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2年循化县居民的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我县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循化县2012年报告粗死亡率为475.00/10万,报告全死因寿命69.4岁;居民死因前6位的疾病为心脏病、脑血管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意外死亡,占全部死因构成的77.25%。结论心脑血管、消化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死亡为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刻不容缓,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本区居民死因谱,分析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ICD-9进行死因归类,比较分析了各种疾病、性别、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呼吸系病、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中毒是该区前5位的死因,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区的重点疾病。结论 介入有效的干预手段防治慢性疾病应成为今后疾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岐江区居民死因谱,分析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ICD-9进行死因归类,比较分析了各种疾病、性别、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呼吸系病、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中毒是岐江区前5位的死因,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区的重点疾病。[结论]进行有效的干预手段防治慢性疾病应成为今后疾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6年西平县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2006年西平县人群健康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结果2006年西平县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1.91%;引起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为损伤与中毒、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西平县监测点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目前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7.96%;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损伤与中毒、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PYLL合计为20406.43人年。结论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贵州省国家疾病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死因监测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及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结果 2012年贵州省国家疾病死因监测点居民的期望寿命76.13岁,男性73.44岁,女性79.15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居民期望寿命的损失以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最严重,对2类疾病去死因后,居民期望寿命男性可增加6.05岁、3.36岁,女性可增加7.27岁、4.57岁。循环系统疾病对男女居民寿命的损失以脑血管疾病影响最大,男性居民损失寿命3.37岁,女性居民损失3.23岁,呼吸系统疾病对男女居民寿命的损失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男性居民损失寿命1.72岁,女性居民损失2.18岁。结论期望寿命的提高,在于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张民  马颖 《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0):561-564
[目的] 了解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居民期望寿命和死因顺位情况,进一步指导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分析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居民死因监测及人口资料,计算不同性别居民的死因顺位和减寿人年数,并计算期望寿命和某些严重疾病的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 2013年上海市大团镇男性和女性居民死因顺位的前3位均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男性居民的出生期望寿命为81.1岁,女性为85.4岁,男性去循环系统疾病死因期望寿命为90.2岁,女性则达99.9岁。[结论] 该镇男、女居民的死因顺位前3位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减少其导致的损失已成为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及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疾病死因构成及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京市1991年~1995年城郊10个区的常住居民病伤死因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病为我市居民前4位死因,占全死因的72.68%。慢性非传染病已成为我市居民疾病的主要死因。在这些疾病的影响因素中,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是各类因素在死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加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这对控制慢性非传染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绍兴县居民死因分布特征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绍兴县2010年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数据和统计局提供的人口资料,对绍兴县居民的主要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该县粗死亡率为648.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41.05/10万,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81.33%,处于死因前5位的是恶性肿瘤(172.66/10万)、脑血管病(135.16/10万)、呼吸系统疾病(114.18/10万)、心脏病(75.84/10万)、损伤与中毒(61.26/10万)。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该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恶性肿瘤处于首位,应加强其综合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刘利英  刘静 《职业与健康》2011,27(15):1754-1755
脑血管病作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在全死因顺位中明显前移,成为危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为了解北京市怀柔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们现对怀柔区2005—2009年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泸县15岁以上居民因主要慢病所致的早死和伤残造成的寿命损失,为确定慢病防控优先干预项目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去死因寿命表测量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用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测量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2012年泸县15岁居民期望寿命为63.19岁,早死和伤残损失的健康寿命合计为:恶性肿瘤4.2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患3.59岁,脑卒中2.37岁,高血压病1.85岁,冠心病0.44岁,糖尿病0.39岁。结论泸县15岁以上居民6种主要慢病中,以恶性肿瘤引起的寿命损失最重,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卒中等,应成为泸县慢病综合防控的优先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心脏病的死亡特点,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期望寿命,通过计算YPLL指标分析潜在寿命损失,计算累积死亡率分析疾病死亡几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死亡的时间趋势。结果:1996—2002年,赣榆县居民心脏病年均死亡率为43.31/10万,性别间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35岁以上人群是心脏病死亡率高发人群;各类心脏疾病中,心肌梗塞居于首位,占62.35%;心脏病造成的人均潜在寿命损失为14.34岁,去除该病,可使现时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加1.40%;心肌梗塞、慢性风心病死亡有(1—2月)明显季节高峰。结论:冠心病、35岁以上人群是预防控制心脏病的重点疾病和人群;中老年人群在冬季应重视加强预防保健,在社区开展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当运动和保持心理平衡等以预防心脏病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和状况,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烟台市某社区居民2007-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则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而传染病所致死亡已退居全死因顺位的第7位。[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已严重危害社区居民生命健康,是当地社区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导致都兰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都兰县2005年报告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我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汉族高于少数民族,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小年龄组,各职业间死亡率无差异。[结论]导致都兰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今后应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和死亡率,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7年永定路派出所提供的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4-2007年永定路社区居民共死亡1295名,死亡率为251.40/10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三位的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男性死亡人群明显高于女性死亡,比率为1.38:1。60岁以上死亡人数是死亡年龄组的主要构成。结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制工作开展的状况并检验慢性病防制工作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收集2009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数据,从死因报告、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以及慢性病规范管理3方面对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9年全国所有县及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为81.1%,距离绩效考核标准仍差18.9个百分点;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标县(区)的比例平均仅为30.6%;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标县(区)的比例平均为41.7%。结论:死因报告工作参差不齐、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低以及慢性病人管理尚未规范,表明我国慢性病防制工作整体进展缓慢。慢性病防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濉溪县居民死亡顺位、死亡原因、分布特征,为制定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常规监测报告,用Deaha Reg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濉溪县居民粗死亡率为5.04‰;前5位死因顺位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与中毒、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是影响濉溪县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与中毒的高发人群是25~49岁的青壮年男性,同时危及到各个年龄层次,也是导致居民潜在寿命损失的第1位原因。结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已经成为威胁濉溪县居民的主要疾病。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与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张敏  熊斌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357-2359
目的了解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县)人群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及特点,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全县人群死亡信息查自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eathres 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结果 2007—2010年,五峰县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08‰,标化死亡率为8.60‰。男女死亡比为1.42∶1。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和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观察居民死因的特点及其变化情况有利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保健状况,帮助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去传统的传染病逐渐被人们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另外新型冠状病毒等过去未曾出现过的传染病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分析死因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更好地配置医疗资源,降低疾病病死率,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本文以居民死因作为研究,就居民死因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为今后开展死因方面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