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麻黄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是发汗峻剂。主治:寒邪在表,闭其腠理,身痛拘急,恶寒无汗。只要审证精当,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2.
水气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凡因肺不能通调水道 ,脾不能运化水湿 ,肾不能化气利水 ,膀胱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外溢 ,都可引起肢体浮肿、脘腹胀大、小便不利等水气病 ,在治疗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辨证治疗 ,笔者就常用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探讨如下 :1 发汗宣肺法水气病 ,病邪在表 ,治疗用发汗宣肺法 ,又称温阳发汗法。故《金匮要略》曰 :“水 ,发其汗则已 ,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 ,宜杏子汤。”这里“水”是指风水。风水在表 ,治当发汗 ,汗出水从表解 ,故发其汗即愈 ,脉沉为风水在表 ,肾阳不足 ,不能化气利水 ,所以用麻…  相似文献   

3.
桂枝加附子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变方。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附子六味药物所组成。本方有调和营卫,温阳固表的作用。适用于太阳病,发汗太过,以致表阳虚而腠理不固的一系列症候。《伤寒论》原文21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于汤主之。”我运用本方温阳固表之意,临床治疗一例八年之怕冷症,获效显著,特作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风药辛温、辛凉二性、具有发汗、解散表邪的作用,且有升、散、行、通、动、达、扩多种特性,一般多用于治疗外感疾病。然据其特性,余在临床中在辩证的基础上配伍其它类药物,治疗内科杂症,效如桴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1],方中仅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司君臣佐使之职,是千百年来辛温解表发汗法的经典方剂。本文经查阅资料,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和总结,概述麻黄汤发汗的实验研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调剂应根据处方要求,调配发出质量优良的药剂。为了作好中药调剂工作,谈谈个人的经验: 一、要重视处方药味,不得擅自减掉或代用。以发表剂麻黄汤为例,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方剂。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合用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如减掉一味,势必影响其疗效。又如“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之别,不能互用。如祛寒剂治疗表寒的桂枝汤,方中生姜助桂枝解表,增强发汗力量,若用干姜代替,干姜其性“守而不走”,没有发散表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汗解表药是治疗表证的一类药物 ,它主要是运用具有发汗解表功能的药物组成方剂 ,用来开泄腠理 ,扩张汗腺 ,通过发汗来祛邪外出 ,解除表证。表证是指病邪在肌表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多属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传染病的初期。按祖国医学理论 ,表证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二类。表寒证是指恶寒较重、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等寒象比较明显的表证 ,治宜辛温解表以发散风寒 ;表热证是指发热较重 ,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数等热象比较明显的表证 ,治宜辛凉解表以发散风热。前者代表的方药主要有麻黄、桂枝及麻黄汤…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甘草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真 《河南中医》2000,20(6):10-11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甘草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甘草温经散寒缓急止痛。该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表邪,为表里双解之剂。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改附子为君,则无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三味配伍,可温可散,可表可里,可通可利,可升可降。以药测症,对于阳虚寒盛、水不化气、表寒湿阻等症,投之多能取效。现将临床运用体会简述如下。1疼痛 本方证之疼痛乃肾阳衰微,机体失于温煦,寒邪束表;卫阳不布,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等原因所致。临床常见:痛无定处,夜晚尤…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方为仲景宗师所创 ,历临床多年反复验证。主治营卫不和 ,太阳中风表虚证。本方药味辛甘酸俱备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外治以调和营卫 ,内治以调和阴阳。余用于治疗阳虚外感、病后缺乳、痢疾等病 ,效如桴鼓。据现代药理分析 ,此方具有显著的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解热、抗炎、镇痛、镇静及促进非特异吞噬活性等作用。其药理作用且往往显示出适用于相对立的两种病态 ,产生双向调节的治疗效果 ,如既可用于发汗 ,又可用于止汗 ;既可用于治疗痢疾 ,又可用于治疗便秘等  相似文献   

10.
郑志攀 《河南中医》2024,(5):655-658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典型临床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两方相伍共奏温阳发汗、调和营卫之效。本文所述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及湿疹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且病位均在肌表,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特色。同时运用汗法治疗皮肤肌表病症,拓展了对汗法的理解及应用,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中是治疗气分热证的代表方。历代医论或医案均有不少温热病证用白虎汤后汗解而愈的论述,如吴有性、张锡纯、曹颖甫和赵绍琴等大家的著作中对白虎汤发汗理论及相关医案均有记载。石膏性微寒,有辛透凉散作用,白虎汤应非大寒方剂,其发汗退热效著,与石膏凉散透表之力相关,故认为白虎汤治疗温热病证当属卫气同治之法,即温热病证即使邪到气分,犹可透热达卫由汗而解。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中医治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张仲景善用汗法治疗各种杂病,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有关汗法的条文做一总结,从汗法的应用如发汗祛湿止痛、发汗行水化饮、发汗和营、益气固表、发汗升津濡筋、发汗以通阳化气及汗法的宜忌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方红  郑苏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42-342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多用于外感风寒的太阳表虚证,但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胃脘痛、妇人脏躁、赤白游风等疾病,取效甚捷,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相似文献   

16.
【歌诀】桂枝美称和营王,辛甘温经通卫阳。外感风寒表虚证,化气祛饮通痹僵。【释义】中药治疗营卫不和首选桂枝。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其性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运用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开琼 《四川中医》2001,19(5):77-78
桂枝汤方为仲景宗师所创,历临床多年反复验证。主治营卫不和,太阳中风表虚证。本方药味辛甘酸储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外治以调 和营卫,内治以调和阴阳。余用于治疗阳虚外感、病后缺、痢疾等现,效桴鼓。据现代药理分析,此方具有显著的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解热、抗炎、镇痛、镇静及促进非特异噬活性等作用。其药理作用且往往显示出适用于相对立的两种病态,产生双向调节的治疗效果,如既可用于发汗,又可和于止汗;既可用于治疗痢疾,又可用于治疗便秘等。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太阳病是邪在表,气血又趋向于体表。发汗法是从体表驱邪外出的方法,故太阳病以发汗为正治法,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但在运用二方时,不仅要辨析脉证的宜忌,并要掌握发汗的方法,分清标本先后,以及不同的兼症而灵活加减。此外还要具备误汗或过汗出现变症后的救治常识。现具体论述于下。 1.发汗首先要辨脉辨证麻、桂二方,发汗作用有峻有缓,所以各有其不同的主症主脉和不同的禁忌证与禁  相似文献   

19.
刘爱民教授认为麻黄不仅为发汗峻药,而且其解表散寒之功尤佳,在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辨证运用,配伍有法,组方精良,可效如神兵。现将刘教授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微博直通车     
正@选择中医__董洪涛#月子发汗伤阳损阴#听网友说,现在月子发汗很流行,说是能去除月子病。我却认为,产后气血大虚,还要哺乳,不能过度出汗。虽然汗法有调和营卫之效,能祛除病邪,但汗法亦伤阳损阴。产后当以补气养血为治疗大法,气血充足了,体质自然能恢复。产后还当尽量避风寒、慎起居,若有不适,皆可辅以汤药或针灸调理,甚有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