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中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方法,讨论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前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35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例经手术探查证实右侧A2段动脉瘤.36例患者均在早、中期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 d内手术22例,中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 d内手术14例.结果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Ⅰ级21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术后均复查头颅CT,无术后颅内血肿,不同部位脑梗死5例.死亡3例,1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发生枕叶梗死,发生脑疝,家属放弃治疗;1例为Hunt-Hess Ⅴ级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疝症状未解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2年再发出血,手术夹闭后1周突发枕骨大孔疝.术后2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患者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完全未被夹闭,1例后交通动脉瘤有残颈,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示后交通动脉未显影.结论 早、中期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后脑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中对后交通动脉的保护十分重要.对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体内血栓形成或粥样硬化患者的手术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急诊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很久以来都被认为以择期手术的效果为好。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等待手术期间 ,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使病情恶化或者死亡。 1 997年 6月~ 2 0 0 0年 9月我科对32例脑动脉瘤中的 2 1例采取了急诊手术处理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现将该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 2例 ,女 9例 ,年龄 41~ 72岁 ,平均 51 8岁。术前按Hunt Hess分级法 ,Ⅰ级 3例 ,Ⅱ级 6例 ,Ⅲ级 7例 ,Ⅳ级 4例 ,Ⅴ级 1例。 2 1例经CT平扫均表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脑血管造影 ,螺旋CT三维血…  相似文献   

3.
脑内动脉瘤被形容为脑内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对我院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脑动脉瘤破裂 15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2~ 6 5岁 ,平均 37.5岁。 15例均于入院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被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后 ,确诊为脑底动脉环前交通动脉瘤 6例 ,大脑中动脉瘤 2例 ,后交通动脉瘤 3例 ,大脑前动脉瘤 4例。体力劳动发病 6例 ,情绪激动发病 8例 ,睡眠中发病 1例 ,经动脉瘤蒂结扎后恢复良好。典型病例例 1:男 ,33岁。搬液化气罐时 ,突感头痛、呕吐、意识不清 ,头颅 C…  相似文献   

4.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近十年介入神经放射的重要手段。自 1994年 8月~ 1999年 5月 ,我们用微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 2 8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16例 ,女性 12例。年龄 32~ 75岁 ,平均 45 .2岁。所有病人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其中 2次以上者 6例。均因头痛、恶心、呕吐等入院。动脉瘤大小和部位 :本组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最小为 5mm ,最大为 5cm。部位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颈—眼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瘤各 1例…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2010年3月,我们对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夹闭术,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内动脉瘤患者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术前均行DSA或16排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为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术前合并高血压38例;Huntil-Hess分级[1]:Ⅰ~Ⅱ级36例,Ⅲ级13例,Ⅳ级2例.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2005年12月,我院共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35~63岁,平均43.4±4.3岁。均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造影显示夹层动脉瘤直径平均54.3±11.2mm。10例表现为单一夹层破口,2例表  相似文献   

7.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 ,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1] 。自 2 0 0 1年 4月至今 ,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 (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了 8例颅内动脉瘤 ,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3 0~ 5 6岁 ,平均年龄 46.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4例 ,前交通动脉瘤 3例 ,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 1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起病 (经脑CT检查证实 )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确诊为颅内…  相似文献   

8.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指导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早期夹闭手术的价值。方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8例均于出血48h内行3D-CTA检查,明确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诊断后,依据3D-CTA提供的影像学资料,于发病72h内完成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 28例患者3D-CTA检查均发现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单个动脉瘤26例,2个动脉瘤2例;28例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证实3D-CTA诊断;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级Ⅴ级6例,Ⅳ级10例,Ⅲ级5例,Ⅱ级5例,Ⅰ级2例。结论 3D-CTA是诊断前循环动脉瘤的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方法,可为破裂动脉瘤的早期夹闭手术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共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2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25~78岁,平均51.5岁。其中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2例。1.2方法经DSA全脑血管造影后择期手术,经右侧股动脉处插入导管,根据造影显示动脉瘤的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的距离,将弹簧圈送入并找到弹簧圈在动脉瘤内的满意位置,直到动脉瘤填塞满意。2结果弹簧圈填塞率90%~100%。术后均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有肢体活动障碍者3例,语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2例。患者均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MRI检查确诊,明确诊断后给予血管内治疗,随访其2年,分析其诊断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MRA、DSA、MRI等影像学检查后均得到确诊。32例患者血管内手术均成功。治疗前Raymond分级为:I级共19例,Ⅱ级共8例,Ⅲ级共5例;治疗后Raymond分级为:I级共0例,Ⅱ级共3例,Ⅲ级共0例,治疗前后Raymond分级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性手术与破坏性手术治疗后,围术期并发症、随访m RS评分、随访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疾病时可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MRI方式,诊断准确性高,确诊后给予血管内治疗,短期疗效突出,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85年5月到1992年2月,我们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中,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12例,磁共振证实8例。32例中男21,女11,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1.2岁,其中马凡氏综合征合并夹层动脉瘤21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32.5岁,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11例,年龄52~71岁,平均57.5岁。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瘤的MRI报导并不少见,但大都是以巨大动脉瘤为主。对于脑底动脉各种动脉瘤的MRI探讨目前还不多。本文就作者的经验作初步探讨。对象和方法1988年2月~1989年1月,来九州职业病医院施行MRI检查的8例脑底动脉瘤的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为37~72岁,平均59岁。3例行MRI前经CT检查确诊,4例行MRI检查偶然发现,均行血管造影确诊,1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MRI检查之前曾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姜文 《当代护士》2005,(11):7-8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犤1犦。动脉瘤夹闭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即可以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以防止发生再次破裂;又可以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以保证其灌注区得到血液供应,防止发生脑缺血。近年来随着动脉瘤夹的改进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犤2犦,它具有创伤少,暴露良好,对邻近组织损伤少等优点,大大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15例单发颅内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共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2~67岁,平均50.2岁。15例患者术前均行血管造影作出动脉瘤诊断。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者1例,出血次数1~3次,出血后H unt和H ess分级I级者4例,Ⅱ级者4例,Ⅲ级者3例。存在有颅内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1例因视力下降头颅C T检查有中度脑积水。全新15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无手术死亡。术后7~10天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  相似文献   

15.
我院乳腺科2004-12~2005-12选择性对68例女性患进行乳导管造影检查,其中30例进行乳腺腺段切除术,通过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其诊断符合率86.7%.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32~70(平均42.3)岁.均为单侧乳腺单孔溢液,其中浆液性28例,浆液血性14例,血性26例.本组手术治疗30例,术前经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初步诊断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或导管结构紊乱,行乳腺腺段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25例,其中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导管原位癌1例.乳导管扩张症4例.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86.7%.2例行单纯乳腺切除术,1例口服三苯氧胺10 mg、2次/d口服(5 a).  相似文献   

16.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开颅直接夹闭手术之外的另一有效治疗手段。我科于 1999- 0 1~ 2 0 0 2 - 0 2应用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6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0例 ,女 6例。年龄 2 4~ 6 4岁 ,平均 4 4岁。所有患者均行头颅 CT或 MRI检查 ,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 13例为第一次出血 ,3例曾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治疗时间 :发病 3d以内治疗 12例 ,发病后 4~ 15 d治疗 4例。按 Hunt及Hess分级 : 级 5例 , 级 8例 , 级 3例。脑血管造影 :发现动脉瘤部位 :后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瘤 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超对腹痛及高血压患者进行内脏动脉筛查,彩超检出动脉瘤者行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结果 本组彩超检出内脏动脉瘤15例,其中脾动脉瘤6例,腹腔干动脉瘤4例,肠系膜上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2例.彩超声像图特征为内脏动脉走行上出现瘤样结构,瘤体内为红蓝交替的漩涡状动脉血流信号,部分瘤体合并血栓、瘤壁钙化及瘤后狭窄.15例均经CTA检查证实诊断,3例经DSA检查再次证实诊断.结论 彩超能够准确反映瘤体部位、大小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对内脏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经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15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1例,女85例,年龄27~76岁,平均53岁。治疗前经B超、CT、MRCP、ERCP、T管造影等检查提示有胆道结石存在。其中肝外胆管结石99例,肝内胆管结石3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移植肾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例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假性动脉瘤进行了超声造影,并对造影前后声像图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 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到达时间为15~21 s,完全充满时间为25~78 s,可见载瘤血管与充满造影剂的瘤腔有通道相连,1例合并血栓,可见瘤腔内造影后充盈缺损.3例全部经手术证实.结论 超声造影为临床早期诊断移植肾假性动脉瘤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