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除出现沿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外,神经痛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其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丰富,现将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针刺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局部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针刺病变部位对应上下2~4个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并根据疼痛范围大小进行局部围刺,远端配合针刺病侧的合谷、曲池。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100mg,qd,po。结果:针刺夹脊穴配合局部围刺与口服卡马西组比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感(P<0.01)、瘙痒感及烧灼感(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局部围刺可有效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开放临床对照法,治疗组内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B12片及布洛芬缓释胶囊,10天为一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结果:两组统计学比较,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刺方法治疗PHN具有镇痛起效快,治愈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结合放血疗法及针刺结合药物疗法。结果:两组疗效及痊愈治疗次数均有差异。结论:针刺结合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4例采用电针围刺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电针围刺治疗。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6.7%。结论:电针围刺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电针围刺法。  相似文献   

7.
女,65岁,2007年10月5日初诊。诉左侧胁肋部疼痛20余日,以肋间放射痛为主,时发时止,白天较轻,夜间加重,甚至难以入睡,伴疲乏无力,口干咽燥,心烦,寐差,二便尚可。追问病史,20d前曾患。带状疱疹(左侧胁肋部),经治疗疱疹已消退结痂。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结核、肝炎等病史。服西药病毒灵及镇痛药疼痛无减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穴位注射并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方法:将5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常规西药口服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穴位注射。穴位选取内关、龙眼、足三里、中脘、太冲及膈俞,行VitB12注射,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期间止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一月后神经痛的复发率有差异(P<0.05),观察组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为57.7%。结论:穴位注射并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起效快,远期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麦粒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7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两组均用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加用麦粒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两组DLQI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评分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麦粒灸治疗PHN可提高效果,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基础针刺组、火针组以及对照组各22例,统计镇痛有效率、改善睡眠有效率及镇痛时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火针组镇痛有效率100%,改善睡眠有效率95.46%,镇痛时效(7.28±7.19)h,均优于基础针刺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火针配合针灸围刺加夹脊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服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味结合小针刀治疗胸腰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临床疗效、止痛时间为观察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100%,止痛时间平均10.5d,临床治愈20例。结论:内服中药柴胡疏肝散结合小针刀治疗胸腰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显著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神经阻滞对枕大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确诊为枕大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和行枕大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辅助针刺疗法余基本治疗同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以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现状,明确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运用RevMan4.2软件对符合Meta-分析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1个试验研究共891例病人纳入分析,合并OR值(痊愈率)为2.97;95%可信区间(CI)(2.07,4.25);合并效应检验值Z=5.93,P<0.01,即针灸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但尚需严格设计、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建军 《中国针灸》2003,23(10):621-624
根据近10年所发表的针灸现代文献,对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特点、针灸治疗规律、疗效进行评价,并对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9年~2004年5年间文献的回顾与整理,从选穴配穴、针刺操作、灸法和其它疗法四个方面对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提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沿皮透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沿皮透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相应夹脊穴沿皮透刺,对照组则常规取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积分,VAS评分,HAMD和HAMA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96.7%,对照组分别为38.3%和6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AS积分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止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神经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式复杂多样。近年来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有取穴原则杂乱不规律的现象。文章从三叉神经痛的含义、病机及机制来分析针刺阳明经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作用,以期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更加合理,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05例符合条件的颈源性枕大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针刺治疗组(A组35例)、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组(B组35例)、针刺治疗组(c组35例)。3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量表评定,并分析其远期的临床效果。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100%,B组为85%,c组为82%。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2组(P均〈0.05),而B、c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及疼痛强度(PPI)评分上,A组与B、c2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组6个月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B、C2组(P均〈0.05),而B、C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和单纯针刺治疗,且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三叉神经痛(trigminal neuralgia)又名痛性痉挛,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出现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痛,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表现.大多发生在单侧,以第二、三支多见,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周期性的发作特点.现代医学对此病多采取口服药物、化学毁损及外科手术治疗,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并发症多、风险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浮针配合再灌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浮针配合再灌注治疗,对照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综合症状评分、生活满意度指数(LSI-B)、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效果(VAS)、现有疼痛强度(PPI)、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LSI-B、综合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氧化应激SOD、GSH-Px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再灌注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