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自1991年11月至1994年4月,我们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20~54岁,瓣膜病变均为风湿性。其中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替换术9例,二尖瓣替换术41例,本组病例全部存活。术后3周用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50例均显示心功能良好,CI、SV、CO、EF均明显优于同期施行常规切除瓣下装置二尖瓣替换术的病人。文中对该种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术后左以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二尖瓣置找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5例,其中5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2周和6个月和超声惊动国图复查,对35例行保留腱索和民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与同期未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法瓣置换术20例患者(对照组)的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2周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径(LVESD)、射  相似文献   

3.
风心病并发脑栓塞病人的瓣膜替换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告64例风心病并发脑栓塞病人的瓣膜替换术。术前心功能I级10例、II级38例、IV级16例。伴房颤者54例。脑栓塞史半年以上者44例,6个月以内20例,其中2个月以内者14例。34例有程度不同的脑栓塞后遗症。行二尖瓣替换术47例、双瓣膜替换术17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环缩或成形术43例。术中证实有左房血栓25例(39%)。手术死亡率6.25%。术后并发颅内出血和栓塞各1例。结果表明风心病并发脑栓塞病人的手术效果良好。作者指出,脑栓塞2个月以上者应尽早手术,2个月以内者则应根据脑栓塞程度、恢复情况及有无左房血栓,选择手术时机。并介绍了围术期的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的瓣膜替换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87~1993年389例二尖瓣狭窄(MS)行二尖瓣替换术(MVR)的病人中有小左室者126例,其中左室萎缩28例。心功能III级76例、IV级35例,重度肺动脉高压64例。手术死亡率95%,明显高于同期非小左室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为右心衰、急性左心衰及瓣膜功能障碍。晚期死亡率为16%/病人-年,1、5年生存率为965%和884%。术后心脏超声显示小左室及左室萎缩者均出现左室构形和功能的重建,后者重建过程较长。结果表明,小左室主要影响术后早期效果,重度MS合并小左室,尤其是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左室萎缩,是手术的高危指标。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占同期心瓣膜直视手术的50%。其中双瓣膜替换(DVR)16例,巨大心脏行WVR13例,AVR2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次换瓣3例,急症换瓣2例。死亡5例,死亡率14.3%。本文就重症心瓣膜替换术围术期处理及如何加强心肌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风心病病人心功能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病人术前临床心功能与血液动力学和左室功能的关系。随机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人39例,按NYHA标准分为IV级组(18例)和<IV级组(21例)两组。通过术前Swan-Ganz导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心脏测量及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IV级心功能组血液动力学和左室功能改变普遍重于<IV级组。表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术前临床心功能与三个方面改变密切相关:(1)心脏的增大程度;(2)心脏的泵血能力;(3)肺血管和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证实临床心功能仍是二尖瓣替换术有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1987年1月至1992年3月,我们为65例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室(EDD>70mm)病人施行了瓣膜替换术。术前平均EDD78.8mm,ESD57.3mm,FS0.26。心功能III级16例,IV级49例。手术方式:MVR16例,MVR+TVP10例,AVR11例,MVR+AVR21例,MVR+AVR+TVP7例。术后早期发生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并发症27例,死亡9例(13.8%)。AVR组(18  相似文献   

8.
巨大左心室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提高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施行瓣膜替换术的巨大左心室病人。术前平均EDD76.1mm,ESD56.1mm,EF0.51,FS0.26;心功能Ⅲ级9例,Ⅳ级28例。AVR13例,MVR17例,AVR+MVR7例。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17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9.
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瓣膜替换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20例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第一次替换生物瓣时19例为单纯二尖瓣替换,1例为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生物瓣在体内工作6~124年。二次手术前心功能II级1例,II级12例,IV级7例。手术共替换22枚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作者指出对生物瓣替换术后的病人要定期复查,发现瓣膜有运动异常应及时再次手术换瓣,对心功能差的病人应作积极术前准备。分离心包内粘连不宜过多,提倡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持续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术后支持呼吸、循环功能,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80例双瓣替换术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6年9月至1993年7月,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替换术80例,手术死亡率3.75%(3/80)。80例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平均35.43岁,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45例,IV级33例。围术期行血流动力学监测72例。本组术后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6例。作者对双瓣替换术中常遇到的难点及处理,术后多脏器功能不全(MOD)的防治以及如何降低手术死亡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机械瓣急性功能障碍心搏骤停抢救成功1例陈萍章晓华吴若彬病人女,29岁。5年前曾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St.Vincent机械瓣替换术。1996年3月因二尖瓣替换术后再狭窄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急诊行二尖瓣再次换瓣术。术前病人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MVR)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瓣下结构分为3组。Ⅰ组:常规MVR,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其瓣下结构;Ⅱ组: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组织;Ⅲ组:全部保留二尖瓣装置。术后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采用Swan-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肺血管阻力(PVR)、外周血管阻力(SVR)、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结果术后Ⅰ组MPAP,PVR和PCWP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而CI和LVSWI则低于Ⅱ组和Ⅲ组。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MVR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二次换瓣术后8次心脏停搏抢救成功1例冯树生,李中学,阎玉生,朱平,蒙华,王庆深病人女,40岁。二尖瓣生物瓣替换术后6年,因劳力性心慌、气促、双下肢水肿1年,心功能Ⅲ级,心胸比率0.75,诊断为生物瓣衰败。1995年2月在体外循环下行二次换瓣术,...  相似文献   

14.
左房顶-房隔径路二尖瓣手术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验证左房顶-房隔径路二关瓣手术的安全性。方法:1993年10月至1997年12月,采用此径路行二尖瓣手术51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MVR)18例,二尖瓣成形术(MVP)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DVR)32例。  相似文献   

15.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9例报告徐宏耀张玉斌贾奎刘健1988年3月~1994年12月,我院共做二尖瓣替换术37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其中近3年做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9例,与同期的10例常规二尖瓣替换术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6.
二尖瓣替换术后9例左室破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尖瓣替换术后左室破裂属少见而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阜外医院自1976年5月至1991年10月行二尖瓣替换(MVR)或合并其它手术共2075例,其中左室破裂9例,发生率为0.43%(9/2075);抢救成功3例。预防措施包括:(1)避免心脏受到各种机械性损伤;(2)保留左室生理结构环的完整性;(3)术中、术后早期心肌保护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瓣膜成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报道49例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成形术,占同期三尖瓣病变的13.5%。以狭窄为主26例,以关闭不全为主23例;后瓣与隔瓣交界融合9例,前瓣与隔瓣交界融合7例,前后瓣交界融合5例,混合存在5例。合并瓣下结构病变17例,联合其它心脏瓣膜手术:双瓣置换33例,二尖瓣置换15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手术采用闭合后瓣的二叶化手术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交界融合切开加瓣环成形术;瓣下结构粘连分离加腱索乳头肌劈开加瓣环成形术。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余46例术后随访2个月~7年(平均4.2年)。术后半年超声复查右房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三尖瓣轻到中度反流8例,无反流38例(82.61%),心功能转为I级34例、II级10例、III级2例,无晚期死亡。对手术选择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37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37例梁智星,李大奇,孙长恩,高南翔,郭建军,梁法禹行二尖瓣替换术时保留瓣叶和瓣下结构对维护左室张力环、维持心肌收缩功能和防止左心室破裂有重要作用[1~3]。我们自1990年12月至1992年10月连续行保留瓣叶及瓣下结...  相似文献   

19.
应用侧倾碟瓣单瓣替换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侧倾碟瓣单瓣替换90例陈锁成,孙斌,王康荣,钱成,丁国文1981年2月至1993年12月,我们应用侧倾碟瓣行心脏单瓣替换术90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MVR)8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WR)6例。现就治疗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32例,女58...  相似文献   

20.
评价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主动脉瓣替换术后2年左室功能的变化。将80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病人分为2组,50例(年龄69.3±9.3岁)应用TorontoSPVTM瓣;30例(年龄71.6±7.7岁)作为对照组接受支架人工瓣膜替换。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间记录M型及Doppler超声心动图,采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分析,定量测定左室功能的变化。随访期间,Toronto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为0.8±0.6kPa(6.0±4.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3±0.9kPa(17.3±6.8mmHg);术后1个月,左室心肌质量下降25%,左室+Vcf及-Vcf明显增加(2.0±0.8/1.4±0.3s-1,P<0.01;2.8±1.2/1.8±0.7s-1,P<0.01)。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进一步改善,心室肥厚的消退更趋完全,该变化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结论:与支架瓣膜相比,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具有较大瓣口开放面积及低跨瓣压差,这促进了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及病理性肥厚的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