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抗精神药物所导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30例所使用的药物进行研究结合临床经验得出结论。结果:服药1-2个月后是大部分患者药源性精神障碍高发期,药物大部分含氟,持续服药后立即停药致病情况较多。结论: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时间、临床特点、用药品种得到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抗精神药物所导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30例所使用的药物进行研究结合临床经验得出结论。结果:服药1-2个月后是大部分患者药源性精神障碍高发期,药物大部分含氟,持续服药后立即停药致病情况较多。结论: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时间、临床特点、用药品种得到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患者发生药源性迟发性精神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9例应用精神药物3个月后出现药源性迟发性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出现药源性迟发性障碍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精神障碍和慢性酒中毒次之,且多数病例是应用大中剂量和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有的并存在频繁换药的情况。结论: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中,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药泺性迟发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应尽力做到,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尽量避免频繁换药和长期大中剂量用药。  相似文献   

4.
唐武军  李向荣 《中外医疗》2014,(12):123-124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药源性矛盾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药源性矛盾反应的210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减药、停药或应用抗胆碱药后,207例患者PPR症状逐步减轻并消失,3例患者死亡。在各年龄段中,以16~30岁年龄段的PPR发生率最高(45.24%)。在所涉及的9种抗精神病药物中,以氯氮平的发生率最高(30.5%),其次为氟哌啶醇(25.2%)和氯丙嗪(16.2%)。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物致精神矛盾反应的鉴别和报告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范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原因及护理。结果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因患者服药时间的长短,服药剂量的大小及是否联合用药而有差异。服药时间以10~30d最易发生,且服药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联合用药又较单一用药发生率高。结论通过密切观察,分析锥体外系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适当处理,能缓解锥体外系反应症状,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选择200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收集其出院病历中的疾病诊断、用药名称、药物剂量并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有33例脑器质性的精神障碍,1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7例精神分裂症,45例情感性的精神障碍,42例神经症,18例急性应激障碍;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有文拉法辛、西酞普兰等,还有其他的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有43例患者是单一用药,有157例患者是合并用药。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发现.有76%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是功能性的精神病,有24%的患者是器质性的精神障碍,结果表明,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功能性精神疾病是比较常见的;老年患者使用精神科药物多为合并用药,其药物剂量要比常规治疗的剂量少,表明临床医师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精神科药物较为慎重。  相似文献   

7.
张代江 《重庆医学》2013,42(8):890-891
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药物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住院治疗2周以上的老年精神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剂量最小,其次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情感障碍,使用剂量最高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躯体疾病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剂量较小.结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遵循个体化、小剂量和单一用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及治疗心得。方法:收集48例符合CCMD-3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患者,使用自编调查表对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依次为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及思维障碍等,对联合用药疗效显著。结论: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多以兴奋、紊乱、幻视及被害妄想为主要临床相,予以中、小剂量抗焦虑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吴磊 《中外健康文摘》2013,(12):170-171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药源性闭经的影响.方法42例因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闭经的女性精神分裂症,均为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抚顺煤矿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患者.对引起闭经的42例患者按用药进行分类统计,对换药前后效果进行分析.换药方法 原有药量不变加用阿立哌唑5毫克,日2次口服;1周后原有药量减半,阿立哌唑增至10毫克,日2次口服;2周后停用原有药物,根据病情调整阿立哌唑药量至20~30毫克.采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8周末各评定1次,同时检查血、尿常规、肝功、心电图.结果引起42例患者闭经的3种药物为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闭经时间多发生在用药4~6周后,药量大多在用药剂量范围的中等药量以上.换用阿立哌唑治疗后,其中39例月经恢复正常,3例合并调经中药治疗后月经恢复正常;换药前后临床疗效未受到影响,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在观察周期内呈持续下降.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女性精神分裂症引起闭经的处理,可以替换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的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服用奥氮平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BPRS总有效率为97.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氮平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市民政系统医院住院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2年12月20日为时间点,用自制调查表,对我院全部在院的256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频度以氯氮平居首位(38.29%),其次为氯丙嗪(27.03%),舒必利(16.66%)。以单一用药为主,日均剂量偏低。结论:由于经费及受济困药品目录的影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药物所致阴茎异常勃起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报道的16例精神药物所致阴茎异常勃起病例,对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引起阴茎异常勃起的药物及剂量、发生阴茎异常勃起的时间、处理及预后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精神药物所致阴茎异常勃起16例病例中,引起阴茎异常勃起的精神药物以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药居多。阴茎异常勃起出现时间服药后最短1h,最长为6年,用药1个月内发生者占68,75%。16例患者均停用致病药物,经局部冷敷、阴茎海绵体穿刺减压和血管活性药物局部注射、阴茎海绵体灌洗术、阴茎海绵体开窗减压、阴茎头阴茎海绵体分流术等处理,阴茎异常勃起在5h-10d恢复,其中2例(12.5%)后遗勃起功能障碍。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精神药物所致阴茎异常勃起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贾继敏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16-2717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自拟调查登记表,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情况及使用精神药物的种类、剂量与合用抗胆碱能、苯二氮类药物情况进行登记。结果:新型精神药物维思通居首位,其次为奋乃静、氯氮平、氯丙嗪、丙戊酸钠及帕罗西汀,且精神药物多为单独使用。结论: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应单独使用小剂量、不良反应小而轻的精神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14.
103例复退军人精神疾病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病、药物治疗现状。方法:应用CCMD-3及BPRS、SAPS、SANS、HAMA、HAMD、SDSS对103例有精神疾病的复退军人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03例有精神疾病的复退军人中精神分裂症占首位,情感性精神病占第二位;BPRS、SAPS、SANS、SDSS量表分与我院住院精神病人相比显著增高;抗精神病药前3位为氯丙嗪、氯氮平、卡马西平。未接受治疗者占相当比例(22.33%)。结论:复退军人精神疾病分类及其药物治疗与国内报道略有不同;与我院住院精神病人相比SAPS量表分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BPRS、SANS、SDSS量表分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分裂症患者盐酸苯海索使用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表格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盐酸苯海索使用率、使用原因以及使用剂量等问题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院使用苯海索频率为44.14%,预防性用药占合用安坦总例数的19.37%。结论:我院住院病人盐酸苯海索的使用频率(44.14%)略高于其他精神病院9.8%~42%,临床医生应该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以防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生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8月间相关期刊文章,收集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维生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共297例,维生素K1所占比例最大(48.8%),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且静脉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大。结论临床应用维生素类药物应严格掌握用量与疗程,在充分了解该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与特点之后,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确保药物治疗全过程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引起的肝损害情况,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这一特殊群体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服药后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6.7%,发生时间多在1~2个月内,占80.6%,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少于经典药物,合并使用保肝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后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观察临床症状,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肝功能监测,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Psychoactive medication use in intermediate-care facility reside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 Beers  J Avorn  S B Soumerai  D E Everitt  D S Sherman  S Salem 《JAMA》1988,260(20):3016-3020
  相似文献   

19.
律复康胶囊对哇巴因致豚鼠心律失常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律复康胶囊对哇巴因致豚鼠心律失常模型的对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取实验豚鼠50只,均分为模型对照组(等容量蒸馏水)、阳性对照组(4.185g/kg)、律复康胶囊小剂量组(1.539g生药/kg)、中剂量组(3.078g生药/kg)和大剂量组(6.156g生药/kg),各组豚鼠按剂量连续给药3d,末次药后30min,建立哇巴因致豚鼠心律失常模型,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豚鼠肢体电极检测标准Ⅱ导心电图,分别记录出现室性早搏、心室颤动和心脏停搏时哇巴因的用量。结果:律复康胶囊各剂量组豚鼠出现早搏、室颤和停博时所需哇巴因的剂量显著提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律复康胶囊能够显著增加诱发豚鼠出现心律失常时哇巴因的剂量,说明律复康胶囊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是否可以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方法: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70例,逐步停服抗精神病药物,一般分2~3次逐步减量,最终完全停药;对停药过程中病情不稳者暂缓减量,分步逐年减量,一般在每年的夏天进行药物减量,共进行4年临床观察。用自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观察表》每年对每位患者进行服药等一般情况的登记;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于入组前、人组后的每一年、结束时,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评定。结果:4年问,成功停药14人(占总人数21%),而大部分患者(53人,占79%)在药物减量过程中因病情有波动,故没有完成停药,仍需药物维持治疗。在停药的种类中氯氮平和利培酮没有成功停用,只完成减量。人组前后精神症状无明显恶化,PANSS量表的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一般病理因子分均呈减分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1),社会功能(SSPI)在减药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有小部分人可以停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大多数仍需小剂量维持治疗。服氯氮平者多不适应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