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子染色技术是近年来运用在内镜检查中的一项新技术,包括内镜窄波光成像技术和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应用电子染色技术可以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变化,包括黏膜上皮形态以及黏膜表面的血管网结构,其还能改善病灶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结构及细微血管的对比度,更加精确的活检,提高了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消化内镜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为代表的一组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突现消化道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等微细形态,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异型增生和癌组织的检出率。现就具有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的上述三种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疾病诊疗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大胃镜检查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阳性的患者进一步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技术检测胃黏膜的改变情况。结果用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6.33%、69.39%、58.16%,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检出消失型胃黏膜集合小静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不规则型的感染率分别为76.60%、82.98%,高于规则型12.77%。结论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EUS)联合智能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检查及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在低位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低位直肠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EUS、FICE检查,两组均行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比较两组Septin9阳性率,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FICE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Septin9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CE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低于EUS检查、Septin9DNA甲基化检测、EUS联合FICE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联合FICE检测与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能较为准确地诊断低位直肠肿瘤,联合诊断时需要综合多项诊断情况,对患者病灶进行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 ,尤以沪浙地区为高。由于内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 ,常规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增生性病灶的诊断已日臻成熟 ,但结直肠微小表浅型病变仍易被忽略或漏诊 ,而此类病变多为恶性 ,最近推出的新型变焦扩大电子结肠镜兼有常规内镜和变焦扩大内镜的功能 ,对小病灶变焦扩大倍数达 10 0~ 15 0倍 ,可使结直肠微小病变的诊出率有明显提高。作者应用日本PentaxEC - 3830FZ电子结肠镜对结直肠粘膜凹窝分型开展了初步研究 ,明显提高了内镜对小病灶的肉眼诊断的正确性。1 结直肠粘膜凹窝…  相似文献   

6.
黄洁丽 《重庆医学》2015,(36):5173-5176
单独使用白光内镜对消化道微小病变的观察判断较为困难。2005年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 ,FICE)作为一种致力于提高对内镜下病变发现阳性率的新型图像增强内镜而被开发并广泛应用。 FICE 在胃肠道病变中成像清晰明亮,对比度高,能更好地勾勒出病灶边缘,显示血管形态结构,便于对黏膜腺凹与绒毛进行观察,其效果近似色素内镜,与色素内镜相比有更高的优视率,并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避免了染料喷洒不均及喷洒过程繁琐等缺点,可替代色素内镜。但是,在 FICE 加放大内镜下观察恶性病变中的不规则的微血管成像效果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并且胃腔是一个较大的管腔器官,较远的观察距离会导致对病灶成像较深,在对肿瘤表面黏膜的细微结构观察方面成像效果也不够理想。最近,富士胶片有限公司开发的蓝色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 ,BLI)系统,改善了 FICE 的局限性,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1]。在此,本文对 FICE 和 BLI 成像技术目前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仍较低,普通内镜检查容易漏诊。近年来,随着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自体荧光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和共聚焦内镜相继投入临床运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现就目前新型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血色素指数色图测定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色素指数(IHb)色图测定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Olympus GIF-H260型电子内镜对280例患者进行观察,选择一定区域记录IHb色图,在相应部位取活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与正常黏膜相比,炎症浸润重的黏膜IHb值高而萎缩的黏膜IHb值低(P<0.05);中晚期肿瘤的IHb值多明显高于癌周黏膜;分化好的早期癌的IHb值高而分化差的早期癌的IHb值低(P<0.05);黏膜下良性病变的IHb值与周边黏膜相比无明显差异;黏膜层微血管密度(MVD)是影响IHb值的重要因素,IHb高的区域,其MVD也较高(P<0.01).结论IHb色图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病灶性质的判断以及病灶范围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拓展内镜的诊断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评估高频超声辅助微探针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肠直肠黏膜下层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主要终点为肿瘤的垂直/水平分离切缘和阳性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为期24个月以上的资料进行评估。背景:20兆赫高频微探针超声是诊断T1m和T1期结肠直肠病变的一项精确方法。而该项技术应用于结肠直肠黏膜下层病变治疗,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报道很少。方法:运用注射和手术对30例患者30处病变(直径<20m m)施行高频微探针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运用内镜和超声复查切除部位。结果:27例(90%)病灶完全切除且切缘组织学检查阴性(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在直肠类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类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用ESD方法治疗的直肠类癌经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8例直肠类癌,直径大小约0.5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27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结论:ESD是治疗无固有肌层浸润及转移的直肠类癌的有效方法,EUS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术前活检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实现基于VerasonicsTM Vantage128开放式超声平台的触发采集式三维超声成像系统,验证该系统的三维超声成像可行性。方法 触发采集式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由探头运动控制、图像采集存储以及三维重建显示三部分组成。为提升图像采集的精度,该系统通过采集脉冲控制超声平台外部触发,配合探头机械扫描,完成图像采集;并采用基于体素的三维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与显示;最后,自编超声平台的用户控制界面,直接调控系统各部分功能,并进行标准体模扫描测试以及人体颈动脉扫描,进而评估体模与颈动脉的三维重建效果。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触发采集式三维超声成像系统,标准体模扫描测试及颈动脉三维成像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各部分具备应有功能,可通过自编用户控制界面控制系统软件,对待测物体进行扫描、图像采集和重建显示,得到完整清晰的三维视图和三方向切面图。结论 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三维超声成像系统能够实现对体模与生物组织的三维超声成像,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肿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结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结肠占位的患者应用SIEME 64层螺旋CT对200例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 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再行结肠镜检查对照。结果与结肠镜相比,CTVC诊断阳性率较结肠镜高,CTVC检出26例结肠镜检查为正常的患者,12例误诊为结肠息肉,检出结直肠癌200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4%。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结直肠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结肠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可作为纤维结肠镜有价值的补充检查手段,能弥补结肠镜检查中的不足,给临床诊断带来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13.
Atypical lesions of the anal mucosa in homosexual men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 Nash  W Allen  S Nash 《JAMA》1986,256(7):873-876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anus in male homosexuals, but a precursor lesion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a blind fashion all anal tissue removed surgically during 1984. Twelve (6.7%) of the 180 specimens from men contained lesions with foci of epithelial atypia. Only one (0.85%) of 118 specimens from women harbored similar atypia. Of seven additional file cases exhibiting atypical anal mucosa, six were from men. Of 14 men with atypical anal lesions whose sexual orientation was known, 11 (79%) were homosexuals. In the 20 cases found to have atypical mucosal lesions, three patterns of atypia were identified, with more than one often occurring in the same specimen. A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ysplasia) was identified in seven cases (35%) and occurred primarily at the anorectal junction and in anal ducts. Atypical condyloma was found in three cases (15%). A third lesion hist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Bowen's disease or bowenoid papulosis was found in 12 cases (60%). In ten of these the lesion was adjacent to a condyloma. Although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se lesions of the anal mucosa is presently unknown, it may resemble that of similar lesions in other anatomic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优越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榆林市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发现42例胃黏膜可疑病变应用NBI-ME与白光内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病理确诊早期胃癌5例,重度异型增生10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8例,肠上皮化生9例。白光内镜漏诊10例,检出率76.19%;NBI-ME漏诊3例,检出率92.86%。NBI-ME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白光内镜(P<0.05)。结论 NBI-ME对于胃黏膜微血管形态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病变靶向活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林坚  王舒莉  武秀燕 《浙江医学》2010,32(7):1034-1035
目的 通过分析电子肛肠镜在体检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应用价值,提高对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在我院分别接受电子肛肠镜和普通肛门镜检查的人员各3 000例,选择痔病、肛瘘、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慢性直肠炎、直肠癌6种疾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评价电子肛肠镜检查法在体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电子肛肠镜检查法对直肠疾病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肛门镜检查.结论 电子肛肠镜检查是一种简便、准确的检查方法,值得在健康体检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ESD治疗的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患者3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对10例LST可疑病变行0.3%靛胭脂喷洒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以放大肠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作病理活检并与术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10例LST患者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6例,扁平隆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4例,Ⅳ型6例,未发现Ⅴ型腺管开口。术后病理类型:管状腺瘤4例,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均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其中1例合并粘膜内癌;绒毛状腺瘤1例,腺体重度异型增生,伴黏膜内癌。术前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3例。结论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并非少见。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有效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和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LST镜下形态以结节混合型多见,术后病理类型多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类型多为Ⅳ型。Ⅳ型腺管开口的病变也可合并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活检不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胡红娜  章礼久  宋莎莎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103-1106,1195
目的 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内镜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内镜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的48例L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病变部位将其分成直肠组(27例)和结肠组(21例),分别记录直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脱垂的X线排便造影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直肠脱垂患者的X线排便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及其X线分型。结果 168例直肠脱垂中,直肠内黏膜脱垂98例、直肠内套叠40例、肛管内直肠黏膜脱垂6例、肛管内直肠套叠22例、外脱垂型2例,并且直肠脱垂常与功能性出口梗阻疾病同时并存。结论直肠脱垂的X线排便造影分型有利于本病的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临床评估的价值。方法48例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行腹部CT能谱成像。原始图像经信号-噪声比(CNR)分析获得最佳成像Kev值,重建单能量图像。观察指标包括病变肠管位置、肠壁厚度、肠管狭窄程度、肠管强化程度、肠壁周围表现(浆膜层、脂肪间隙、系膜血管)、淋巴结肿大及相关并发症;计算正常肠壁与病变肠管动、静脉期强化率△A%与△V%。所有患者行内镜(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金标准为活检病理。结果 (1)能谱CT单能量成像结合物质分离功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范围,病变肠段共132处,肠壁厚度3.1-26mm。病变累及空肠9例,回肠39例,回盲部42例,结直肠29例;25例显示肠壁水肿、增强同心圆样或分层样改变,39例浆膜层毛糙,18例显示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36例显示肠系膜血管增多征象,其中24例有明显的"梳齿"征表现。22例显示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大小约3.5-14.5mm。1例出现肠管穿孔,腹腔脓肿形成;3例肛瘘,4例不全小肠梗阻,2例有肠管狭窄伴胶囊内镜滞留。(2)平扫CD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静脉期CD病变肠壁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节段肠壁(P0.01);病变节段肠壁动脉期与静脉期肠壁强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临床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C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