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并均有转移灶,根据患者的甲状腺癌的转移部位不同给予患者口服不同剂量的131 I进行治疗,治疗4-6个月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多次131 I治疗后,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中治愈43例(58.91%),有效22例(30.13%),无效8例(10.96%),总有效率为89.04%,不良反应少无需治疗即可自动消失。结论口服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短,并且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转移灶的疗效。方法本课题选择了131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癌手术后均出现转移灶,包括颈部淋巴结、肺脏、骨骼等,不同部位分别使用不同剂量的^131I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分析不同部位的治疗效果。结果乳头状癌、滤泡癌、混合型细胞癌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7%、80.7%、50.0%;总有效率为90.0%。颈部转移灶的疗效好于肺、骨转移灶,肺转移灶好于骨转移灶,不同转移灶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使用"131I+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是治疗甲状腺癌术后转移灶的有效措施,131I治疗疗效与转移灶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病人采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从而评价131I治疗DTC的疗效。方法:收集2007~2013a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DTC病人50例,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4~77岁,平均51.28±15.43岁。其中,PTC28例,FTC22例。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2例。结果:PTC组痊愈率75.0%,好转率14.3%,无效率7.1%,死亡率3.6%;FTC组痊愈率59.1%,好转率27.3%,无效率9.1%,死亡率4.5%。经统计学分析,χ2=23.9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2例,经统计学分析,χ2=18.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1I治疗DTC有较好的疗效,且PTC组治疗痊愈率高于FTC组,131I治疗疗效与转移灶部位有关,颈部转移灶治疗效果好于肺转移及骨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大剂量131I治疗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16例DTC患者术后接受131I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次服131I后第4天131I全身显像进行对比观察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根据患者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服131I次数分别观察其总体疗效.结果 大剂量131I治疗术后DTC患者总有效率86.57%,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明显优于纵膈转移、肺转移及骨转移,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结论 术后联合大剂量131I治疗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癌灶转移部位对131I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伴肺转移的疗效、影响因素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接受131 I治疗的DTC伴肺转移患者.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累积剂量、病理学类型、显像时机、摄131 I形态、治疗前Tg水平、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观察131 I治疗和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131 I治疗DTC伴肺转移的有效率为63.3%(31/49),无效率为36.7%(18/4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4.194,P<0.001),治疗前Tg水平(t=3.632,P<0.05),胸片和(或)CT显示(χ2=7.385,P<0.05),伴其他远处转移(χ2=8.586,P<0.05)及显像时机(χ2=8.077,P<0.05)5个因素与131 I疗效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伴其他远处转移及治疗前Tg水平是131 I治疗DTC伴肺转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131 I治疗对患者造血功能、肝功能等无明显影响,仅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唾液腺功能受损.结论 131 I是治疗DTC伴肺转移的有效手段,不良反应少,其中年龄小、治疗前Tg水平低以及仅肺转移的患者131 I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行131I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TNM分期及MACIS评分标准,选择68例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DTC),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进行131 I治疗,治疗组患者术后进行131 I治疗。2年随访观察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及甲状腺彩超。结果通过对68例中高危DTC患者2年的随访,发现对照组2年内TG值处于3~12ng/mL之间,且随术后时间推移,TG值由3.51 ng/mL不断升高至11.22ng/mL;而治疗组T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年内均保持在0.1ng/mL以内。同时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复发及1例患者出现转移灶,而治疗组2年内均无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灶,低于对照组5.88%的复发率及2.94%的远处转移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采取131 I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内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疗效及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行131I 清甲治疗的DTC术后患者41例,其中乳头状癌37例、滤泡状癌4例,131I清甲治疗剂量为1 110~5 550 MBq。观察131I清甲成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41例DTC术后患者中,131I清甲成功率为60.98%(25/41)。单因素分析显示残余甲状腺质量(χ2=8.431,P=0.006)、24 h摄131I率(χ2=7.663,P=0.015)和131I剂量(χ2=12.751,P=0.001)是影响131I疗效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残余甲状腺质量(Wald=4.326,P=0.018)和131I剂量(Wald=12.320,P=0.000)是影响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 DTC患者术后131I清甲治疗的成功率较高,残余甲状腺质量和131I剂量是影响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131I的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1854例确诊为DTC的患者其中肺转移45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甲状腺炎、被膜侵犯、有无甲状腺外组织侵犯筛选出DTC肺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根据131I治疗效果,将45例肺转移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显影时机方面存在的差别,分析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因素。结果 131I治疗DTC伴肺转移有效率为55.56%(25/45)。单因素分析显示DTC病理类型滤泡癌、甲状腺外组织侵犯发生肺转移的风险显著增加(χ2=41.388,11.9112,P均<0.05);年龄、性别、甲状腺炎对DTC发生肺转移无影响(χ2=2.65,0.074,0.8290.11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病理类型、甲状腺外组织侵犯是DTC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0.001,OR=8.409,2.792);进一步对DTC肺转移的患者131I的疗效分析显示,年龄≥55岁患者,131I无效的比例显著高于年龄<55岁组(χ2=6.252,P=0.012);而显影时机分析显示,首次治疗发现肺转移的患者有效比例为92%,显著高于随访发现肺转移患者比例8%,(χ2=6.354,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年龄、显影时机是131I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滤泡状癌、甲状腺外组织侵犯会增加DTC肺转移的风险且高龄、随访时发现肺转移的患者131I治疗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9.
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及治疗转移灶3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癌的转移率和病死率较高,手术对甲状腺癌无转移病灶疗效较好[1],但单纯手术很难将甲状腺全部切除,往往残留部分肿瘤组织.131I扫描能显示手术后的残余组织或远处转移灶,大剂量的131I能有效地治疗转移灶和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2].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对本院36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进行了131I去除治疗,并对其中16例伴有转移病灶的患者采用131I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剂量^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治疗效果。方法:110例分化型甲癌在甲状腺次全切,颈部转移灶清扫或切除后口服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按照病理类型、服碘次数、转移情况、毒副反应、显像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随访8个月~5年,平均36个月,术后残留组织或病灶消除90处,好转14处,无效6处。临床治愈88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恶化1例,死亡1例。结论:大剂量的^131I治疗术后分化型甲癌效果较好,方法简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切除后单纯T4抑制治疗与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的生存率与复发率,证明DTC术后131I治疗的必要性。方法232例DTC病例分为A组:手术切除后T4抑制治疗(n=108),B组:手术切除后联合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n=124)。根据寿命法分别统计两组无死亡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各组和各生存率间采用F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A组病例在手术后1、5、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63%、8.33%和12.04%,B组为0.81%、4.03%和7.26%。A组半数病例复发时间为2年,而B组为4年。两组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比较上,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DTC患者手术切除后即行131I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切除后单纯T4抑制治疗与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的生存率与复发率,证明DTC术后131I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232例DTC病例分为A组:手术切除后T4抑制治疗(n=108),B组:手术切除后联合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n=124).根据寿命法分别统计两组无死亡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各组和各生存率间采用F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 A组病例在手术后1、5、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63%、8.33%和12.04%,B组为0.81%、4.03%和7.26%.A组半数病例复发时间为2年,而B组为4年.两组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比较上,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DTC患者手术切除后即行131I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防护措施.方法 96例行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实行多方面的防护,即患者的管理,医务人员的防护,病室环境的防护,周围人群的防护.结果 96例行131I治疗的患者效果良好,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均得到有效保护.结论 131I治疗是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措施,做好131I治疗期间的防护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31I首次“清甲”的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确诊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行^131I治疗,然后按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131I的剂量进行分类,观察首次“清甲”的疗效。结果“清甲”成功率:甲状腺全切88.5%,次全切除44.4%;“清甲”时间术后1~2个月92.7%,1年以上50.0%;^131I剂量2.96GBq为47.6%,4.44GBq为82.8%。结论DTC治疗应以甲状腺全切及颈淋巴结清扫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后1~2个月为^131I“清甲”最佳时机,首次“清甲”^131I剂量以4.44GBq(120mci)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CT增强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首次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效果的影响。方法80例将行131I清甲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CT增强检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5例清甲前未行CT增强检查,对照组45例清甲前行CT增强检查,两组首次清甲治疗后的患者于4~6个月后复查,观察两组清甲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清甲成功率为80.0%,对照组首次清甲成功率为55.6%,观察组首次清甲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状腺癌患者术前行CT检查时,应考虑可能影响首次清甲效果,应尽量减少增强CT检查的次数。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的放射性活度变化,为降低控制放射性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5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3.70~5.55 GBq(100~150 mCi)131I胶囊后,收集2~48 h的唾液、汗液标本,使用一体化多道分析器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并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2、4、8、24、48 h测得的唾液放射性比活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53.58±478.94)×104、(484.72±431.76)×104、(389.78±254.63)×104、(141.15±104.83)×104、(53.23±49.8)×104 Bq/g;测得的手掌汗液排泌的131I放射性活度高于额头、左颈、前胸、左腋窝,并且随时间推移,患者体内131I经汗液排出的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有一定放射性活度的131I,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潜在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诊断剂量131I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放疗中是否存在顿抑现象.方法 随机将甲状腺切除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放疗前(14.8±0.2)MBq 123I诊断性全身核素扫描;B组放疗前(74.0±0.3)MBq 131I诊断性全身核素扫描.诊断扫描后24h应用3.7GBq 131I放疗.6~8个月后再次核素扫描判断残留组织一次完全去除率并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甲状腺球蛋白.结果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时间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残留组织一次完全去除率A组13例(86.7%),B组14例(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达到正常低限A组12例(80%),B组11例(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I作为诊断性核素并不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残留组织术后放疗一次完全去除率,不存在顿抑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