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应用腱索折叠、腱索转移两种成形术式治疗二尖瓣前瓣脱垂(ALP)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至2008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应用腱索折叠、腱索转移两种成形术式治疗的90例AL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腱索折叠组(n=23例)和腱索转移组(n=67例)。建立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免除再次手术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对影响早期死亡及晚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围术期死亡6例(6.59%),其中腱索折叠组死亡3例(13.0%),腱索转移组3例(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9,P=0.155)。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7.70±5.41年),晚期死亡5例,其中腱索折叠组3例,腱索转移组2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5年生存率腱索折叠组低于腱索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0%±18.24%vs.98.00%±1.98%,χ2=12.50,P=0.000);5年免除再次手术率腱索折叠组低于腱索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0%±15.20%vs.96.10%±2.71%,χ2=10.27,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55岁、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心功能Ⅲ级或Ⅳ级、术前有心力衰竭史、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是影响早期死亡的危险因子;术后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腱索折叠、术前有心力衰竭史、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为影响晚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同期CABG、术前LVEF45%是影响早期死亡的危险因子;术后心功能Ⅲ级或Ⅳ级、腱索折叠残存二尖瓣2+以上反流为影响晚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腱索转移、腱索折叠两种成形技术治疗ALP的围术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腱索转移术的5年生存率优于腱索折叠术,腱索转移术的中长期免除再手术率优于腱索折叠术;但在适应证方面腱索转移术只适合于脱垂范围较小而后瓣有可移植腱索的患者,对脱垂范围较广的ALP患者不适用。腱索折叠术是影响晚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经验,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3月152例二尖瓣前叶脱垂的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96例,女56例;年龄10~73岁(38.54±17.22岁)。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119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24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反流量中度70例,中度至重度63例,重度19例;前叶病变87例,前叶+后叶病变65例;152例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术中经注水实验或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满意,术后早期无死亡。随访3个月~8.5年,随访135例,随访率88.82%(135/152);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93例,Ⅱ级35例,Ⅲ级3例,Ⅳ级4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左心房内径(41.09±10.40mmvs.45.32±10.07mm,t=4.186,P=0.00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04±7.74mmvs.60.70±7.72mm,t=9.676,P=0.000)与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无或微量反流36例,轻度反流45例,轻度至中度反流38例,中度反流9例,中度至重度反流7例。5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晚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虽然二尖瓣前叶病变成形手术相对复杂,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选用相应的成形手术方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总结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5月至2011年10月272例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统计分析其病例选择、术中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2.1~3.9h,平均(3.0±1.2)h;体外循环76~ 158 min,平均(98 ±22) min;升主动脉阻断38~78 min,平均(52±13)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5.8 ~34.5 h,平均(11.2±3.6)h;住监护室14~67 h,平均(28.2±7.6)h;术后胸液引流量20 ~ 1200 ml,平均(370±80) ml.术后死亡1例.余者术后住院7~18天,平均(10.2±2.1)天.术后并发症14例.结论 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美观. 相似文献
5.
自1990年以来,本院共收治二尖瓣脱垂患者31例。现对本组二尖瓣脱垂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进行探讨,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33.2岁。心功能MYHAⅡ~Ⅲ级27例,Ⅳ级4例。心胸比0.53~0.90,平均0.64。伴心房颤动9例,房性早博8例,室性早博5例。肾功能不全2例。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后叶腱索断裂、瓣膜脱垂22例,前叶腱索断裂、瓣膜脱垂7例,前后叶脱垂2例。左室收缩末内径28~58mm,平均41mm。舒张末内径42~71mm,平均57mm。左室射… 相似文献
6.
后叶腱索转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的黄金时机。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二尖瓣前叶脱垂、腱索断裂10例,腱索延长4例,断裂合并延长2例;A1区域脱垂3例,A2区域脱垂6例,A3区域脱垂3例,合并A1、A2区域脱垂2例,A2、A3区域脱垂2例;均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技术,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少量反流2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8例。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随访16例(100%),随访1~46个月(22.0±3.5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少量反流3例,微量反流7例,无反流6例,效果优良。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4例。出院前射血分数(EF)较术前降低(53.0%±3.4%vs.65.0%±4.2%,P=0.013),术后随访时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2.1%vs.65.0%±4.2%,P=0.110);出院前和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50.0±3.2mm,47.0±2.8mmvs.58.0±6.5mm,P=0.031,0.020);随访时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2)。结论后叶腱索转移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有效方法,心瓣膜成形术的最佳时期是术前EF值大于60%、左心室轻度增大、心功能在Ⅲ级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23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病变者行直视成形手术。引起瓣膜病变的原因:先天性病变5例,风湿性病变18例。术前心功能,Ⅱ级者4例,Ⅲ级者14例,Ⅳ级者5例。术后对20例患者进行随访3~24个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人工腱索结合二尖瓣成形环行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二尖瓣脱垂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共收治58例二尖瓣脱垂患者,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53.7±14.3)岁。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线(PTFE)为人工腱索加二尖瓣成形环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单纯前瓣或后瓣成形术47例,前、后瓣同期成形术11例。结果全组无死亡。本组3例改行二尖瓣置换术,余55例患者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显示,48例患者二尖瓣无或仅有微量反流,7例有轻度反流。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随访6个月至2年患者心功能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PTFE人工腱索结合人工二尖瓣成形环植入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是有效、可靠的技术,早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 1995年 5月起采用人工腱索替代和软质瓣环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的病人 9例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其中男 6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2 4± 3)岁。患者均有活动后心慌、气促症状。心尖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Ⅲ~Ⅳ / 6G ,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Ⅰ / 6G 1例。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 ,左心室高电压 9例 ,心房扩大 5例。X线胸片示肺淤血 ,心 /胸比值为 0 .5 6~ 0 .75 (平均 0 .5 9) ,左房室扩大 6例 ,全心扩大 3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脱垂 7例 ,前叶腱索断裂 2例 ,后叶腱索…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154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单纯关闭不全者23例,有合并畸形者131例。二尖瓣修复手术144例,换瓣10例。修复手术包括交界折叠术125例;瓣膜裂隙缝合术11例;大瓣孔洞修补术1例;小瓣部分切除缝合加瓣环成形术3例;大瓣腱索延长缩短术4例。全组早、晚期死亡各1例,修复不满意再手术换瓣者2例,生物瓣衰竭再手术者1例。作者认为,术前彩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是简捷有效的方法。手术以瓣膜修复为主,根据不同病变采用各种修复方法。本组修复手术未用人工环,效果满意。对于病变严重,经修复不满意者需行二尖瓣替换。儿童换瓣选用稍大型号的双叶瓣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国产瓣膜成形软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为合理选择人工瓣环大小提供依据。方法 2002年4月至2009年11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对6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55例,女11例;年龄11~69岁(44.62±15.94岁)]应用国产瓣膜成形软环施行二尖瓣成形术。在选用人工瓣成形环大小时遵循以下原则:先用测瓣器测量二尖瓣前叶瓣环距离,若测得该距离大于30号,则选用至少小2个号的人工瓣成形环;若测得瓣环在30号以内,则选用小1个号的人工瓣成形环。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二尖瓣成形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少量至中量反流1例,少量反流11例,其余54例患者二尖瓣关闭正常或仅有微量反流;二尖瓣前向流速1.40±0.30 m/s,无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象。随访51例,随访时间2个月~7年(24.60±25.90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中量反流1例,少量至中量反流5例,少量反流9例,二尖瓣关闭正常或有微量反流23例;二尖瓣前向流速1.50±0.40 m/s;无二尖瓣狭窄、SAM征象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现象;随访期间左心房内径(43.19±10.48 mm vs.48.59±9.40 mm,t=4.524,P=0.000)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64±7.35 mm vs.62.69±8.77 mm,t=7.607,P=0.000)均较术前减小。结论应用国产瓣膜成形软环,通过放置较小号人工瓣环行限制性二尖瓣瓣环成形术,在二尖瓣修复成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明确,而且有很好的时间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双孔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双孔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 35例二尖瓣前叶脱垂的病人行双孔成形手术 ,并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对瓣膜进行评价。并与同期行二尖瓣置换者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术前平均瓣口面积 ( 8 3± 1 6 )cm2 ,术后瓣口面积为 ( 4 1±1 8)cm2 。术后 33例病人无瓣膜反流 ,2例二尖瓣轻度反流。全组无术后死亡。随访 1~ 40个月 ,所有病人心功能 (NYHA)为I级 ;超声心动图显示双孔成形瓣膜活动良好 ,无瓣口狭窄。结论 双孔瓣膜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疗效稳定 ,死亡率低 ,无并发症 ,早期、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5岁以下二尖瓣病变患儿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2例5岁以下的二尖瓣病变患儿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58个月,平均(26.2±18.1)个月;体质量5.6 ~13.0 kg,平均(9.6±3.8) kg.患儿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或(和)明显的二尖瓣狭窄,均伴有明显的心功能衰竭.3例为二尖瓣成形术后再行二尖瓣置换术.均置入机械瓣膜,9例采用17 ~ 23号主动脉瓣反向置入,3例采用25~27号二尖瓣正向置入.结果 手术死亡1例(8.3%).术后心律失常2例,轻度溶血2例,经治疗均恢复正常.11例生存患儿心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异常情况.结论 严重二尖瓣病变对小年龄儿童的心功能影响极大,尽早手术干预是惟一的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是二尖瓣成形手术效果不佳患儿的最后选择.采用型号相对较小的主动脉瓣倒置置入二尖瓣环内,基本解决了机械瓣瓣膜-患者不匹配的问题,但置入小型号机械瓣的患儿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能较大;小年龄儿童有良好的抗凝依从性,但需加强监测抗凝指标,以防发生出血和栓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腱索折叠和人工腱索两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瓣脱垂(AL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至2008年3月接受上述两种成形术治疗的50例AL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6±11.3)岁.其中腱索折叠组23例,人工腱索组27例.结果 围手术期腱索折叠组病死率13.0%(3/23),高于人工腱索组的3.7%(1/27)(P=0.19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总随访时间为278人年.两组晚期死亡各3例,5~8年生存率腱索折叠组为70.0%±18.2%,人工腱索组为86.8%±9.2%(χ2=8.17,P=0.046).再次手术腱索折叠组4例,人工腱索组1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6±17)个月;5年免除再次手术率分别为83.3%±15.2%和100%(χ2=12.06,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腱索折叠术是ALP成形术晚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腱索成形术矫治ALP在远期生存上要优于腱索折叠术. 相似文献
16.
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的外科修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二尖瓣脱垂的外科修复经验,方法:对44例二尖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44例患者中风湿性2例,非风湿性42例(2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关不全中度24例,重度20例,腱索断裂或缺如12例,腱索过长32例,其中多根腱索过长6例,治疗行腱索移植10例,健索缩短25例(多根腱索短6例),人工腱索1例,瓣叶折叠3例,瓣叶切除5例,同时行瓣裂缝合8例,瓣环成形28例(后环缝缩14例),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风湿性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左心房血栓再次手术行瓣膜替换,二尖瓣功能正常34例(77.8%),基本正常6(13.6%),残留轻至中度关闭不全3例(6.8%),随访1-18例(平均6.5年),效果良好,结论:外科修复治疗二尖瓣脱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各种病因导致二尖瓣后叶脱垂伴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人工瓣环植入术.术中通过注水试验、经食管超声检查成形效果,术后通过心功能改善情况和心脏彩超复查结果来判断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效果.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中注水试验效果良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反流消失或微量反流.术后平均随访14.5个月(6~24个月),左心房、左心室径缩小(P<0.05),二尖瓣反流0~Ⅰ级27例,Ⅱ级32例,Ⅲ级3例,无明显收缩期前向移动.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Ⅱ~Ⅲ级4例.无患者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 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术是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的首选手术方法,掌握正确的手术方法,结合术中多次注水试验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成形效果,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乔瑞国黄信生汪川张帆白辰李京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7,(10):580-582
目的 探讨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61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30例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研究组),31例二尖瓣后叶矩形(楔形)切除成形术(对照组),比较术前、出院和随访时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 随访3~106个月,平均(42 ±34)个月,左心房、左心室径缩小(P〈0.05),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研究组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心律失常1例.对照组死亡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心律失常1例.研究组免再反流比例(97 ±6)%,对照组免再反流比例(97 ±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SAM征.结论 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成形术是一种更简单、更易行、远期疗效也较好的手术方法,与矩形切除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163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结果 (1)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的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焦虑等。典型体征为心尖区闻及喀喇音和收缩期杂音。(2)心电图表现各异,呈非特异性。(3)超声心动图可直接观察二尖瓣脱垂部位、程度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结论 典型的症状、体征对发现本病有一定价值,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症状和体征,心电图表现非特异性,故诊断有赖于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瓣环窄小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总结37例主动脉瓣环细小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再置换二尖瓣,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4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不全2例,频发性室性早搏6例,无早期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61年,无远期死亡。结论 对需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的主动脉瓣环细小患者,先行主动脉瓣置换可放置相对较大口径的主动脉瓣,其早期和晚期效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