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采用吻合口缩窄术治疗脾肾或脾腔静脉分流术后严重脑病11例,其中4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近期内脑病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门静脉入肝血流量增加,肝功能改善,血氨浓度下降。随访6个月至4年,无脑病复发,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提示吻合口缩窄术是脾肾或脾腔静脉分流术后严重脑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为推荐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析对比了405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376例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流术术后再出血者为10.12%,切脾组为21.2%(P<0.001),出血导致死亡者切脾组高于分流组,分别为10.6%与2.96%。但因肝衰死亡者分流组高于切脾组,分别为16.5%与9.8%。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及食管静脉曲张改善均优于切脾组(P<0.01)。根据不同病因分析,肝炎后肝硬变分流术对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在随访期更明显,分流组为8.6%,切脾组为22.7%(P<0.02)。近期肝衰的发生分流组高于切脾组为8.9%与3.2%(P<0.001)。为了提高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效果,严格手术指征是降低术后肝衰发生的关键。为了防止再出血,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起到关键作用。预防性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再出血为4.9%,切脾组为15.1%(P<0.01)。因出血致死者在预防性分流组为6.2%,切脾组为26.4%。分流组不增加脑病及肝衰的发生率,又可避免继发性肝外阻塞。为了纠正传统端侧吻合术的缺陷,采用改良的侧侧吻合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又有良好的分流效果,现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目的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作者自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间,共为154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其中:ChildA级91例,ChildB级41例,ChildC级18例。在平均3.2年的随访期间内,住院死亡率为1.3%,总的死亡率为2.6%,再出血率为1.9%,术后肝性脑病、脊髓病发生率为4.1%,术后2、3、4、5、6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6.6%、93.7%、89.2%、83.3%。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分期手术治疗混合型布加氏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为9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施行了分期手术。3例行带囊导管扩张术,1~2周后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2例行下腔静脉切开成形术,1个月后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4例行下腔静脑右心房人造血管转流术,1个月后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责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小儿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手段,但因肾静脉位置深、细小,增加了手术难度,影响疗效。报告我院近期采用脾腔静脉分流术式治疗3例,均为女性,年龄9 ̄12岁,反复出血史6 ̄10年。钡餐示重度食道静脉曲张,肝外病变由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术中切除脾脏,测得脾静脉口径6 ̄9mm。将脾静脉与下腔静脉作端侧吻合,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2 ̄18个月,2例一般情况良好,1例(脾静脉口径6mm)术后8个月时  相似文献   

6.
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40例的长期疗效。术后近期无1例再出血,再出血率为8.3%,术后肝性脑病为5.0%。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4.5%和54.5%。通过前瞻性临床随访和手术前后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证实:本联合术发挥了优势互补作用,既保留了分流术和断流术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作者认为本联合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理、实用而可取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7.
门肺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门肺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远期疗效观察解放军89医院外一科(邮编:261200)黄凤瑞,徐学汇,李银良,褚海波,陈盛茹,李鹏程山东高密县医院外科李君芳,徐家俊,张已华自1985年至1992年3月,我们采用脾大部切除肺包脾大网膜包肺(门—肺分流)术治疗肝...  相似文献   

8.
我院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S)对103例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其成功率为95.2%。肝内门体分流建立后出血立即停止,门静脉压力下降,平均下降1.36±0.02kPa,胃冠状静脉和食管静脉曲张消失,脾脏缩小,腹水消退。术后1月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3例,再出血1例,轻度肝性脑病10例。经1~22个月随访,出现分流道狭窄10例,出血和腹水复发6例。本组资料表明:TIPSS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联合应用断流术和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宋念杨汉新门脉高压症的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论,作者联合应用断流术和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4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0年3月~1995年12月,为14例肝炎后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  相似文献   

10.
作者研究了经颈内静脉肝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14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了TIPSS治疗。采用超声多普勒,门静脉造影和测压观察了100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TIPSS技术成功率94.62%,操作并发症发生率4.62%,轻度肝性脑病9.03%,术后死亡率3.08%,术后1~24个月随访,分流道狭窄或阻塞率12%,症状复发率9.0%,死亡  相似文献   

11.
布加氏综合征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鸿  赖传善 《腹部外科》1994,7(2):58-60
本文报道布加氏综合征19例。肝静脉阻塞4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6例,二者同时病变9例。手术治疗13例,其中门腔侧侧分流1例,肠腔桥式分流2例,肝前腔房转流2例,脾肺固定加大网膜包肺术8例,无手术死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3例。总有效率87.5%。保守治疗3例,其中2例于诊断后8个月和14个月死亡。我们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了采用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合用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6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吻合口直径平均为6.46±0.78mm,分流后FPP平均下降0.51kPa,可降低单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本手术完成后FPP平均为3.39±0.41kPa,仍保持较高水平FPP,有利于保存向肝性门脉血流和维护肝功能。这一术式尚具有肠系膜下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显露、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对 31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前均有出血史 ,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 12例行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及分支结扎、肠 腔C型架桥术 ,1例行脾 肾静脉架桥术。 8例已切脾断流后再出血患者 ,结扎冠状静脉主干后 ,6例行肠 腔C型架桥术 ,1例行肠系膜下静脉 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 ,1例因静脉曲张和出血部位在空肠上段而行空肠节段切除术。 6例行脾 腔架桥术 ,2例行改良脾 肺固定术 ,脾 肾架桥术和门静脉 下腔静脉架桥术各 1例 ,1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随访率 10 0 % )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均减轻或消失 ,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 ;门 体分流术加门 奇断流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炮兵总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根据间接门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和(或)彩超检查结果确诊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3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分流术8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例;附脐静脉-颈内静脉分流术2例;门奇静脉断流术3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乙状结肠暂时性造瘘,6个月后闭瘘1例;大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经股动脉插管溶栓4例;未行手术2例,仅给予护肝及对症治疗。结果44例患者随访2个月~5年,平均23.4个月,1例未手术者失访。34例行分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行断流术者术后13个月及2年因再次出血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例;断流术后8个月因再次出血死亡1例;溶栓治疗后40d因肠坏死死亡1例,1例未手术的患儿出院4个月后再次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为主,各种分流手术及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脾动脉置管溶栓安全有效,但需根据个体情况施行。  相似文献   

15.
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疗效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估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对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72例进行系统长期随访,并与同期脾肾静脉端侧分流术97例对照分析。证实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有效率77.7%,缓解食道静脉曲张率61.1%,明显优于端侧分流术;术后再出血率为5.5%,对照组为13.4%;且不增加术后脑病与肝功能衰竭(肝衰)的发生率。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优点在于改善了端侧分流术脾静脉通道及吻合口成角现象,保留吻合口周围的胰脾交通支维持压力递差,吻合口大小不受血管直径影响,无狭窄变化,使分流道通畅,减少并延缓血栓形成,增加分流量,使临床效果优于端侧分流术。  相似文献   

16.
Li Z  Zhao L  Yu Z  Zho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01-603
目的 评价以脾肾分流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的症的效果。方法 对1980~1998年22例小儿门静脉高压症患儿的手术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本组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9.45岁,肝内型16例、肝前型6例,肝功能属ChildA级14例、B级7例、C级1例。均行联合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21例(95.5%)获访。随访最长时间19年,平均9.58年,术后再出血6例,死亡2例。〈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扩张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36例(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3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其中13例因肝静脉闭塞,在介入术后1周行分流术,包括脾肾分流5例、肠腔分流8例。结果 超声介入治疗后,有3例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术后有1例出现胰腺炎,1例术后第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随访1个月至8年,1例2年后支架远心端出现狭窄,1例1年后肝静脉血栓形成,1例支架术后3年合并肝癌,1例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2例不孕症1年后得子。所有患者术后下腔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超声介入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较好。对肝静脉全部闭塞者需加行门体分流术。该法为治疗某些类型的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症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40例,并通过手术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中测FPP观察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满意。手术病死率为36%,术后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再出血率为83%,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0%,术后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645%和545%。术后FPP和PVF降低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FPP平均保持在32±04kPa。结论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和断流术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140例晚期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治疗。TIPS成功率是94.62%,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15%,与TIPS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主要包括腹腔内出血、胸腔内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与门体分流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54%,主要包括轻度肝性脑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后一个月内死亡率是3.08%,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和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分别为2.31%和0.77%。作者重点讨论了TIPS的适应症、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  相似文献   

20.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例非肝硬化门脉纤维化,8例肝外门脉阻塞,隔膜切除1例,自体血管钎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1例,肠腔分 3例,脾切除脾脏脾肾分流5例。结果 1例死亡,9例治愈。结果 肝前生门脉高压症在临床表面方面有许多不同,分流术可作为基本手术,病变血管的矫正术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