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类型多样,性质难辨。因此,探讨发热病机,认识发热特点,区别发热性质,会直接影响治疗和预后。在此笔者对《伤寒论》中有关发热论述进行剖析,以示同行。1六经发热特点及病机太阳病发热:有翕翕发热与恶寒发热之分,前者属中风证,后者属伤寒证。翕翕发热必伴汗出,淅淅恶风等。病机:腠理疏松,外感风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弱卫强”。恶寒发热必伴无汗而喘、体痛等。病机:卫表暂虚,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郁卫闭”。…  相似文献   

2.
一、名词术语之比较:《伤寒论》中有一些特有的名词术语,在中医学中的解释不完全一样。运用比较法可使自学者不致于概念混淆,盲目互代,而达到以此而强化自学目的。如“风温”一词,在《伤寒论》中是指温病本当辛凉透解、却误用了辛温发汗,以致形成全身高热如灼之状。此“风温”系指温病  相似文献   

3.
张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6):709-712
六经病存在特殊证型,临证应知常达变,悉心鉴别.本文对太阳病表寒化热证、阳明病胃中虚冷证、少阳病三焦水郁证、太阴病脾络瘀滞证、少阴病阳郁不舒证、厥阴病纯寒证和纯热证进行了初步辨析,冀对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重心肾”就是注重心肾功能在人体的重要性和心肾为病对人体的危害性,仲景在继承《内经》重视心肾思想的基础上,从临床实际的角度加以提高,形成了贯穿于辨证论治全过程中的一种防治学思想——六经证治“重心肾”思想。 (一)承古训,重视少阴为本 “重心肾”作为一种防治学思想,渊源有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主生、长、壮、老、死的记载,强调心肾对人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辨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辨渴条文的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口渴的认识有一定的辨治规律。六经病除太阴病外,皆可出现口渴;口渴可作为不少疾病的辨证要点和论治依据;并能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17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又对仲景关于治喘之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试论《伤寒论》的“六病”辨证及“三部”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伤寒论》原文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不同认识及临证体会,提出《伤寒论》的辨论方法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并进一步阐述了辨证的基础是由三部分来划分的,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而每部又各有阴病与阳病之分,因而提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框架为“三部六病”这一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8.
曹雯  王敏  董正华 《陕西中医》2005,26(8):845-845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紧密联系临床的经典著作,在《伤寒论》中,有六条原文分别论述六经病的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的推断是以天人感应为理论依据的,天之六淫伤人致病,一年一季一日的阴阳盛衰失序皆可影响人体正邪的对抗斗争。如原文第9条讲“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在细读柯韵伯注解“巳午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六经各有表里寒热变化,又各有不同所主的观点出发,系统分析和归纳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各种寒热夹杂证的辨治内容,界定了它们的六经归属与病机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六经理论对杂病辨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项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7):414-415
《伤寒论》中,对腹满辨证论治记载颇详,其性质不外寒热虚实,虚实夹杂之类型,辨证具有太阳腹满、阳明腹满、太阴腹满、少阴腹满诸要点,成因多为脾胃不和,大肠热盛、燥矢阻滞、湿热郁结及虚寒腹满,其辨证论治对现代临床治疗均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概述了六经病证的主要内容,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笔者对此以针灸辨治,收到良好效果,兹论述如下。l太阳之为病太阳为寒水之经,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可见寒水化气为太阳之生理。太阳之脉上至风府,下达腰脊,具有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相争于表,出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涌而恶寒”之提纲证。其本质为寒邪伤表,营卫不和,在针灸辨治时,应以解表敬郁,调和营卫为原则。由于太阳之敷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  相似文献   

12.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_L.结合外感热病传变阶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笔者对此研究如下:!六经病证的基本关系阴阳关系:是六经病证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所谓阴阳关系.是六经病证以其各自病理改变阴阳属性之不同.而构成彼此之间的对立依存关系。在六经体系中.三阳病证属表、属热、属实.三明病证属里、属寒、属虚,彼此阴阳对立.然互为自身存在之依据.并在一定条件1‘向何立面转化。然阴阳者.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讨论针灸技术临床运用条文的学习和分析,发现其对针灸认识的思想内涵不失丰富和精妙,主要涉及:针灸亦可治未病;针灸各有所宜,三阳病、实证、热证宜以针泻之,三阴病、虚证、寒证宜以灸补之;针(灸)药可以联用,有利提高疗效;重视辨证取穴,讲究慎守病机;重视经脉整体,临症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重视特定穴的运用;重视针灸安全,相信针灸疗效等八个方面。《伤寒论》对其后针灸医学的发展有正面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龚轩  王庆国 《河南中医》2011,31(11):1209-1211
从《伤寒论》中的证候分类入手,以六经中风病为切入点,依据《京氏易传》进行象数与卦理分析,推论出《伤寒论》各组证候均可依此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完善临床辨证与诊治思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中国中医药学典籍之瑰宝。时至千年后的今天,其书的思想精髓对现代病证的治疗依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伤寒论》记载了大量外感伤寒病证和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此书在阴阳学说理论影响下著成,张机将病证分为六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即著名的“六经”辨证。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一不通过“六经”辨证。文章认为《伤寒论》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当中尤其重视阳的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决定疾病的顺逆,关系人的生死。文章重点论述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阳气作为六经辨证的关键因素,以及《伤寒论》中体现出的“扶阳思想”。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19.
分析《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相关文献,探讨气化学说渊源的研究,义理的研究,相关问题的争论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现阶段应对气化学说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深入的阐释辨析,以解决古人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该学说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及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详尽的研究,应着重探索该学说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伤寒论》涉及脾骨证候的有关条文,分别从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世医学家以脾胃为本作为治疗指导思想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