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比研究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与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32例冠心患者,共34处病变,随机分组,20处进入CBA组,14处进入POBA组。采用IVUS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斑块质和量及临近参考血管的改变。结果术后两组管腔面积增大程度(△LA)差异无显著性。IVUS下术后血管横截面积的增大程度(△EEM—A)、整个血管横截面积增大占管腔面积增大百分比(△EEM—A/△LA×100%)、病变两端参考血管斑块负荷增大(△PB)之和、CBA组小于POBA组(P〈0.01或P〈0.001];斑块面积缩小(△PB),CBA组大于POBA组(P〈0.01);夹层发生率CBA组小于POBA组(P〈0.05)。结论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比较两者可获得相似的即刻管腔扩大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塑的效应。方法:41例血管造影正常的LMCA行IVUS检查,计算LMCA的外弹力膜面积(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百分面积狭窄。结果:23例(56%)LMCA含有粥样硬化斑块。74%的斑块呈偏心性。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19.6mm2±3.8mm2,与斑块面积(6.0mm2±2.7mm2)呈中度正相关(r=0.49,P<0.01)。平均面积狭窄为30.5±12.7%(6.4-68.6%)。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比无斑块者(15.7mm2±1.9mm2,P<0.001)更大。结论:血管造影低估了LMCA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随着斑块的增长,LMCA出现代偿性扩张。IVUS是检测LMCA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王晓媛  姚静 《现代护理》2004,10(9):794-796
目的 比较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 (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 (POBA)对冠脉循环中血浆纤溶活性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  5 1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CBA组(2 2例 )和POBA组 (2 9例 ) ,分别接受CBA 支架植入术或POBA 支架植入术 ,于术前、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 1、6h采集冠状静脉窦血 ,测定D -二聚体 (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 - 1 )含量变化。结果 术后 6h两组患者D -D含量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但两组间D -D含量没有显著差别 ;POBA组的t -PA含量在球囊扩张后即刻呈现显著性增高 (P<0 .0 5 ) ,而CBA组至术后 6h才出现显著的增高 (P <0 .0 5 )。结论 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纤溶活性的抑制较POBA轻 ,血栓形成的机会较低。但两组术后均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应加强健康宣教和术后护理观察 ,早期发现和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特点的临床意义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稳定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均<50%,其中靶血管累及LAD(左前绛支)26例、RCA(右冠动脉)15例、LCX(左回旋支)11例。对所有患者行IVUS检查。结果①定性分析:52例52处病变中偏心性斑块33例(63.4%),向心斑块19例(36.5%),其中软斑块32例(61.5%),纤维斑块10例(19.2%),钙化斑块6例(11.5%),混合型斑块4例(7.7%)。52例中斑块破裂14例(26.9%);1例发现血栓(1.9%)。②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测得管腔面积为9.4±3.6 mm2,面积狭窄率为(45.2±5.4)%,IVUS测得管腔面积为5.8±2.1 mm2,面积狭窄率为(65.6±8.9)%。两者测得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22例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论IVUS对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心绞痛患者动脉斑块特点、狭窄程度、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FX miniRAIL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血管腔内超声 (IVUS)研究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内FXminiRAILTM球囊成形术 (FXBA)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单支ISR >70 %的病人 171例 (男性 12 4例 ,女性 4 7例 ,年龄 6 1± 11岁 ) ,分为FXBA组 (n =10 6 )和普通球囊成形术 (PTCA)组 (n =6 5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 (QCA)及IVUS。QCA分析病变长度 ,最小管腔直径 (MLD) ,参照管腔直径 (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 (DS) ;IVUS分析血管总横截面积 (TVA)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 (EEMA) ,支架横截面积 (SA) ,最小管腔横截面积 (MLA) ,支架内的再狭窄面积(RA)。随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 (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结果 :FXBA治疗ISR和PTCA一样易于操作 ,两组的操作成功率均为 10 0 %。IVUS显示FXBA组治疗ISR后即刻管腔面积的获得大于PTCA组 (5 .4 3± 0 .6 3mm2 对4 .92± 0 .4 6mm2 ,P <0 .0 5 ) ,而随访期 (平均随访时间 5 .4± 1.6个月 )管腔面积的丢失则小于PTCA组 (0 .5 1± 0 .2 1mm2 对0 .91± 0 .2 3mm2 ,P <0 .0 5 ) ;两组术后即刻SA均较术前增加。随访期FXBA组的ISR复发率 (2 1.1%± 7.6 % )明显低于PT CA组 (38.3%± 4 .3% ) ,P <0 .0 0 1;FXBA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3 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 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关参数。随访 6个月内临床改善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终点包括出现心肌梗死 ,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或再介入治疗。结果 :2组的手术成功率为 10 0 %。切割球囊组 1例患者扩张后在支架的远端出现夹层。平均随访 6 7± 2 3月。切割球囊组于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 (15 %、3 8%及 18%、43 % ,P <0 0 0 1)。扩张后即刻血管直径获得值在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分别为 1 72± 0 5 2mm和 1 15± 0 5 4mm ,而随访终点时切割球囊组的血管直径晚期丢失为 0 2 6± 0 0 5mm (3个月 )及 0 3 8± 0 0 6mm ,同时的普通球囊组丢失值为 0 78± 0 19mm(3个月 )及 0 89± 0 16mm。对于支架体部狭窄 ,普通球囊难以固定 ,扩张时移动明显 ,而切割球囊较易于固定 ,扩张时罕见移动。结论 :切割球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可靠 ,安全 ,容易操作。再狭窄率低 ,手术费用相对易于患者接受 ,是一个较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时冠脉循环中血浆纤溶活性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51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CBA组(22例)和POBA组(29例),分别接受CBA+支架植入术或POBA+支架植入术,于术前、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1、6 h采集冠状静脉窦血,测定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含量变化.结果术后6 h两组患者D-D含量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D-D含量没有显著差别;POBA组的t-PA含量在球囊扩张后即刻呈现显著性增高(P<0.05),而CBA组至术后6 h才出现显著的增高(P<0.05).结论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纤溶活性的抑制较POBA轻,血栓形成的机会较低.但两组术后均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应加强健康宣教和术后护理观察,早期发现和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10 2例冠脉造影确定的小血管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冠脉造影指导组 (冠脉造影组 )和血管内超声指导组 (超声组 ) ,血管内超声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置入支架 ,冠脉造影组在单纯冠脉造影指导下置入支架 ,根据各自不同的判定标准 ,对支架置入达不到理想标准的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或加置支架。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和术后 6个月不同时间定量冠脉造影测定病变长度、直径或面积狭窄率、病变最小血管直径 (MLD)、参照血管直径 ,观察 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冠脉造影组 5 2例患者 4 9例成功置入支架 ,超声组 5 0例患者全部完成血管内超声检查 ,4 8例成功置入支架。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比较 :支架置入前 ,两组所选支架长度、内径大小有显著差异 ;支架置入后即刻 ,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病变MLD分别是 (2 .78± 0 .30 )mm、(2 .5 0± 0 .2 7)mm ,直径狭窄率分别是 (8± 3) %、(12± 5 ) % (P <0 .0 1) ;6个月随访时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再狭窄率分别是 2 5 %、4 6 % (P <0 .0 1) ,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是 6例(12 % )和 17例 (32 .7% ) (P <0 .0 5 )。结论 血管内超声指导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血管重构类型对单纯球囊扩张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内超声对 76例心绞痛患者 (不稳定型 3 7例 ,稳定型 3 9例 )在球囊扩张前、扩张后即刻及术后 3个月时连续观察。对发生再狭窄的患者进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放射治疗。结果  76例患者中具有典型血管正向重构(VPR)的患者 3 7例 ,非正向重构 (NPR)的患者 3 9例 ,两组年龄及性别等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VPR患者的重构指数 (PR) [1.40± 0 .13 )mm2 ]大于NPR组 [( 0 .79± 0 .11)mm2 ] ;VPR的总发生率为 49% ,这一部分患者中冠状动脉内超声下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 70 % ( 2 6/ 3 7) ,后者中脂肪核的检出率为 46% ( 12 / 2 6) ,尤其以近 2 4h内具有静息心绞痛 ( 14例 )的患者多见 ( 9/ 14 ,64 % ) ;VPR组术后 3个月时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增加值 [( -0 .2 5± 1.13 )mm2 ]明显小于NPR组 [( 0 .40± 1.2 3 )mm2 ] ,而血管腔截面积丢失值 [( -1.5 7± 0 .14 )mm2 ]明显大于NPR组 [( -0 .88± 0 .12 )mm2 ] ,再狭窄率高于NPR组。两组再狭窄病变在血管内照射时痉挛的发生率较高 ,且以VPR组最明显 ( 70 % )。再狭窄主要见于病变的近端边缘处。结论 冠状动脉超声下VPR组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多为不稳定型 ,VPR组单纯球囊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应用实时超声引导经皮肤穿刺球囊下腔静脉成形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文中讨论了Budd-Chiari综合征的声像图特征,超声监视引导方法及其优点。作者认为,超声引导经皮腔内球囊下腔静脉成形避免了放射性损伤和对比剂的副作用,设备条件要求简单,监视引导效果安全可靠,住院期短,费用低廉,有较大的实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布—加氏综合征选择性声学造影和球囊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例布-加氏综合征(BCS)在超声导向下行选择性下腔静脉声学造影和经皮球囊成形术,20例获得成功,其中3例并支架置入。下腔静脉压由术前3.28±0.51KPa降至1.41±0.47KPa,病变处内径由0.51±0.23cm增至1.51±0.47cm。16例超声远期随访显示术后3个月肝、脾各径线及肝血流动力学各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0.01),术后半年左右接近正常值,再狭窄发生率12.5%。为弥补超声引导的局限性和降低其风险性,我们采用选择性声学造影证实BCS超声分型,进一步选择适应证排除禁忌证,改良房间隔穿刺针破膜以及小球囊到大球囊顺序扩张,显著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避免了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We describe a case of tricuspid stenosis in a young woman 11 years after endocardial ventricular lead implantation. The cause of the stenosis appears to have been perforation of the septal leaflet by the lead at the time of insertion. We further describe successful management with percutaneous balloon valvuloplasty without the need for lead remova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21例TASCⅡC D型股动脉或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共26条下肢动脉硬化症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术前后患肢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2条肢体开通或部分开通,将肢体放置支架,1条肢体行股骨中段水平截肢,1条肢体行旁路转流术。随访1~6个月,多数患者肢体的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分段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膝下动脉行PTA后应用尿激酶对提高PTA的成功率和近期通畅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纪侠  华明 《天津护理》2000,8(6):278-279
该文报告2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皮形术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介入性治疗手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充分地准备和细致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邓冬苗  吕昌东 《现代护理》2005,11(24):2069-2070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解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方法对80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结果循证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改善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己酮可可碱对血管成形术后管腔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后修复过程中血管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模型5 0只,随机分成:(1)单纯球囊损伤组(n =2 0 ) ;(2 )PTX组(n =2 0 ) ;(3)假手术组(n =10 ) ,于血管成形术后4周处死各组动物,取目标血管段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血管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胶原特殊染色平均灰度值。结果 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内膜胶原染色平均灰度分别为18.6±1.5 6与2 9.3±2 .71,P <0 .0 1;两组血管管腔面积差异显著(1 18±0 .15vs .0 .84±0 .11;P <0 0 1) ;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减少(0 .6 7±0 .0 7vs.0 .90±0 .13:P <0 .0 1)。结论 PTX能通过显著抑制内膜胶原的增生,提高管腔面积,从而降低了血管损伤后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The finding of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superior venal cava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cardiac pacing is rare. We report a case where performance of angioplasty aided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