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院内获得性肺炎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基础病是血液病18例(30%),脑血管病9例(15%);临床症状中发热占96.7%,咳嗽占63.3%;痰培养阳性率95.0%,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两个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增加,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死亡率为58.1%,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为48.4%,混合感染为67.7%.结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人基础病多,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率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用高分子膜片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计数滤膜菌落与扫描电镜观察 ,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前后的影响及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结果 :2mg/L阿奇霉素、2mg/L红霉素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生物膜菌落计数由对照 1 0 .0× 1 0 9cfu/cm2 ,分别降至 1 .9× 1 0 3cfu/cm2 、5 .0× 1 0 3cfu/cm2 。麦迪霉素作用不明显 ;单用阿奇霉素、红霉素及麦迪霉素不能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膜 ,但阿奇霉素、红霉素与环丙沙星协同作用 ,可使已形成生物膜中细菌下降至 0 .9%~ 2 .2 %。电镜观察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增强环丙沙星对生物膜的渗透性 ,增强其杀灭生物膜内细菌的作用 ,清除生物膜 ;麦迪霉素对生物膜的形成及清除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用改良三维法 ,检测了 14 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并对其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 0 0 1~ 2 0 0 3年期间从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为受试菌 ,大肠埃希菌ATCC2 5 92 2为三维试验指示菌。质控菌株有肺炎克雷伯菌ATCC70 0 6 0 3(SHV 18) ,大肠埃希菌DH5a产酶工程株 3株 :包括TEM 1、SHV 1和ACT 1(质粒型AmpC酶 ) ,阴沟肠杆菌 0 2 9(野生型AmpC) ,阴沟肠杆菌 0 2 9M(持续高产型AmpC) ,阴沟肠杆菌1194EC(高度诱…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伤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院近2年来,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及药敏资料。结果重型颅脑伤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7.5%,肺炎克雷伯氏菌占11.7%,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占10.7%,金黄色葡萄球菌(7.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依次为亚胺培南(3·0%)、环丙沙星(4.8%)、氨基糖甙类抗生素(6.7%),氧哌嗪青霉素/他巴唑(9·0%),头孢他啶(13.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菌种,应根据药敏结果慎重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某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及同源性。方法 联合使用假单胞菌属显色培养基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采集的环境标本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所有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21年10月30日—12月1日共收集9株患者来源铜绿假单胞菌。累计采集433份环境样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9株,检出率为2.08%;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水龙头开关及出水口、桥塔表面、水池周边和床围栏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18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1型,其中A、E、K型均包括2株以上。结论 该医院ICU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低,但患者来源和环境来源的菌株具有同源性,应加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与监测,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ycosin-I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10株,非耐药菌10株。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lycosin-I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取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的代表株Isolate 8(MIC为8μg/m L)和非耐药菌的代表株Isolate 12(MIC为8μg/m L),检测4×MIC浓度lycosin-I的杀菌动力学;体外构建适宜环境,培养代表株24 h,定点测定其600 nm处吸光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在培养环境中分别添加5 mmol/L钙离子或镁离子,检测lycosin-I杀菌能力的盐耐受性。结果 Lycosin-I在体外条件下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均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lycosin-I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的MIC为12(8,32)μg/m L,非耐药菌的MIC为12(8,32)μg/m L,两组M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2,P0.05)。4×MIC浓度的lycosin-I在60 min时即可杀灭约50%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体外培养24 h,可见在MIC以下浓度(0,2,4μg/m L)lycosin-I干预下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于6~16 h快速生长,18 h后生长速度趋于平缓;在MIC浓度(8μg/m L)lycosin-I干预下,细菌均难以生长。5 mmol/L Ca2+或Mg2+可以减弱lycosin-I的体外抗菌活性,Ca2+的加入使lycosin-I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的MIC值均由原来的8μg/m L升高至64μg/m L,Mg2+的加入则均使MIC值由原来的8μg/m L升高至32μg/m L。但是当lycosin-I处于较高浓度状态(64μg/m L或32μg/m L)时,其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活性。结论 Lycosin-I在体外条件下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盐耐受性,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检测斯氏肺吸虫抗体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 采用斑点酶免疫试验(EIA)检测斯氏肺吸虫患者和病鼠血清。结果 斯氏肺吸虫患者和病鼠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2.9%和68.2%。同时观察了实验动物在感染前后血清中抗体的变化,结果在感染后第1周即开始出现阳性,第4周阳性率达90%以上,持续至10周。结论 斑点EIA用于斯氏肺吸虫病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有用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冷藏血液污染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Pittman 氏对贮存于冷库中的血液污染菌进行了研究,指出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多见,国内粱正煊等亦报导3例病人输入由假单胞菌污染的血浆后引起严重输血反应,事后将污染血浆和另3瓶库存血浆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有三种假单胞菌(Ps.multistriata、Ps.salopium 和 Ps.rathonia)。我们将从历年来在4℃冷库保存的血浆中分离取得污染菌,包括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中细菌L型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中细菌L型感染情况 ,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方法 分别取受检者的前列腺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按常规作需氧菌、厌氧菌及细菌L型培养。培养所得的细菌L型菌株进行返祖和鉴定。并对其中 5 0例细菌L型培养阳性患者经一年抗菌治疗后复查 ,将复查培养所得的细菌L型除返祖鉴定外再通过涂片、细胞壁染色加以确诊。结果  63 1例患者标本中细菌L型培养阳性 2 78例( 44 .0 % ) ,其中 2 68例经返祖证实与变异前的原始菌混合感染 ;单纯细菌L型培养阳性 10例 ( 3 .6% ) ;2 78株细菌L型经返祖试验及鉴定分别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3 0例 ( 82 .7% )、粪链球菌 2 6例 ( 9.4% )、大肠埃希菌 18例( 6.5 % )、铜绿假单胞菌 4例 ( 1.4% )。经一年抗菌治疗后复查的 5 0例原细菌L型阳性患者中有 5例细菌培养阴性 ,45例单纯细菌L型培养阳性 ,占 90 % ,经涂片、细胞壁染色证实大部分 (约 80 %以上 )菌体无细胞壁 ,呈多形态。结论 提示对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增加细菌L型常规检查 ,可与细菌培养的结果互补 ,提高检出率 ;细菌L型对常规抗菌药物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0.
几种空气消毒方法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 ,为此 ,我们对感染手术后 ,手术间空气消毒方法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乳酸、 2 0 %过氧乙酸、 40 %甲醛、三氧消毒灭菌机 (肯格王B12 0 )、紫外线灯 (石英 ,规格为 30W ,距灯1m处测幅射强度为 90~ 10 0 μw/cm2 )。1 1 2 取 18~ 2 4h 35℃培养后的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 5~ 6个菌落 ,为直径 7 0cm普通营养平板 (为人工染菌载体 )。1 2 方法 将接种后的 3个平皿置于 2 4m2 手术间 ,分别用乳酸、 2 0 %过氧乙酸、 40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院血培养中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血培养阳性率6.9%,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分别占52.1%、46.1%、1.8%,主要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33.1%、20.7%,两菌对哑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0~10.3%),铜绿假单胞菌对受测试的10种药物的耐药率较低(0~10.5%).结论血培养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具有不同的耐药特点,及时规范的血培养检查有助于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杀菌活性特点.方法 以0.5~32倍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头孢他啶分别联合4 mg/L阿维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共8株受试菌进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体外杀菌动力学观察及记录描述,并绘制杀菌曲线.结果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及...  相似文献   

13.
28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菌药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冯健华  高齐明  卫敏 《新医学》2004,35(5):279-281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 6种经验用药抗菌药的耐药性。方法 :比较 2 8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情况。结果 :药敏报告显示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依次为 18 7%、 2 4 3%、2 7 7%、 4 7 6 %、 5 5 9%、 70 0 % ,后 3者分别与前 3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 <0 0 1)。结论 :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有较好的疗效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耐药较多 ,可选择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天然配体,为阐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在两种分离培养的细胞中分别加入热失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或高渗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铜绿假单胞菌L型处理24 h.在两种分离培养的细胞中分别加入超声提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或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处理24 h.在两种分离培养的细胞中分别加入各细胞壁三大组分(细胞壁多糖、细胞壁脂类、细胞壁蛋白)处理24 h.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处理组细胞TREM-1 mRN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处理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体、细胞壁和细胞壁多糖处理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TREM-1mRNA水平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多糖处理后中性粒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3.86±0.20)倍,单核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5.15±0.56)倍(均P<0.05);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多糖处理后中性粒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4.03±0.15)倍,单核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7.22±0.73)倍(均P<0.05).加入能竞争性结合TREM-1配体的LP17可以削弱此效应;而结核分枝杆菌的菌体、细胞壁和细胞壁组分均无此效应.结论 人TREM-1天然配体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上,成分可能为细菌细胞壁多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亚胺培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超广谱抗生素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趋势 ,比较其耐药与敏感菌株的耐药谱特性 ,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稀释法对在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间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 1 9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使用X2 检验比较亚胺培南耐药组与敏感组铜绿假单胞菌在耐药性之间的差别。结果 总共检测 689株铜绿假单胞菌 ,对亚胺培南耐药 85株 (1 2 .3 % )、中介度 53株 (7.7% )、敏感 551株(80 % ) ,耐药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美洛培南的药敏谱与亚胺培南相似。亚胺培南耐药组与敏感组铜绿假单胞菌均对多粘菌素E高度敏感 ;两组菌株对磷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 ,其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两组菌株均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及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对包括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环丙沙星及丁胺卡那在内的其余 1 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耐药组均为明显高于敏感组 (P均 <0 .0 1 )。结论 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出更强的耐药性 ;并且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状况非常严重。治疗时应以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资料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继发性胰腺感染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继发性胰腺感染 (SP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80年 1月 1日— 1999年 12月 31日收治的 6 0例 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与 SPI发生相关的情况。结果  6 0例 SAP患者发生 SPI2 9例 ,未发生 SPI(NSPI) 31例 (4 8.3%比 5 1.7%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Ranson分值、中华医学会 (CMA)高危因素分值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但 SPI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体系 (APACHE )分值、发热天数、院外滞留时间、白细胞升高持续天数、发病到排便的时间、手术次数等均明显高于 NSPI患者。其中 SPI患者死亡 7例 ,NSPI患者死亡 1例 (病死率 2 4 .14 %比 3.2 3% )。病原菌调查发现 ,SPI组单一感染 14例 (占 4 8.3% ) ,混合感染 15例 (占 5 1.7% ) ;病原菌种类 :肠杆菌科 2 7例 (埃希氏菌属 2 5例 ,克雷伯氏菌属 1例 ,摩根氏菌属 1例 ) ,假单胞菌属 8例 (铜绿假单胞菌 7例 ,施氏假单胞菌 1例 ) ,霉菌 2例 ,其它类型细菌 5例 (枯草芽孢杆菌 2例 ,革兰厌氧球菌 1例 ,醋酸钙不动杆菌 1例 ,表皮葡萄球菌 1例 ) ,仅有 2例血培养发现大肠杆菌。结论  SPI的实质是肠源性感染 ,且严重影响了 SAP患者的预后 ,现有的治疗措施难以有效阻止肠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aeruqinosaPA)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不断上升,临床治疗较为辣手,为了有效地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观察了2001年1月~2003年12月从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239株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39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2001年1月~2003年12月临床各类标本。其中痰液136株,分泌物42株,脓液21株,胆汁18株,血液13株,尿液4株,腹水3株,胸水2株。这些菌株主要来自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儿科及老年科。1.2菌株鉴定利用V…  相似文献   

18.
斯氏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水及土壤中,可引起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最近,作者从1例患者的坏死皮肤组织中分离到1株斯氏假单胞菌,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4岁。因车祸致伤,全身多处疼痛,流血近2h入院。查体:右肩部、右肘前外侧及右髋部髂前  相似文献   

19.
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交叉耐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诱导作用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交叉耐药机制。方法 :用含药琼脂平板法 ,以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PA5筛选交叉耐药菌 ,计算耐药突变频率及交叉耐药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膜蛋白电泳及细菌对药物摄取分析 ,对体外诱导交叉耐药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结果 :环丙沙星在 1×MIC、2×MIC浓度时诱导耐药突变频率分别为 170× 10 -9及 2 6 0× 10 -9,交叉耐药率 9.2 % ;亚胺培南在 1×MIC及 2×MIC浓度时诱导耐药突变频率分别为 40× 10 -9及 2 0 0× 10 -9,交叉耐药率 2 0 .8%。 9株体外诱导交叉耐药菌旋转酶 gyrA基因PCR SSCP检测分析发现 ,与敏感菌PA5比较 ,仅 1株环丙沙星诱导交叉耐药菌的DNA条带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4株交叉耐药菌相对分子质量为 430 0 0~ 6 70 0 0的外膜蛋白带消失 ;细菌对环丙沙星摄取分析表明 ,9株交叉耐药菌胞内的药物浓度仅为PA5的 1/ 2~ 1/ 3,加入氰氯苯腙 (CCCP)后 ,胞内药物浓度上升至PA5水平。结论 :环丙沙星与亚胺培南在体外均可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药菌 ;其机制以药物主动外排为主 ,外膜蛋白通透性改变对部分耐药菌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杀菌效果及抗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聚维酮碘消毒剂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及抗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试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分别以舍有效碘0.5g/L聚维酮碘溶液与不同浓度铜绿假单胞菌悬液作用10min后.比较其杀灭率:经聚维酮碘作用1min后生长的第一代铜绿假单胞菌悬液简称菌悬液B1。由菌悬液B1经聚维酮碘作用1min后生长的第二代铜绿假单胞菌悬液简称菌悬液B2,以此类推,制成菌悬液B1-B19,得到存活繁殖的细菌悬液,再以含有效碘0.5g/L聚维酮碘作用1min、10min后比较杀灭率。结果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悬液A与菌悬液B1~B19的最小杀菌浓度(MBC),从B4开始,聚维酮碘对该菌MBC由原0.0625g/L有效碘提高至0.125g/L有效碘,对B8的MBC提高至0.25g/L有效碘。以舍有效碘0.5g/L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悬液B9-B19的1min平均杀灭率为96.73%,10min平均杀灭率为99.89%:对铜绿假单胞菌悬液A的lmin平均杀灭率为98.77%,10min平均杀灭率为10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结论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经聚维酮碘作用后传代的铜绿假单胞菌.则对聚维酮碘可产生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