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涤交织人造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制新型真丝涤纶交织人造血管。方法采用38杂杂种犬,麻醉后将直径8~10mm,长度3O~50mm直型丝涤人造血管移植于胸主或腹主动脉并与聚四氟乙烯管作对照。术后按要求观察移植物通畅度、内膜生长情况、生物相容性,细胞毒反应等。结果移植血管通畅率为35/38(921%),移植后一月可完整形成新生的内膜和外膜,细胞毒性测试表明无毒性反应。结论新型丝涤交织人造血管是一种较理想的血管代用品,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提取牛皮Ⅰ型胶原蛋白,以4mg/ml的胶原蛋白溶液涂层苏州涤纶人工血管,经过0.3%戊二醛交联,涤纶血管渗水量由383±28ml·min~(-1)/cm~2降至2.8±0.5ml·min~(-1)/cm~2。将胶原蛋白涂层涤纶血管移植犬腹主动脉下段,以白蛋白涂层涤纶血管移植为对照。在肝素化状态下均不渗血。术后30天和90天观察显示,胶原涂层涤纶血管内壁覆盖一层完整光滑的内膜,光镜显示为纤维结缔组织,表面有内皮细胞被覆并与自体动脉内膜延续。而白蛋白涂层涤纶血管血栓形成率高,内壁纤维素沉积。临床采用胶原涂层涤纶血管为4例马凡综合征病人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中涤纶血管不渗血,随访3个月无不良反应。本研究显示胶原涂层涤纶血管机械性能良好,不渗血,尤其能促进涤纶血管的愈合。作为主动脉移植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若用于中小血管移植可望提高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质衍生因子-1(SDF-1)在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术后介导的修复重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为供者,雄性SD大鼠为受者,建立腹主动脉原位移植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受者移植动脉内皮细胞上SDF-1的表达以及血管内膜的厚度;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移植动脉血管中SDF-1受体CXCR4的表达。结果 受者移植的腹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持续表达SDF-1,且其表达水平与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厚度密切相关。结论 SDF-1能动员干细胞至移植的腹主动脉,并分化成平滑肌样细胞。SDF-1可能成为预警血管硬化、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和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移植后小鼠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EPC与动脉内膜损伤和修复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为供、受者,建立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后移植性模型.术后3 d、2周、4周、6周,观察移植动脉病理改变,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后外周血中EPC数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移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伴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术后2周,即可观察到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形成,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周、6周内膜厚度逐渐增生,移植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术后早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增多,3 d时达到高峰,此后迅速减少,术后14和28 d时,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通过同种小鼠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可成功复制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外周血中EPC的数量与移植动脉内膜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病指标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移植后小鼠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EPC与动脉内膜损伤和修复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为供、受者,建立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后移植性模型.术后3 d、2周、4周、6周,观察移植动脉病理改变,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后外周血中EPC数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移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伴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术后2周,即可观察到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形成,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周、6周内膜厚度逐渐增生,移植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术后早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增多,3 d时达到高峰,此后迅速减少,术后14和28 d时,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通过同种小鼠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可成功复制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外周血中EPC的数量与移植动脉内膜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病指标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移植后小鼠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EPC与动脉内膜损伤和修复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为供、受者,建立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后移植性模型.术后3 d、2周、4周、6周,观察移植动脉病理改变,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后外周血中EPC数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移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伴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术后2周,即可观察到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形成,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周、6周内膜厚度逐渐增生,移植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术后早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增多,3 d时达到高峰,此后迅速减少,术后14和28 d时,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通过同种小鼠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可成功复制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外周血中EPC的数量与移植动脉内膜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病指标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35Gy体外分割放疗对人工血管通畅率、内膜增生及血管内皮细胞(VEC)覆盖的影响。方法:对20只犬行腹主动脉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动物分成对照组和放疗组,每组10只。两组均于术后4,8周采集标本,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分化抗原簇34(CD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两组术后各有1例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通畅率均为90.0%。术后4周,放疗组和对照组人工血管内膜形成完整,内膜厚度和PC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EC覆盖均不完全;术后8周,放疗组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对照组人工血管近端、中间、远端3处内膜厚度分别为(72.30±9.15)μm,(40.46±7.75)μm和(98.06±6.90)μm,放疗组人工血管近端、中间、远端3处内膜厚度分别为(37.67±6.77)μm, (21.16±4.98)μm和(56.64±5.13)μm,PCNA表达减少(P<0.05);VEC均覆盖完整。结论: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术置换后35Gy体外分割放疗不影响移植人工血管通畅率,对内膜VEC的覆盖亦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人工血管内膜增生和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CD34+细胞种植于常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ra fluoroethylene,ePTFE)人工血管和涤纶人工血管后二者的内皮化程度。方法:选杂种犬8条,依支架覆膜不同分为ePTFE组和涤纶组,每组实验犬2条,对照犬2条。实验犬采自体骨髓,提取CD34+细胞种植覆膜支架,对照犬采用单纯自体血预凝覆膜支架。将人工血管植入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在术后第10、30天观察植入的人工血管通畅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内膜细胞来源,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人工血管新生内膜表面内皮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0天腔面新生内膜内皮细胞自人工血管吻合口向中间逐渐减少(P〈0.05);而对照组内膜表面第10、30天均无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纯化的CD34+细胞种植于ePTFE和涤纶人工血管,均获得理想的内皮化。  相似文献   

9.
自制国产化支架-移植物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自制国产化支架、移植物在治疗犬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 以国产镍钛合金丝纺织成网状管型支架,外套以国产真丝涤纶交织人造血管,装入导鞘制成支架-移植物系统;用胰蛋白酶灌注犬肾下腹主动脉段形成动脉瘤模型;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支架-移植物置入腹主动脉内,隔绝血流分别于第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末观察通畅度及新生内膜生长。结果 20条模型犬接受手术,成功19条,支架置入后能充分展开并恢复形状,1个月末,支架内表面90%被新生内膜覆盖,3个月末几达100%,6个月末,79%的支架保持通畅,无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 自制国产化支架、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通畅率,可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种植人造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国华  管珩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0):623-625
用内径4mm,长5cm的涤纶人造血管对10条犬的17侧颈动脉进行了移植术。实验组A的人造血管种植了用0.25%胰蛋白酶自体颈外静脉获取的内皮细胞(n=7),实验组B种植了在液氮中冻存一周的自体颈外静脉的内皮细胞(n=3)。未种植内皮细胞的人造血管移植于实验组A的对侧颈动脉(。=7)作为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取材,实验组A的总通畅率为85.7%,对照组为57%;实验组A的血栓量为40.6±39.6mg,对照组为85.9±26.3mg(P<0.01)。扫描电镜检查人造血管中段可见椭圆形细胞,而对照组仅见血小板、纤维素覆盖。透射电镜、VIII因子相关抗原以及Vimentin染色均证明人造血管中段细胞是内皮细胞。我们认为人造血管即刻种植酶解法所得的内皮细胞或种植在液氮中冻存一周的内皮细胞都能促进其内皮化,达到改造人造血管质量及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一种新型血管内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枚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新型血管内支架分别植入30只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CT血管造影了解其在主动脉内情况,并通过大体肉眼观察、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了解内术后不同时间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植入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支架通畅率100%,无支架移位、扭曲、断裂,无支架感染及血栓形成,管腔无狭窄或闭塞;支架的轴向回缩率均2%,径向回缩率均4%。术后1周,支架腔面迅速被一薄层半透明膜状结构覆盖;术后1个月,支架绝大部分表面可见与周围血管正常内膜相延续的新生内膜;术后2个月,新生内膜基本上完整覆盖整个支架腔面(98.83%),其厚度达到峰值(350.00μm);术后3~6个月,新生内膜厚度逐渐降低,管腔内径逐渐增大至植入前大小,最后新生内膜表面被单层完全成熟的内皮细胞覆盖。除术后1周外,其余时间点支架表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而各时间点支架腔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均呈阳性。结论: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的新型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实验犬体内后形态结构稳定,并可迅速完成支架腔面内皮化,保持长期的通畅性,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及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鼠异种腹主动脉移植形态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血管损伤与重构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与腹主动脉瘤的关系。方法:选取豚鼠SD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采用血管特殊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半定量分析技术,分别于术后1、2、3、4周动态观测和比较移植腹主动脉平滑肌、弹力蛋白和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内外径以及腔面积的变化。结果:术后移植腹主动脉各形态学指标均呈渐进性变化,其中术后1周平滑肌及胶原蛋白已明显减少,外径也明显增大;弹力蛋白于术后1周出现减少,至第2周已达最高峰;而内径以及腔面积于术后1周反而减少,3周后才明显增大。并且,弹力蛋白、平滑肌减少与腹主动脉扩张呈现显负相关。结论:异种腹主动脉移植结构重构以平滑肌反应最敏感,弹力蛋白和外径变化最显。可导致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CD34+细胞分别种植于常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ra fluoroethylone,ePTFE)人工血管和涤纶人工血管的内皮化程度和通畅率.方法:选杂种犬16条,依人工血管不同分为ePTFE血管实验组(6条)和涤纶皿管实验组(6条)及ePTFE对照组(2条)和涤纶对照组(2条),实验犬采自体骨髓,提取CD34+细胞种植覆膜人工血管,对照犬采用单纯自体血预凝人工血管,将ePTFE或涤纶人工血管分别植入所有实验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术后第30、60、100天取标本,观察通畅率,并分别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新生内膜表面内皮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全部阻塞.实验组第30天人工血管腔面新生内膜内皮细胞密度自吻合口向中间方向逐渐减少,第60天的人工血管内皮基本覆盖管壁,第100天人工血管腔面内膜内皮细胞排列均匀完整,而对照组内膜表面无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纯化的CD34+细胞种植于ePTFE和涤纶人工血管较未种植的人工血管中远期有较好的内皮化和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血管变化的机制,评价新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FR260330)防治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供者为ACI大鼠,受者为Lewis大鼠。采用原位腹主动脉移植,移植后2周和12周时分别处死受者,取其移植腹主动脉,用光学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腹主动脉内膜、平滑肌及外膜的面积及内膜/内膜 中层比例。并以α肌动蛋白(αactin)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内膜、中层细胞成份分析。术后分别单独或联合应用FR260330和他克莫司(FK506)抗排斥反应。结果移植后用iNOS抑制剂组3个月时血管内膜/内膜 中层比例明显小于不用药对照组;移植后不用药对照组及用FK506组的血管中层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破坏;用iNOS抑制剂组的血管内膜比用FK506组更光滑,破坏情况也较少。结论iNOS抑制剂对慢性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内膜形态和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冷冻,干燥和辐照法,制备犬的股动、静脉段后,作异体相应血管移植。观察32周,移植段均通畅,静脉和动脉植段的内膜,分别于术后16周和24周修复完全,组织增生不明显,吻合口无狭窄,内皮细胞结构正常;静脉和动脉移植内膜前列环素的生成量,亦分别于术后16周和24周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内膜修复的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受体细胞参与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移植动脉新生内膜细胞Sty基因的表达,探讨受体细胞在移植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4组:雌雄同系移植组、雌性异系移植组、雄性异系移植组、雌雄异系移植组。移植术后10周时,取移植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测量其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分析移植动脉内膜增生情况;采用显微切割技术收集新生内膜细胞,用PCR方法检测Sry基因的表达。分析新生内膜细胞与受体细胞的关系。结果异系移植组移植动脉内膜显著增生,动脉壁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均显著高于同系移植组(P〈0.01);而同性或异性异系移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分析显示,雄性异系移植组和雌雄异系移植组在242bp处均有1条特异性扩增条带,而雌性异系移植组则无相应的核酸扩增条带。结论受体细胞作为移植物血管新生内膜细胞的来源,参与移植动脉内膜增生及移植物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7.
血管组织床对自体移植静脉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旨在探索血管组织床对自体移植静脉的影响。选11只健康家犬,将其双侧股静脉倒置移植于同侧股动脉之间,行三定点褥式连续端端吻合,确认血管通畅后,分别置于健康肌肉内及皮下,观察两种条件下移植静脉的通畅情况,应用微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内膜增生程度及血管壁显微结构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皮下组术后1周1条静脉发生假性动脉瘤,术后16周2条静脉栓塞,肌肉组无合并症发生;②皮下组术后4周~16周内膜增生趋势明显(P<0.05);③移植血管壁显微结构成分相对含量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皮下覆盖可能是导致移植早期血管过度扩张及移植后期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的重要因素。提示在临床上,应尽可能应用健康肌肉覆盖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血管移植物慢性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制备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实验组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进行腹主动脉移植,术后采用吡格列酮(0.04 g/kg)灌胃8周;同种移植对照组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进行腹主动脉移植.术后采用牛理盐水灌胃8周;同系移植对照组的供、受者均为SD大鼠,术后采用生理盐水灌胃8周.移植后第8周,取移植腹主动脉段,行HE染色,显微镜F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内膜厚度与中膜厚度的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移植动脉绀织中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浓度.结果 移植后第8周,同系移植对照组的血管内膜无明显变化,同种移植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血管组织均呈现出典型的移植相关血管硬化,内膜呈弥漫性向心性显著增生,管腔狭窄,新生内膜见较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内膜可见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中膜变薄,内弹力纤维有断裂;外膜见大量单个核细胞,同种移植对照组的病理改变较实验组更加明显.同种移植对照组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为1.4140±0.2232,实验组为0.4010±0.091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种移植对照组ICAM-1阳性细胞数为(26.114±1.493)个,实验组为(8.943±1.061)个,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种移植对照组的血清PDGF含量为(1023±27)pg/ml,实验组为(265±100)pg/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延缓移植动脉慢性血管病变的发展,这种作用可能与局部ICAM-1表达下调、血清PDGF浓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解剖外腋股、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32例。18例腹主动脉或两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其中2例为腋两股动脉旁路术;14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术。采用腋股动脉旁路的患者,术中8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0例用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股股动脉旁路术中6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例用自体大隐静脉,7例用GoreTex人造血管。结果术后5年随访时,股股动脉旁路术通畅率为78%,其中真丝人造血管与GoreTex人造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差异;腋股动脉旁路术中,8例真丝人造血管均已闭塞,10例GoreTex人造血管中1例闭塞,1例发生腹股沟部假性动脉瘤。结论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无腹部手术并发症,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真丝人造血管的使用应限于短段的股股动脉旁路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适合升主动脉夹层的支架型血管,探讨支架型血管放置的合理途径和方法;观察支架型血管放置后模型动物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评估临床腔内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 以国产镍钛记忆合金和人造血管为材料制作支架型血管系统,以犬制作升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通过输送器在透视下将支架型血管经主动脉弓的头臂分支动脉释放在模型犬升主动脉适当的集团内,使支架型血管覆盖犬升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内膜撕裂处,使夹层内口封闭,再经髂股动脉在降主动脉起始段放置合适的裸支架一枚,用来纠正或预防夹层在远处的产生和蔓延。结果 7例实验动物升主动脉夹层模型均相当于DeBakeyⅡ型;7实验动物中有5例经右锁骨下动脉,1例经头臂干动脉(预先行右颈总动脉、主动脉弓人造血管临时性转流),1例经左锁骨下动脉途径送入输送系统;支架型血管均准确迅速地旋转在升主动脉内,覆盖夹层内破口位置,即刻造影显示,无明确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影象,术后观察7例实验动物,2例由于失血过多等原因术后未能复苏外,另5例均于术后24h内复苏,3天内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期间内,神态、视听反射正常,四肢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一周内尸检观察5只实验动物显示升主动脉内支架型血管完好,有1只支架型血管向远端移位约1cm,夹层内破口被支架型血管完好封闭。结论 此实验设计制作的国产支架型血管系统及选择的输送途径合理、可行;并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制作有待进一步完善;选择合适的升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腔内修复治疗的临床应用应是安全、可行的,交给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