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自问世来,因其较好的临床效果,已被证明是一项成熟的外科技术。然而常规术式切口长、创伤大、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久以及术后遗留瘢痕影响美观,易延缓康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如何进一步减小创伤、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是许多骨科学者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逐步发展的微创髋关节置换术(mini—THA)通过改进手术入路、运用特殊的手术器具,在一个(或两个)较小的切口内精细完成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已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师及病人的关注。本文就不同手术入路做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在缓解患者痛苦、恢复关节功能、改善关节畸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Berger等将微创技术首次应用于人工THA,如今微创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得以广泛应用。其相对传统人工THA而言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低的脱位率和更快速的康复。THA是现代医学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包括髋关节直接前入路、髋关节后入路和慕尼黑骨外科入路等。文章主要对上述手术入路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66例骨性关节炎病人,均采用THA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将术后髋关节脱位病人设为脱位组,未脱位病人设为未脱位组。记录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及病历资料,经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性关节炎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66例骨性关节炎病人THA术后脱位25例,脱位率9.40%;2组病人年龄、人工股骨头直径、髋关节手术史、手术失血量、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术后股骨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而性别、BMI、手术入路、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手术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女性、人工股骨头直径 < 30 mm、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10°是骨性关节炎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骨性关节炎THA术后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年龄>75岁、女性、人工股骨头直径 < 30 mm、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均可增加其脱位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小切口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术22例(24髋);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切口平均长度为9.5 cm,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00 ml.无伤口感染、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骨盆X线片未发现有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迹象,大多数患者1个月后无需持拐辅助行走.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不损伤周围肌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几乎无后脱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假体制备工艺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熟和标准的骨科治疗技术,然而,由于髋关节的解剖特点和术中假体安放的具体要求,THA原有术式存在切口长、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小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
高沛  师雪飞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15-3717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辅助关节囊(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FNF)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FNF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后路THA术,观察组接受微创SuperPATH入路THA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前、术后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评分、起立行走测试(TUG)情况,术后并发症(关节感染、切口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H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2/35)]低于对照组[22.86%(8/35)](P<0.05)。结论微创SuperPATH入路THA术应用于老年FNF患者,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活动能力,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 并对发生术后持续性疼痛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DAA组(40例)和PLA组(60例)。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至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5 d疼痛VAS评分,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其中出现术后持续疼痛的30例病例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结果100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与PLA组比较,DAA组切口长度更短,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3、5 d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体质量指数高和手术时间长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与PLA手术比较,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显露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的优点,尤其是在病人自我感觉恢复方面更具有优势。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6 kg/m2、手术时间>1 h是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切口及入路问题.方法对2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后倾前外侧入路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治疗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后倾前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痛苦少、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治疗对老年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ASAⅡ或
Ⅲ级择期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0 例,排除术前认知功能障碍或存在公认的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随机分为
亚低温组( S) 、正常体温组( C) ,分析两组病人手术情况,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对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
1d 的认知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观察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以及拔管时间。并在术前( T1) 、术后1h( T2) 、
术后6h( T3) 、术后72h( T4) 四个时点分别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清S100β 蛋白的浓
度。结果:亚低温组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正常体温组( P<0.05) 。两组病人术后1d 的MMSE 评分
均下降,亚低温组术后1d MMSE 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体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6h 两组
S100β 蛋白浓度均比术前明显下降,亚低温组术后6h 时S100β 蛋白浓度低于正常体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老年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进行头部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来代替病人原来的髋关节,重新获得关节功能,已逐渐被病人接受.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人体创伤大,加之患者年龄大,并发症较多,故系统地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对手术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1月~2010年1月先后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在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uperPATH与DAA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部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THA治疗的80例髋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AA),观察组采用Super PATH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情况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 0.05);对照组出现1例假体脱落,并发症发生率为1.47%;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SuperPATH与DAA入路初次THA均是治疗髋部疾病的有效方法,但SuperPATH入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采用前外侧入路(ASA)(THA)治疗的4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后外侧入路(PSA)(THA)治疗的39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 d时炎症反应指标,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SA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采用PS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手术质量,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ASA组,经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为PSA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5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A组与PSA组相比,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与PSA组相比均缩短(P0.05);ASA组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达(92.45±2.51)分,明显高于PSA组的(86.63±2.23)分(P0.05);而ASA组手术优良率95.24%(40/42)高于PSA组的79.31%(46/58)(P0.05);ASA组术后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且无术后脱位发生,PSA组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及1例术后脱位,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手术,且创伤小恢复快,预防术后脱位方面存在优势,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最常用的成人髋关节重建手术,随着骨科微创技术概念的兴起,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也在临床广泛开展.本科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融入近代微创外科理念,减少手术创伤、减小手术瘢痕,提高手术疗效[1] ,使患者有信心进行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护理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病人、不同时期,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护士、病人、家属之间的沟通,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椎旁神经联合腰骶丛阻滞在老年高危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 例初次行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高危病人,随机等比分为A 组( 椎旁神经联合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 0.45%罗
哌卡因) 与B 组(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 各35 例; 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两组病人神经
阻滞后10~ 30 min 感觉运动功能给予评分并对术中芬太尼使用量进行比较。结果: A 组病人在切皮时和阻滞后
10 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较阻滞前变化不显著( P>0.05) ,而B 组则变化较为显著( P<0.05) ; 与B 组比较,A 组
HR、SBP、DBP 最大变化率减低( P<0.05) ; A 组在阻滞后10 min、15 min、20 min 感觉评分≤2 分的比例高于B 组
( P<0.05) ,运动评分≤2 的比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A、B 两组术中芬太尼使用量比较珋x±s,A 组低于B
组( P<0.05) 。结论: 椎旁神经联合腰骶丛阻滞用于老年病人髋关节置换术镇痛、镇静完善,术中血流动力学平
稳,静脉辅助阿片类用量减少,是老年高危髋关节置换术较好的术中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临床应用,同时初步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87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短期随访并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7例病人随访12~36周,平均22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日常生活全部自理,对术后的康复表示满意。结论:小切口THA选择性用于部分患者,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相对美观,术后疼痛轻,康复时间短,病人易接受,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任洋  王乐  周峰  曾文舟  潘文杰  王晓东 《海南医学》2022,(23):3027-3030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效果,为THA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洋县人民医院骨科于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拟接受THA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手术选择后外侧入路,观察组患者则选取直接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随访6个月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39±1.10) cm、(6.10±2.18)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22±1.47) cm、(7.87±2.32) d,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7.10±11.38) min、(143.90±32.75) mL,明显长(多)于对照组的(76.22±9.06) min、(125.16±28.0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76±1.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确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后外侧入路THA治疗,B组给予后外侧小切口THA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和术前术后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于A组;但两组手术时间、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COR、ACTH水平高于术前,但B组术后COR、ACTH水平低于A组(P?<0.05)。结论 小切口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确切,且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和身体恢复,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