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TG、PF4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天和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F4的变化.结果发现ACI发病6~72hβ-TG和PF4、7天后PF4均高于对照组(P<0.01);ACI 7天后PF4较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C1 7天后β-TG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这些变化与病灶面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P>0.05),但在发病6~72h血浆β-TG、发病7天后血浆PF4,随梗死面积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性增高,β-TG、PF4均升高可能为发病在6~72h的ACI患者,仅有PF4升高可能为发病7天后的ACI患者.因此,可结合临床将血浆β-TG、PF4的改变,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浆β-TG、PF4的变化在急性脑梗死与多灶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永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7):21-22
目的: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和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d和33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TG、PF4的变化。结果:发现ACI组6~72hβ-TG和PF4、7d后PF4及多灶性一经组PF4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CI组7d后PF4后PF45校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 相似文献
3.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灶数目与血浆β-TG、PF4含量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F4的变化。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PF4均高于对照组(P<0.01),β-TG与对照组均无显著(P>0.05),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病灶数目愈多,PF4愈高(P<0.05)。结论:血浆β-TG的改变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启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3,13(1):26-30
减少采血和制备血浆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程度是准确测定体内βTG和PF4血浆水平的二个关键环节。与传统的双注射器法采血,以4℃3000r/min离心30分钟制备血浆的方法作比较,本研究证明以负压抗凝管取血,4℃1500r/min、15分钟或3000r/min、30分钟作两次分级离心所制备的血浆其残留的血小板数明显减少,βTG和PF4值也显著减低。另外,抽血时阻断静脉时间宜短,取血后及时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和并尽快使全血冷却、离心制备血浆,都是应被重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测定36例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疾病患者β-TG和PF4含量,并与48例无血管性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和42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疾病组血浆β-TG和PF4含量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其水平高低与糖化血红蛋白(GHb)呈正相关(r=0.687和0.664,P<0.01),与甘油三酯(TG)水平无相关性(r=0.275和0.197,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β-TG和PF4的释放促进了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名正常人和48名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的水平,来观察和探讨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性状态,以及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糖尿病病患者血浆β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而血浆PF4水平在糖尿中层得和正常人中无显著差异(P〉0.05),伴或不伴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间血浆βTG,PF4水平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名正常人和48名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_)的水平,来观察和探讨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性状态,以及与糖尿病激血管病变发病机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浆β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而血浆PF_4水平在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中无显著差异(P>0.05),伴或不伴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间血浆βTG、PF_4水平也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0.5、>0.05)。糖尿病患者血浆β水平与空腹血糖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 0.48,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性升高,可能是由精代谢紊乱所致;是糖尿病做血管病变发生的原因而并非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和多灶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和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天和33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E4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组6-72hβ-TG和PE4、7天后PE4及多灶性脑梗死组PE4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CI组7天后PE4较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CI组7天后β-TG与多灶性脑梗死组、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这变化与病灶面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多灶性脑梗死组病灶数目愈多、PE4愈高(P〈0.05)。结论 结果提示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性增高,β-TG、PF4均升高可能为发病在6-72h的ACI患者,仅有PF4 相似文献
9.
张启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4,14(4):360-361
长期低温下βTG和PF4ELISA试剂盒性能的再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上海血液学研究所(200025)张启良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浆浓度的测定迄今仍是估计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较敏感的指标。我们建立的βTG和PF... 相似文献
10.
应用ELISA法对3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血浆浓度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TIA组病人的PF4血浆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β-TG无明显变化。脑血栓组在其发病后76以内、7~20d及30d以上3个不同时期内,其β-TG及PF4血浆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血小板活性增加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56铡冠心病患者血浆β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_4)、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及相关抗原(ⅧR∶Ag)的变化。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βTG血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F_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故βTG/PF_4比率显著增高,心肌梗塞心绞痛组尤为显著。冠心病患者ⅧR∶Ag浓度显著增高,而Ⅷ∶C与对照组无差异,ⅧR∶Ag/Ⅷ∶C之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同时测定βTG、PF_4或ⅧR∶Ag、Ⅷ∶C,并观察其比率的变化,可望对冠心病早期诊断及监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对176例ACI住院患者根据CT或MRI扫描结果将梗死灶分为小、中、大3组,小梗死组72例,中梗死组66例,大梗死组38例,分别测定其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将梗死面积与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与不同梗死面积组之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面积与Fbg、WBC、NE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57、0.35,P<0.05),而与PT、APTT、TT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0、0.45、-0.4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Fbg、WBC和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ACI患者的Fbg、WBC与脑梗死的程度相关,推测其可作为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ITP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解毒方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rrP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变化。结果: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ITP患者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当,但在一些症状改善方面优于泼尼松,并对ITP患者β—TG和PF4有调节作用;还显示患者血小板数量与β—TG和PF4呈负相关。结论:ITP患者病情与β—TG和PF4含量呈正相关;补肾化瘀解毒方药是治疗ITP有效的方药并具有调节β—TG和PF4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时间点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两个因子浓度变化相关性分析。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健康对照组及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5个时间点(第1、3、5、7、14天)血清PDGF、VEGF的浓度,分析两个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病程、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4 d内血清PDGF、VEGF浓度明显增高,表现为PDGF在发病后的第3天达高峰,在发病后5~14 d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在发病后的5天达高峰,在发病后7~14 d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DGF与VEGF浓度随梗死体积增大而增加。血清PD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的病理修复中PDGF、VEGF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依据病灶面积大小分为腔隙性、小、中、大梗死4个亚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ADMA水平。分析血浆ADMA水平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各亚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浓度分别为(39.67±29.48)、(56.73±25.41)、(73.55±24.54)、(90.51±23.66)、(21.93±7.03)μmol/L,组间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MA水平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存在正相关(r=0.633、0.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水平升高,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神经-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这种早期炎症及损伤密切相关,并参与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阻断TNF-α的生成和表达,对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所检测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NF-α水平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梗死面积不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吸附法测定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NO及GMP-140水平,并分别和4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将脑梗死的血浆NO及GMP-140水平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NO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明显负相关(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浆GMP-140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GMP-140含量与梗死灶呈正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GMP-140之间没有直线相关性(r=0.06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NO及GMP-140水平的测定,对估计梗死灶面积与病情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炎症反应尤其是炎症小体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脑梗死的起始、梗死后损伤的进展和恢复.本研究主要探讨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 相似文献
19.
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动态观察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按入院即时、入院后 1天、3天、7天、14天分别抽取静脉血 2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量VEGF水平。结果 三种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升高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病程中血清VEGF水平有一个逐渐上升和下降的过程 ,多数患者在第 3天达高峰 ,第 7天开始下降。结论 不同面积脑梗死血清VEGF水平有明显差异 ,其水平随面积增大而增高 ,并随病程变化有一个逐渐上升和下降的过程 ,在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