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后的新血管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后缺血组织周围即半暗带存在新血管形成。这些新血管形成涉及血管新生、动脉形成和血管系生成三种机制。缺血性中风后新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 ,它受到促进和抑制新血管形成因素的严格调控。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等可以刺激血管新生 ,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可能抑制血管新生。缺血性中风后新血管形成可能使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 ,所以治疗性新血管形成开始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的动物模型。但治疗性新血管形成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人还需作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效据亚洲网消息,由中英科学家组织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首次证实,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斯匹林成为众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第一种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近年来由于重视对高血压的防治,出血性中风此例相对减少,但缺血性中风竟占70~80%,因此对它的预报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利用电子计算机探索对缺血性中风进行数值预报。预报因素除选用常规的临床诊断指标和血压外,还增加了血液流变,血脂分析和血糖指标共13项。对419例正常人进行体检,随机选择男性80例,女性54例作为对照组,缺血性中风组根据脑血栓形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为多发病和常见病。现在关于中风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遗传、生化、生理、解剖、组织结构以及生物物理因素均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报道,细胞因子和白细胞参与中风的起始及进展过程。在中风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存在的条件下,白细胞激活及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白细胞、内皮细胞及其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刘学俊 《医学信息》2001,14(7):436-436
中风是目前世界上第二种导致死亡的最危险疾病。它的后遗症会造成长期病残。减少中风最好的办法是预防 ,而识别和控制病因更为重要。目前仅三分之二的中风患者能知道危险来自于增高的血浆胱氨酸。血浆胱氨酸的高低可能是引起和减轻缺血性中风的因素 ,但是最初研究的结果是有争论的。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是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某种病理生理学亚型有关。我们对首发缺血性中风的 2 19例住院患者和 2 0 5例随机选择的社区对照组进行年龄、性别和邮码的分类。采用规定的标准 ,在单盲形式下 ,对中风病例进行病因学亚型的分类 ,并测出通常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中风为多发病和常见病,现在关于中风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遗传生化,生理,解剖组织结构以及生物物理因素均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报道。细胞因子和白细胞参数与中风的起始及进展过程。在中风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存在的条件下,白细胞激活及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白细胞,内皮细胞及其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网站(2012-03-02)报道,脂肪摄取与发生中风之间的连结一直并未那么直接,过去曾有两项大型研究认为反式脂肪与缺血性中风没有关连,但最近一项美国研究发现,更年期妇女摄取高单位的反式脂肪会增加中风风险,不过服用阿司匹林将有助降低风险。研究团队分析妇女健康行动观察研究(WHIOS)中超过1 000人缺血性中风案例,主要是依据87 025人健康的更年期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患者各200例。中医组采用中医口服中药以及针灸等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西医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15d之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经过一个疗程15d的治疗可以发现,中医组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总有效率是98.0%,明显高于西医组的85.5%,中医组患者的NIHSS和ADL的评分也高于西医组。结论中医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纤维蛋白原B β-455G/A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 Bβ( fibrinogen Bβ,FGβ)基因启动子区域 - 4 5 5 G/ A变异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高血压缺血性中风患者 86例 (中风组 ) ,高血压非缺血性中风患者 85例(高血压组 ) ,门诊健康查体者 90人 (对照组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加 Hae 内切酶检测 FGβ基因启动子区域 - 4 5 5 G/ A的多态性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结果 A- 455等位基因在中风组的分布频率较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 (分别为 0 .2 2、0 .13、0 .11,χ2 =8.35 ,P<0 .0 5 )。不同组别的基因型的分布不同 ,G/ A、A/ A基因型在中风组更常见 ( χ2 =10 .0 3,P<0 .0 5 )。缺血性中风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 4 .82± 0 .2 6 )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高血压组 ( F=5 .98,P<0 .0 1)。在缺血性中风组中及高血压组中- 4 5 5 G/ G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 - 4 5 5 G/ A和 - 4 5 5 A/ A的基因型 ( P<0 .0 5 ) ,而在对照组不同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受 FGβ基因 -4 5 5 G/ A多态性的影响 ,A- 455等位基因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血液流变学八项指标和临床十八项危险因子编号输入电脑分析,对403例患者进行了中风检测。所得数据按年龄、性别、疾病名称分别统计,结果说明:年龄越大中风的可能性越大;与性别无明显差异;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阳性率为其他疾病的两倍。提示中风检测对中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能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而缺血性中风又占所有中风病人的半数以上。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中风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因此国内外学者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1、血液稀释疗法(HD)[1]HD是根据血液流变学原理,采用降低红细胞压积(Hct)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从而改善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和组织供氧,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1.1、理想的Hct水平Hct与血液粘稠度呈负相关。Hct为0.30~0.33时红细胞携氧能力最大。Hot为0.50时的血液粘稠度为0.40时的一倍。…  相似文献   

12.
80例中风病人,其中60例缺血性中风,20例出血性中风,与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发现缺血性中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和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红细胞压积、血沉和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血性中风的红细胞压积、血沉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笔者认为这些指标的差异,可作为两类不同性质中风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对中风病证侯的研究受到十分重视 ,为了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 ,内在规律的量值化 ,及疗效评定的科学化 ,从临床角度探讨中风中医证型与血清INS、Gluc的关系。现笔者对 14 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辨证扫型进行了血清INS、Gluc的测定 ,并加以分析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对象 :所选择患者均系本科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收冶的缺血性中风患者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 (CI)者 14 4例 (男 90 ,女 5 4 ) ,年龄 3 3~ 94岁 ,平均 6 4± 11岁 ,健康对照组 3 0例 (男 19,女 11) ,系排除心、…  相似文献   

14.
邵阳  高洁  杨期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26(4):1324-1326,133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后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变化规律,及诱发电位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功能监测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于缺血性中风后不同时间段(12h、24h、36h),检测缺血侧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应用氢清除法观察脑缺血各组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结果:局造性缺血后,SEP的P1、N1、P2波的波幅与夹闭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波形较为稳定定,但潜伏期较夹闭前逐渐延长(P<0.01);MEP的N1,N2波潜伏期与夹闭前比较明显延长(P<0.01),波形有明显的变异;大鼠脑皮层CBF随着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各时间点CBF与夹闭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大鼠缺血性中风后SEP、MEP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夹闭前.诱发电位可用于评价和监测缺血性中风后脑功能.  相似文献   

15.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能扩张颅内血管,改善颅内梗塞区血流量,极少发生副作用。早期临床试验对其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不一。本课题组于1986年10月~1989年3月在美国53所研究机构中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用,验证尼莫地平能降低急性缺血性中风死亡率和恶化率30%。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长期临床观察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辨证除了传统的"肝风内动,气虚血瘀"等征象,同时多与"湿热毒邪"并存.主证可见: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而厚,大便不爽,干结等.采用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测可见,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作者采用自拟经验方"扶正祛毒通脉汤"临床治疗126例上述缺血性中风病例.结果 发现: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恢复程度与湿热毒邪的消退,黄腻厚苔的改变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消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同时与对照组68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以猝然昏仆、语言蹇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认为发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虚血瘀,血行受阻,瘀于脉中;或肝肾阴虚,阳亢化风,  相似文献   

18.
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中风(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450例IS患者入院(13.5±11.2)h的血清UA水平,同时测定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肌酐(Cr)、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沉(ESR).并根据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将其分为两组:轻度组(n=287)和中重度组(n=163).结果IS患者入院时血清UA水平轻度组明显高于中重度组(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1.14,OR 95%CI为1.00~1.26.结论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示因素之一.提示急性缺血性中风与氧化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帕金森病蛋白7/DJ-1蛋白(PARK7/DJ-1)为帕金森病相关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细胞内线粒体转位和自噬、利用细胞外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保护缺血神经元、介导Nrf2/ARE通路上调谷胱甘肽、调节PTEN/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缺血再灌注(IR)损伤,从而保护缺血后脑组织,有望成为缺血性卒中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本文从DJ-1蛋白概况、DJ-1蛋白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年来DJ-1蛋白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作为缺血性卒中治疗靶点的优势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后迟发性癫癎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成年人癫癎的常见原因,卒中后2周内发生者为早发性癫癎,2周后发生者为迟发性癫癎。各型脑卒中癫癎发生率不同。出血性脑卒中癫癎发生率略高于缺血性中风,而缺血性中风中的脑栓塞患者癫癎发生率较高。现将1999年7月至2004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脑梗死后迟发性癫癎患者96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