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莆田九十五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不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纳入对照组(1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对比两组的血清Cys C、Hcy和hs-CRP水平,并分析血清Cys C、Hcy和hs-CRP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Cys C、Hcy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患者的血清Cys C、Hcy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为正相关关系(r>0,P<0.05)。结论 血清Cys C、Hcy和hs-CRP在老年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在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上有积极作用,且能作为颈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2013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MHD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等指标的差异;将透析患者血压作为分层因素,比较不同组间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中膜厚度的差异。结果MH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ultra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CRP)、颈动脉中膜厚度、室间隔厚度等成正相关。透析患者中高血压亚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颈动脉中膜增厚。结论多数MHD患者存在动脉硬化及左心肥厚,同型半胱氨酸是透析患者左心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西壮、汉族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广西地区975例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按民族分为壮族组328例和汉族组647例,比较2组患者脑血管狭窄部位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常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壮族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发生率和脑血管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3,P<0.05;χ~2=10.766,P<0.05)。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民族、吸烟史、高血压等因素为脑血管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吸烟史为汉族脑血管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为壮族脑血管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壮族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重度狭窄率高于汉族患者,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壮族患者脑血管狭窄风险的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脑卒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的颈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轻度狭窄组(52例)、中度狭窄组(46例)和重度狭窄组(2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颈动脉各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及轻度狭窄组(P<0.01),中度狭窄组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H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6月对郑州市城镇居民进行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共筛选1 427例高危人群,根据颈动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98例及非狭窄组1 329例。按照狭窄程度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5%)、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及完全闭塞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组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为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左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的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颈动脉狭窄筛查及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收集的老年体检人群47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颈动脉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作为评价亚临床As的指标,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其于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472例老年体检人群血清Cys C浓度呈偏态和正态分布(偏度2.23,峰度12.33),男性的Cys C水平[0.66 (0.51 ~0.80)mg/L]显著高于女性[0.58 (0.48~0.69) mg/L,P<0.001].高水平血清Cys C四分位数组较低水平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比例显著增加且呈量效关系(P<0.001),c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Cys 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血清Cys C水平与年龄、cIMT、BMI、TG、hs-CRP、尿素、尿酸和肌酐显著正相关(P<0.01),与TC、HDL-C和肌酐清除率显著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 C不是老年人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和尿素水平升高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和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血清Cys C升高可能是随着增龄而导致的肾功能下降、凝血、血压变化所致,并不直接影响亚临床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分期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为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0例为脑梗死后遗症组,共10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均与病例组相匹配。根据颈部动脉彩超结果又将病例组分为无斑块组、有斑块组、颈动脉狭窄组三个组。采用病例组-对照组对比研究法,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后遗症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无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有斑块组、颈动脉狭窄组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是促进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不同分期脑梗死中无明显差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随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脑出血组(108例)、单纯高血压组(100例)和正常对照组(100例),检验其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监测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对早期防治高血压及脑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2例与体检健康者(对照组)96例,分别检测分析两组血清Cys C等生化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再根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健康无颈动脉斑块组(73例)、高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35例)和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67例),比较分析三组血清Cys C、生化指标、年龄及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Cys C和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ys C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年龄显著相关(r=0.26~0.3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 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B=0.48,P0.01);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的相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0.20,P0.01)。结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其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