比值、超声评分和Villalta评分的关系及其对肺栓塞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TAT水平为(2.87±0.86) ng/mL,高于对照组[(1.86±0.48) ng/mL],PIC水平为(1.15±0.24)μg/mL,低于对照组[(1.61±0.47)μg/mL],TAT/PIC比值为(2.54±0.45)×10-3,大于对照组[(1.16±0.23)×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对预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实现早期诊断和预防,并指导临床及时给予干预,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确诊,将合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血栓组,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脑梗死患者作为非血栓组。采用美国Haemoscope公司的血栓弹力图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指标评估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组间比较:血栓组的K值、Angle值、MA值、G值、A值、CI值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4、0.045、0.000、0.000、0.001、0.008)。血栓弹力图各参数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诊断效能:预测抗凝治疗终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价值稍好的指标依次为MA值、G值、A值、CI值,MA=62.00mm为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临界点。结论血栓弹力图对预测脑梗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应用价值,MA值为62.00mm可作为最佳临床诊断临界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筛选适宜骨科大手术患者使用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6-12月在重庆某三甲医院行骨科大手术的1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确诊下肢DVT的48例为DVT组,未发生下肢DVT的1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Wells、Caprini、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应用ROC曲线分析和Z检验评价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科大手术人群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Wells、Caprini、Autar 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8±0.019)、(0.680±0.046)、(0.723±0.038),其中Wells评估表的AUC与另外两种评估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prini与Aut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ells风险评估表对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DVT的风险预测能力最高,更适合临床医生对DV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其余两种更适宜临床护理人员筛查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ICU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发病72 h内收住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ICU的117例SAP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转入时血脂、血糖、血小板、D-二聚体以及ICU期间是否发生腹腔内高压(IAH)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根据其在ICU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17例患者中共有33例(28.2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4例未发生血栓。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入院时BMI,血脂,D-二聚体水平,以及ICU期间发生IAH,股静脉置管,SOF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IAH,SOFA评分为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5,95%CI:1.040~1.739,P=0.024;OR=5.440,95%CI:1.444~20.497,P=0.012;OR=1.718,95%CI:1.176~2.510,P=0.005)。ROC曲线显示3项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71(P<0.001),敏感度为78.79%,特异度为84.52%。结论:高体重指数、腹腔内高压、高SOFA评分是SAP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在这种严重炎症性疾病背景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病例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未并发肺栓塞患者(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患者基本资料、基础疾病、血液指标等进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将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病例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静脉血栓病史占比及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72(0.703~0.831)、0.724(0.652~0.787)、0.873(0.815~0.918)、0.858(0.798~0.905)。年龄>61岁、BMI>23.80 kg/m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二聚体&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试验评价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是否合并PVT分组。比较PVT组与非PVT组TEG参数、常规凝血指标、相关临床资料等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99例患者,PVT组82例(41.2%)、无PVT组117例(58.8%)。两组患者TEG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061,95%CI 1.389~6.744,P=0.005)、脾切除史(OR=5.740,95%CI 1.876~17.568,P=0.002)、D-二聚体升高(OR=1.533,95%CI 1.182~1.989,P=0.001)是PVT的独立相关因素;Child B+C级(OR=12.844,95%CI 2.452~67.263,P=0.003)、R时间缩短(OR=0.526, 95%CI0.294~0.942,P=0.031)、血小板增多(OR=1.013, 95%CI 1.005~1.021,P=0.001)是门脉海绵样变的独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发生风险中的诊断效能及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的15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经胃镜检查结果证实:无静脉曲张组(NEV)52例,EV组102例。采用常规超声检测右肝斜径、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的内径及血流速度,并应用VTQ技术检测肝脏和脾脏的剪切波速度(SWV)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采用ROC曲线判断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预测肝硬化EV发生的诊断效能。 结果EV组的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明显高于N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5);EV组的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以及肝脏和脾脏的SWV值均明显大于NEV组,但肝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NE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0.03、3.66、3.92、-0.18、-0.10,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静脉内径、肝脏及脾脏SWV值为预测E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396、1.007、1.005(P均<0.05)。肝门静脉内径、肝脏及脾脏SWV值的AUC分别为0.88(95%CI:0.824~0.936)、0.911(95%CI:0.866~0.957)及0.908(95%CI:0.863~0.953);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05 mm、2.013 m/s及2.937 m/s;其敏感度分别为73.6%、82.4%、79.6%;特异度分别为87.1%、90.3%、87.6%;准确性分别为82.5%、87.7%、85.1%。 结论肝门静脉内径、肝脏和脾脏SWV值为预测E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在评估肝硬化EV发生风险中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尤其是肝脏SWV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血小板计数/脾面积(PC/SA)及血小板计数/脾长径(PC/SD)比值诊断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17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均经胃镜、血常规及腹部超声检查,采集血小板计数(PC)、脾长径、脾厚径等数据,计算PC/SA、PC/SD,根据胃镜分为EV组及无EV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SA、PC/SD诊断EV的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EV组患者121例,无EV组51例,EV组脾长径、脾厚径显著大于无EV组(P <0.001),EV组PC、PC/SA、PC/SD显著小于无EV组(P<0.001)。PC/SA诊断EV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784~0.897),取最优截断值10.29时,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9.4%、76.5%、88.9%、60.9%,P<0.001;PC/SD的AUC为0.816(95%CI:0.750~0.871),取最优截断值629.65时,Se、Sp、PPV、NPV分别为87.6%、64.7%、85.5%、68.7%,P<0.001。PC/SA诊断准确性优于PC/SD(Z=2.954,P=0.003)。结论 无创模型PC/SA、PC/SD可用于筛查乙肝肝硬化患者EV,PC/SA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关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浸润式、接触式超声在测量头静脉内径中的可重复性.方法 由2名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0年以上的医师,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收治的38例预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前的患者,在左前臂同一位置处、不同时间点,分别使用浸润式、接触式超声2种方法进行头静脉内径测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于左无名静脉切面测量孕20~38周胎儿胸腺参数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61名孕20~38周健康单胎妊娠孕妇,采用超声分别于三血管切面和左无名静脉切面测量胎儿胸腺参数,包括胸腺横径、前后径、周长及横断面积,分析各参数与孕周的相关性,观察并对比于两切面测量胸腺参数的价值。结果 超声于三血管切面所测孕35~38周胎儿胸腺横径及孕20~38周胎儿胸腺前后径、周长和横断面积均小于左无名静脉切面(P均<0.05);且相同切面所测胎儿胸腺参数均随孕周增长而增高(P均<0.05)。三血管切面(r=0.873、0.793、0.839、0.858,P均<0.001)和左无名静脉切面(r=0.901、0.796、0.866、0.904,P均<0.001)胸腺横径、前后径、周长及横断面积测值均与孕周呈正相关。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测量胸腺参数的一致性均好(ICC均>0.75,P均<0.001),于左无名静脉切面测量的ICC略高。结论 产前超声于左无名静脉切面测量孕20~38周胎儿胸腺各参数可减小测量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三血管切面测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期及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12例DVT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发病时间长短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急性期组(n=97)、亚急性期组(n=68)、慢性期组(n=47),全部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将其分为治愈组(n=83)、有效组(n=97)、无效组(n=32),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不同分期、不同疗效患者杨氏模量值,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治疗后血栓杨氏模量对DVT患者溶栓疗效的诊断效能。  结果  治疗前,不同分期DVT患者血栓杨氏模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P<0.001);治疗后,各组血栓杨氏模量低于治疗前(P<0.05),且各组治疗后血栓杨氏模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P<0.001)。治疗后,不同预后DVT患者血栓杨氏模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愈组<有效组<无效组(P<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当Youden指数取最大值0.632时,血栓杨氏模量截断值为6.825 kPa,此时诊断DVT患者溶栓治疗无效的敏感度为93.8%,特异性为69.4%,曲线下面积为0.885。  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杨氏模量,可作为评价DVT分期及溶栓疗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门静脉、颈动脉及下肢深静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门静脉,颈动脉及下肢深静脉疾病患者63例,其中门静脉栓子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颈动脉狭窄28例,分别观察造影剂增强及血管充盈情况,并与增强CT及DSA对照.结果 15例门静脉瘤栓造影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强,5例血栓无增强,表现为充盈缺损,颈动脉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发现21个造影前未发现的斑块,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CDFI、超声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分别为55.6%、55.6%,特异性分别为84.2%、94.7%,准确率分别为75.0%、82.0%.普通超声检查下肢下肢DVT的发现率为47%,超声造影后下肢下肢DVT的发现率为87%.患侧股总静脉造影剂出现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分别为(56.76±11.24)8、(61.43±7.12)S,健侧造影剂出现达峰值时间为(42.46±7.28)S、(51.57±5.79)s,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低回声带宽度为(0.31±0.08)cm,健侧为(O.09±0.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门静脉栓子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高了颈动脉斑块及静脉栓子的显示率,有助于动脉狭窄程度判断以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踝肱指数(ABI),探究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52例,根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组(29例)和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观察组(23例).同时选取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预警预防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H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预警预防HAT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1日。2名研究者按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对HAT发生率、肺血栓栓塞(PTE)发生率、DVT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HAT预防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警组PTE发生率(RR=0.69,95%CI 0.53~0.91,P=0.009)和HAT预防率(RR=1.45,95%CI 1.14~1.84,P<0.001)与非预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HAT发生率(RR=0.89,95%CI 0.68~1.16,P=0.380)、DVT发生率(RR=0.99,95%CI 0.76~1.29,P=0.970)和出血发生率(RR=0.95,95%CI 0.81~1.11,P=0.500)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AT预防界定为恰当预防的亚组,两组患者的HAT预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 0.95~1.07,P=0.810);而未详细描述预防是否恰当的亚组,预警组患者的HAT预防率高于非预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28,95%CI 2.09~2.49,P<0.001)。结论预警可以通过提高HAT预防率降低PTE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但对HAT和DVT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Background: Optimal doses and dur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LMWH)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vein thrombosis (SVT) are still uncertain.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doses and durations of LMWH parnaparin for symptomatic lower limb SVT. Patients and methods: Outpatients with at least a 4‐cm‐long SVT of long or short saphenous veins or their collateral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parnaparin either 8500 UI once daily ( o.d.) for 10 days followed by placebo for 20 days (group A) or 8500 UI o.d. for 10 days followed by 6400 UI once daily (o.d.) for 20 days (group B) or 4250 UI o.d. for 30 days (group C) in a double‐blind fashion in 16 clinics.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composite of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ism (PE) and relapse and/or symptomatic or asymptomatic SVT recurrence in the first 33 days with 60 days follow‐up. Results: Among 664 patients, primary outcome occurred in 33/212 (15.6%), 4/219 (1.8%) and 16/217 (7.3%) subjects in group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B vs. A: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ARR]: 13.7%,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8–18.9 P < 0.001; B vs. C: ARR: 5.5%; 95% CI: 1.6–9.4 P = 0.011; C vs. A: ARR: 8.2%, 95% CI: 2–14 P = 0.012). During days 0–93, the event rate was higher in group A (22.6%) than either in group B (8.7%; P = 0.001) or C (14.3%, P = 0.034). No major hemorrhages occurred. Conclusions: An intermediate dose of parnaparin for 30 days is superior to either a 30‐day prophylactic dose or a 10‐day intermediate dose for lower limb SV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