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风湿性巨大心脏的病理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于1982年1月~1993年6月共施行巨大心脏(心胸比≥0.8)瓣膜置换术102例。心功能Ⅲ级54例,Ⅳ级48例。术后早期死亡率为8.8%,晚期死亡率为3.6%患者·年。作者等根据瓣膜病变性质以及各房、室腔扩大的程度,将巨大心脏分为五型:Ⅰ型为左房巨大型;Ⅱ型为左房、室扩大型;Ⅲ型为双房、右室扩大型;Ⅳ型为全心腔扩大型;Ⅴ型为双房扩大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种分型方法可以反映瓣膜病变的类型、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特征、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同时可作为手术方法设计的参考,对指导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总结22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PIE)致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术20例,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灶清除及瓣膜成形术1例,三尖瓣病灶清除及瓣膜成形术1例。结果手术死亡率13.6%,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4.5%)。随访15例,随访率68.2%,随访时间2~89个月,平均35.6个月;发生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6.6%),再次手术出院后半月猝死,死因不明。其余14例情况良好。结论PIE致瓣膜损害时应积极手术治疗。只要手术方法正确,抗菌素应用合理,则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判断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远期疗效,作者对285例巨大心脏(心胸比率大于0.70)瓣膜置换术后存活的231例患者随诊到212例(91.8%),随诊时间为0.2~15.7年,平均3.23年,术后3、6、9年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4.4%、70.6%、56.8%,生存率分别为93.1%、80.6%、74.3%。左房型及右心型远期疗效良好,全心型及左室型效果较差。作者认为:术前左室扩张的程度是影响此类患者远期生存率及症状缓解率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术前应慎重选择适应证。另外,术后早期并发症也是明显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和心功能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周和2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量(SV)和心胸比率均较术前减小或降低(P〈0.05);术后2个月LVEDD和LAD较术后2周进一步缩小(P〈0.05)。术后早期心功能较术前下降,术后2个月心功能恢复达Ⅱ级的患者(38例,41.3%)较术前(5例,5.4%)明显增多。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对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左心室重构的早期影响明显,术后左心室、左心房明显缩小,但必须加强术后心功能维护,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双腔右心室32例胡健才张殿堂张代文殷桂林张荣华谭焱双腔右心室(DCRV)又称右心室异常肌束或右室双腔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我院从1985年4月~1996年4月施行了975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DCRV32例(3.2%),现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疾病危重程度评分与其预后的关系,对我院1995年3月~1997年6月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CSICU)收治的14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疾病危重程度评分与其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男77例,女68例。年龄12~63岁。风湿性心脏病136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3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生物瓣毁损2例,心瓣膜退行性变3例。术前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103例,…  相似文献   

8.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85年6月~1995年1月共收治重症心脏瓣膜病308例。重症病例判断标准为:(1)心功能Ⅳ级;(2)急诊手术;(3)心胸比率≥0.80;(4)合并冠心病需行搭桥术;(5)LVEDD≥80mm或LVESD≥60mm;(6)心导管检查CI≤2.0L/min·m2并mPAP≥9.5kPa或PVR≥2000dyne·s·cm-5;(7)三瓣膜置换术;(8)瓣膜再次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31例,死亡率10.1%;远期随访2~94月(平均34月),远期死亡率3%/人·年。远期心功能Ⅰ、Ⅱ级215例,Ⅲ级17例,Ⅳ级4例。讨论了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脏压塞是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6月共施行316例手术,其中10例发生急性心脏压塞(3.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4~4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例,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10.
巨大心脏瓣膜替换的经验体会: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院对63例心胸比率>0.70,心脏容积指数>正常2倍的风心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其中二尖瓣置换54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双瓣膜置换7例。术前心功Ⅲ级16例,Ⅳ级47例。手术早期死亡率12%(8/63),10年累计生存率78.8%。本文着重对其疗效及围术期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126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随访时间410.37病人年(9~76个月)。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FunctionClassP<0.01),一般性出血率7.6%病人年,栓塞率0.49%病人年,756份血标本的平均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binTimeRatio,PTR)为1.49±0.18。出血患者平均PTR值1.80±0.58,非出血患者1.43±0.17(P<0.05)。本组资料表明:(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2)国人PTR值1.3~1.7较理想。本文对PTR的标准化及妊娠患者抗凝剂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1991年5月至2002年7月共为62例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人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56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43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28例(45.2%)。早期死亡11例(占17.7%),晚期死亡4例(6.5%)。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O.40和短轴缩短率(FS)≤0.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6例严重肺动脉高压者二尖瓣替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高压病人的手术效果。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肺动脉收缩压(SPAP)≥9.33kPa(1kPa=7.5mmHg)并接受二尖瓣替换术(MVR)的146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4组。A组:极重度肺高压(SPAP≥13.3kPa);B组:心功能严重低下组(心脏指数CI≤33.34);C组:心功能减低或正常组(33.34≤CI≤66.68);D组:高心排血量组(CI≥66.68)。其中每组按一次和二次手术再分为2个亚组。结果示一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5.3%;A1、B1、C1、D14组术前临床情况、所用术式和心脏阻断时间等无差异,但B1组低心排(24.2%)早期死亡率(15.2%)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而D组无死亡。二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28.2%;各亚组低心排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一次手术各组。由此认为,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MVR后低心排和早期死亡率与术前心脏指数有关。当心脏指数>33.34时,即使肺动脉压和全肺阻力同时极度增高者,术后低心排和死亡率亦不因此增加。当CI<33.34时,术后低心排及早期死亡率较高。重度肺动脉高压者施行二次MVR手术时风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术期处理的不断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死亡率逐年下降,换瓣年龄逐年上升[1~3]。从1990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为60岁以上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43例,占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4%。现将围术期处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监护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刘晓莉,朱学敏,鄢渝萍1980年1月至1994年12月,我院对69例心胸比率>0.70,心脏容积指数>正常2倍的巨大心脏的风心病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现将围手术期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  相似文献   

16.
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附10173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种类,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心脏手术10173例,统计术后神经系统并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和种类;与对照组比较,对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44%,其中脑血管病占52.74%,缺氧性脑损害占22.60%(33/146例)癫痫占8.91%(13/146例),其他占15.75%(23/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  相似文献   

18.
19例三房心的病理解剖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三房心的病理解剖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总结1983年12月至1995年7月,19例三房心病人施行外科治疗的结果。年龄为10个月~24岁,术前确诊率为73.7%,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8例(94.7%),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5.3%。作者认为,三房心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多合并各种心内畸形,手术切除左心房内隔膜并同期矫治各种合并心内畸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王维新解士胜郑光明徐金星李令珂李一粟1986年12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房缺)46例,占同期房缺手术的23%(46/206例),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52岁,平均...  相似文献   

20.
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年1月至1993年2月作者为116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术,其中Has-sab手术37例,扩大Hassab手术36例,联合断流术33例,经胸断流术10例。全组手术死亡率为6.9%,近期出血率为8.6%,随访期出血率为18.5%;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94.2%和81.8%。不同术式的临床资料分析表明扩大Hassab手术和经胸断流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