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风湿性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三尖瓣不同类型病变,探讨对三尖瓣器质性病变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病理改变决定手术方式,行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53例。以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交界粘连融合以狭窄为主则切开交界融合,切开处以小垫片缩环,交界对拢缝组成统一瓣;成形失败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43例,切开粘连交界对拢缝合5例,置换生物瓣1例,机械瓣4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0例,随访时间5个月-9年,随访率为94%,其中1例5年后死于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无反流41例,轻至中度反流8例。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44例,Ⅲ级5例。结论;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绝大部分均可采用瓣膜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的远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目的:报告二尖瓣置换(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外科治疗的结果及作用,方法:37例MVR术后中重度IR病人,其中人工二尖瓣为生物瓣者13,机械瓣24例,有1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MVR加三尖瓣置换2例,MVR加三法瓣成形11例,三尖瓣置换3例,三尖瓣成型10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改良Kay形成形12例,改良DeVega成形术7例,加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11例内科治疗者,7个月-7.5年后76例死亡,病死率为54.5%,26例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病死2例,病死率为7.7%,随访个月-10.5年,晚期死亡例,仍中度TR2例,结论:MVR术后远期TR的产生与不可逆的左心损害或(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关,对重度TR伴有临床症状、左心功能基本正常者,行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采用改进瓣环成形技术加用人工毡条加固的方法进行三尖瓣成形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76例平均年龄53.3岁。合并左心瓣膜疾病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手术。其他病变包括:二尖瓣病变5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病变19例,左房血栓22例,房颤73例。心功Ⅱ级6例,Ⅲ级47例,Ⅳ级23例。行二尖瓣置换52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9例,左房血栓清除22例,左房折叠21例,左心耳缝合68例。左心病变处理完,心脏复跳后进行三尖瓣成形。先对隔前交界进行折叠环缩,用3-0带垫片双头针prolene线,在交界区作水平褥式缝合并打结。进出针均在瓣环上,缝合距离隔瓣5~6 mm,前瓣10 ~ 12 mm。然后按类似DeVega成形方法对后瓣瓣环区域重建,从前后交界前叶侧开始,顺时针方向缝至隔后交界隔叶侧,于三尖瓣瓣口中置入27 ~ 29 mm测瓣器行打结,再取3~5 mm宽毡条用两根2-0 prolene线间断缝合,对已环缩后瓣部分进行加固。生理盐水注射若无明显反流,完成手术。术后1周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由术前16 mm Hg(1 mm Hg =0.133 kPa)降至术后8 mm Hg(P =0.0021);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59 mm Hg降至术后24 h的41 mm Hg,P=0.038。术后7天超声心动图检查56例三尖瓣无反流,18例三尖瓣微量或少量反流,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无残余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房室直径较术前明显变小。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右心功能不全体征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随访1~36个月,除1例三尖瓣反流由出院时轻度变成中度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化。患者复查时均无明显肝淤血或双下肢水肿。结论 采用改进的瓣环成形方法,合理地保留了重建后三尖瓣的外形,使不均匀扩张的三尖瓣的各个部分都得到改善,继而增加了三尖瓣前叶和隔叶在收缩期的对合面积。既保留了自体三尖瓣环的弹性,也减小了远期因缝线松脱断裂导致关闭不全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联合瓣膜病680例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作者自1982年至1993年5月,手术治疗联合瓣膜病680例,其中87例曾行闭式二尖瓣分离术,15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瓣膜病变类型:二尖瓣病变伴三尖瓣功能性反流(FTR)245例,伴器质性三尖瓣病变(OTD)10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258例,伴FTR128例,伴OTD39例。术后早期死亡率为4.7%,其中MVR加三尖瓣手术为2.4%,DVR或加三尖瓣手术6.1%,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晚期死亡率为2.6%患者·年,主要原因为心衰及抗凝出血。作者指出,FTR是右室失代偿的结果,术中必须积极探查,彻底纠正;OTD多可采用成形术;心肌保护应予充分重视,持续灌注冷血停搏液及含甘露醇温血控制性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优良。作者还介绍了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器质性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987年5月~1995年6月手术治疗风心病器质性三尖瓣病变42例。31例施行瓣膜成形术,11例施行瓣膜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远期随诊38例,2例远期死亡。成形者远期复诊25例,6例仍有右心衰或超声心动图检测三尖瓣返流在中度以上。三尖瓣置换者远期无右心衰表现,人工瓣功能良好。作者认为多数器质性三尖瓣病变可用成形术矫治,但如瓣叶明显增厚、变形及成形不满意者应积极行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疗效,总结其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5~2001年,共收治16例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三尖瓣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3例.行单纯DeVega环缩术7例,DeVega环缩加前叶腱束缩短、隔叶腱束转移、裂修补和前叶自体心包扩大术各1例,应用三尖瓣人工瓣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1例单纯DeVega环缩术患者于术后4年出现中至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首选三尖瓣成形术,DeVega成形术环缩瓣环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指瓣膜本身及瓣下结构无器质性病变,反流因三尖瓣瓣环扩大导致.我们在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的基础上,根据三尖瓣闭合原理、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特点,作出改进:修剪三尖瓣隔瓣的瓣下二级腱索,改变隔瓣在右心室收缩期的弧度,增加隔瓣与其他两个瓣膜的对合面积,提高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成形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Ebstein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8月河南省胸科医院51例Ebstein畸形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平均年龄15.8(0.8~48.0)岁;平均体重35.3(7.0~68.0)kg。Carpentier分型A型12例、B型34例、C型5例。超声心动图(UCG)提示:三尖瓣轻度反流7例,中度反流8例,重度反流36例。手术中应用褥式缝合上提隔瓣和后瓣,平行折叠房化右心室加三尖瓣环缩术21例,Carpentier法8例,二瓣化法11例,纵向折叠房化心室加三尖瓣成形术4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生物瓣置换术2例;另有2例因右心室发育不良仅做双向格林手术。17例患者于三尖瓣成形术后加做双向格林手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低心排血量。术后随访49例,平均随访时间32(2~102)个月。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0例、Ⅱ级19例;三尖瓣中度反流8例,轻度反流6例,无反流35例。3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患者的机械瓣、2例生物瓣置换术的生物瓣功能均正常。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无需再次手术患者。结论对Ebstein畸形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三尖瓣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在行二尖瓣或双瓣膜置换的同时行选择性三尖瓣成形的经验。5例患者经8~32个月随访,效果较满意。选择性三尖瓣成形术是一种新的成形方法,其优点为,(1)操作简便;(2)可有效地缩小扩大最显著部分的瓣环;(3)不缩小瓣叶面积;(4)心房内不遗留异物环等。文中详细介绍了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探讨手术方法,降低TR发生率。方法1987年1月至2005年12月,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的左心瓣膜置换术病例290例,其中单纯左心瓣膜置换217例,左心瓣膜置换并三尖瓣成形73例,73例中31例行DeVega成形术(A组),32例行Dacron补片条三尖瓣成形术(B组),10例行自体心包片加宽三尖瓣前瓣成形术(C组)。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chers精确概率法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单纯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继发性TR的危险因素,随访观察三尖瓣成形术(TVP)后病人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PAP)及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纤颤、巨大左房、左心瓣膜病病程长、左心功能低下(LVEF〈0.50)、右房增大(≥50mm)、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及单纯二尖瓣病变是继发性TR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纤颤、巨大左房、左心瓣膜病病程长及三尖瓣风湿性病变是继发性TR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远期随访显示,B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A组,TR程度明显低于A组,C组术后无1例发生TR。结论对术前伴有心房纤颤、左房增大、左心瓣膜病病程长、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术中应仔细检查三尖瓣的功能状态和瓣环大小,以决定是否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对于三尖瓣瓣环扩张者,Dacron补片条三尖瓣成形术亦是治疗继发性TR的经济而有效方法;对于三尖瓣瓣环不扩张、前瓣较小的TR者,适宜采用自体心包片加宽前瓣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02例,其中主动脉瓣病变71例,二尖瓣病变16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病变6例,三尖瓣病变5例,肺动脉瓣病变4例。按照病人术前心功能状态,分为:(1)急性心功能不全组(25例);(2)慢性心功能不全组(77例)。施行主动脉瓣替换术71例,二尖瓣替换术16例,双瓣替换术6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5例,肺动脉瓣成形术4例。术后早期死亡9例(8.8%)。93例生存者随访时间3个月~16年,平均随访时间4.3年。晚期死亡6例,其中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复发率为2%。作者对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作了讨论,并介绍了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用自体心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经验。方法 1998年3~6月对5例二尖瓣病变的患者用自体心包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示无反流1例,有轻主反流4例(06.~1.5cm^2)。术后承访6~9个月,结果满意。结论 应用自体心包行二尖瓣成形术有避铝代瓣环异物反应、减少感染机会、不需要抗凝治疗、能替代软质人工瓣环、减少费用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技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58例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环成形手术治疗.158例患者中,男74例,女84例;年龄(47.3±12.0)岁.肺动脉收缩压(53.4±19.8)mm Hg(1 mm Hg =0.133 kPa).三尖瓣轻度反流患者66例(41.8%),中度反流54例(34.2%),重度反流38例(24.0%).术前轻度反流组三尖瓣瓣口直径(38.2±4.9) mm,中度反流组(47.0±11.6) mm,重度反流组(44.5±8.9) mm,P<0.001.轻、中、重度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9±0.08、0.59±0.06、0.58±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三尖瓣成形手术适应证为中-大量三尖瓣反流或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病例(肺动脉收缩压>40 mm Hg).应用Cosgrove-Edwards成形环进行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术,在经典术式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小号三尖瓣成形环和隔瓣部分固定技术.通过多元回归和生存分析方法,评价近、中期疗效.结果术后少、中、大量反流组病例三尖瓣环缩小值分别为(12.4±5.6) mm、(20.8±11.5)mm、(18.6±8.3) mm,三尖瓣环少量反流组瓣口直径环缩幅度显著小于中、重度反流组(P<0.001).术后早期中量反流组1例患者死亡.术后157例患者获得中期随访,随访中位数为49.1个月.随访期间3例出现三尖瓣中、大量反流,其中,术前中度反流组1例,重度反流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中期随访中9例死亡,其中术前轻度反流组3例,中度反流组2例,重度反流组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应用Cosgrove-Edwards成形环进行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术治疗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Ebstein心脏畸形的临床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27例Ebstein畸形的患者,行单纯三尖瓣环成形术1例,行Danielson式折叠术5例,Carpentier式折叠术21例,其中5例患儿三尖瓣功能右心室发育差,加行双向Glenn术,2例心脏复跳后三尖瓣瓣叶关闭不良,大量反流,再次阻断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2周复查心脏超声见三尖瓣微量至轻度反流23例,中度反流4例.术后25例随访2个月~4年,平均(3.3±1.6)年,随访期间右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再次手术行三尖瓣置换1例;余23例心功能Ⅰ级16例,Ⅱ级5例,Ⅲ 级2例.结论 Ebstein畸形的患者三尖瓣修复是一项有效的手术,术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154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单纯关闭不全者23例,有合并畸形者131例。二尖瓣修复手术144例,换瓣10例。修复手术包括交界折叠术125例;瓣膜裂隙缝合术11例;大瓣孔洞修补术1例;小瓣部分切除缝合加瓣环成形术3例;大瓣腱索延长缩短术4例。全组早、晚期死亡各1例,修复不满意再手术换瓣者2例,生物瓣衰竭再手术者1例。作者认为,术前彩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是简捷有效的方法。手术以瓣膜修复为主,根据不同病变采用各种修复方法。本组修复手术未用人工环,效果满意。对于病变严重,经修复不满意者需行二尖瓣替换。儿童换瓣选用稍大型号的双叶瓣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三尖瓣硬质人工瓣环成形术的中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硬质三尖瓣成形环对三尖瓣成形的中期效果。方法对风湿性心瓣膜病伴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用硬质Carpentier三尖瓣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术15例(人工瓣环成形组),术前三尖瓣每搏反流量31.9±7.6ml;并与同期16例行Kay及DeVega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术前三尖瓣每搏反流量25.3±6.9ml。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提高1~2级。出院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2、3年,人工瓣环成形组三尖瓣反流量小于对照组(P<0.05,0.05,0.01)。结论应用硬质三尖瓣成形环对三尖瓣进行成形,其中期效果明显优于Kay和DeVega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1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Ebstein)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5例Ebstein畸形患者采用三尖瓣成形和房化右心室折叠术,其中8例隔瓣后瓣发育不全或缺如的患者采用自体心包矫正。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1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和利尿剂控制心力衰竭,术后第3d好转;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心功能有明显改善。随访13例,2例失访,随访时间1~42个月,其中11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例心功能恢复至Ⅱ级;紫绀和心脏杂音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12例三尖瓣水平反流消失,1例仍有轻度至中度反流。结论对右心室病理改变的正确认识,完善的三尖瓣功能修复和房化右心室折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自体心包三尖瓣隔瓣后瓣再造,保持了右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三尖瓣改良DeVega环缩术与人工软环成形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瓣膜病变或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压力增高和右心室扩张,导致三尖瓣瓣环扩张造成的三尖瓣反流属于继发性的功能性反流,DeVega环缩术和人工瓣环成形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法。但有文献报道,传统DeVega环缩术成形效果不如软环,且中、远期效果较差。我们对改良DeVega缩术和软环进行比较,以探讨两种手术是否有相似的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Ebstein’s畸形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成人Ebstein’s畸形78例,其中男24例,女54例;年龄18~54(33.0±9.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72例,Ⅲ级以上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耐力下降和活动后心累。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隔瓣下移20~60(34.8±12.7)mm,隔瓣严重发育不良或缺如3例;后瓣下移20~70(46.8±11.6)mm,后瓣缺如1例;三尖瓣瓣环明显扩大为37~70(60±10)mm;平均房化心室占右心室约40%;三尖瓣中量反流18例,中大量反流60例。75例行三尖瓣成形术。除2例未处理房化心室外,余均进行了房化心室折叠(56例)或房化心室去除(20例)。32例应用了人工三尖瓣瓣环。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2.5%。患者术后恢复尚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并发症。出院前常规检查提示三尖瓣功能良好,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无1例需要再次手术。结论成人Ebstein’s畸形患者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低。外科治疗以成形为主,术后可达到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即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的远端耐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TI)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16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累及三尖瓣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6例,女91例;年龄16.0~75.0岁(40.7±10.4岁);病程2.0~35.0年(13.2±3.8年)。112例轻度至中度三尖瓣反流采用改良或节段性De Vega成形术,40例中度或中度至重度三尖瓣反流采用Kay或改良Kay成形术;12例因瓣环扩张明显、反流量大,行人工瓣环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3例。术后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其中死于心搏骤停1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1例,心室破裂1例,纵隔感染致败血症1例。1例术中因低心排血量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治愈出院。随访159例,随访时间3~123个月,失访2例。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5例,Ⅱ级32例,Ⅲ级12例。三尖瓣轻度反流15例,中度反流5例,重度反流2例。随访期间三尖瓣隔瓣与前瓣瓣环间直径(2.1±0.3 cm vs.3.5±0.4 cm,P=0.000)、三尖瓣瞬时反流量(1.8±0.6 ml vs.7.8±3.5 ml,P=0.001)和右心房容积(54.2±18.4 ml vs.67.8±22.5 ml,P=0.012)较术前明显减少或缩小;射血分数(56.1%±7.2%vs.54.3%±6.5%,P=0.313)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心脏瓣膜病中TI需引起重视,应选择适宜的方法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