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中晚期肝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其中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效果显著。随着化疗药物更新及配伍方式优化,对中晚期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及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对中晚期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主要药物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B或C期肝细胞癌(HCC)效果,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BCLC B或C期HCC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归入观察组(46例,接受HAIC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及对照组(58例,仅接受HAIC);比较2组疗效、不良反应及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以Cox回归分析评估OS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1年,组间mRECIST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单一HAIC,HAIC联合仑伐替尼[风险比(HR)=0.425,95%CI(0.255,0.791)]可延长患者OS;相比治疗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 1、AFP≥400 μg/ml、瘤灶数目≥3及BCLC C期,治疗前ECOG评分 0、AFP<400 μg/ml、瘤灶数目≤2及BCLC B期均为HCC患者OS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HAIC联合仑伐替尼治疗BCLC B期或C期HCC安全、有效;治疗前ECOG评分、血清AFP水平、瘤灶数目及BCLC分期均为OS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 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治疗将其归入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及疗效,分析观察组方案的治疗价值。结果 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方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恶心、呕吐及腹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其余1~2级及3级不良反应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FOLFOX-HAIC联合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CNLC Ⅲa期HCC疗效较佳而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基于FOLFOX方案球囊阻断肝动脉灌注化疗(b-HAIC)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FOLFOX方案b-HAIC治疗的uHCC患者资料,根据氟尿嘧啶剂量分为低(600 mg/m2·22 h,8例)、中(1 200 mg/m2·44 h,6例)及高剂量组(2 400 mg/m2·44 h,6例);记录b-HAIC治疗周期,评估临床疗效,计算客观反应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并通过甲胎蛋白(AFP)变化评估治疗有效性。记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20例接受1~4个(中位数为2个)周期b-HAIC治疗。随访7~31周、中位随访时间15周,期间完全缓解4例(4/20,20.00%),部分缓解12例(12/20,60.00%),疾病稳定4例(4/20,20.00%),ORR达80.00%(16/20),DCR 100%(20/20);最佳疗效出现于开始治疗4~16周后,中位时间为6周。低、中、高剂量组ORR分别为75.00%(6/8)、83.33%(5/6)、83.33%(5/6),各组DCR均为100%;17例b-HAIC前AFP升高,治疗后均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灌注期间上腹部疼痛、恶心和呕吐,以及b-HAIC后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骨髓抑制等,均经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 基于FOLFOX方案的b-HAIC用于uHCC近期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外科治疗是H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通过对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灌注化疗药物,以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和疗效。HAIC作为外科手术术前降期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在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降...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对于临界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仍是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外科手术切除或系统抗肿瘤治疗。当前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转化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具体转化治疗方案尚在探索中。本研究探讨临界可切除肝癌行FOLFOX方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肝动脉栓塞术(TAE)局部转化治疗的真实世界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2年2月采用FOLFOX方案的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的22例临界可切除(CNLC分期Ⅱ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析转化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标本的病理缓解率以及转化治疗后手术与未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HAIC联合TAE治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上腹痛、低热、短期的肝功能损害等,但没有发生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转化治疗后,肿瘤ORR、DCR分别为63.6%、86.3%,但有3例(13.6%)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转化治疗结束后14例患者行肝癌手术切除,转化手术切除率为63.6%,手术顺利,均能达到R0切除,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有10例(71.4%)为主要病理缓解(MPR),但无1例能达到完全病理缓解(CPR)。14例手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平均为14.7个月;手术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未手术患者(22.7个月vs. 13.2个月,P=0.018)。结论: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对于临界可切除肝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安全可行的,能取得较高ORR、DCR和转化手术切除率。虽然大多数术前转化治疗后能达到MPR,但CPR较低,手术切除仍是肝癌转化治疗后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球囊阻断肝动脉灌注化疗(b-HAIC)用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FOLFOX b-HAIC的不可切除HCC合并HAPF患者,记录技术成功率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并评价疗效。结果 对8例成功完成17次b-HAIC,技术成功率100%。首次b-HAIC后1个月,8例HAPF瘘口分流量降低或完全闭合,治疗有效率100%。2~3次b-HAIC后,HCC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7.50%(7/8)及100%(8/8)。8例治疗后均出现1~3级不良事件,以腹痛(7/8,87.50%)及转氨酶一过性升高(5/8,62.50%)为主,经休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未见4~5级不良事件。结论 b-HAIC治疗不可切除HCC合并HAPF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8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行预防性HAIC 42例(HAIC组)和未行HAIC 43例(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肝功能分级、AFP水平、肿瘤大小和TNM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IC组术后3周予肝动脉灌注化疗(5-FU 1 000 mg/m2、奥沙利铂85 mg/m2和吉西他滨1 000 mg/m2)。观察比较两组肝内复发发生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 HAIC组和对照组3年无肝内复发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0.95%vs 60.47%,66.67%vs 44.19%,66.67%vs 4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IC组患者均能耐受化疗,无Ⅲ度以上毒性发生。结论对HCC患者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可显著降低术后肝内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中>90%病人是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其中66%的病人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中晚期肝癌的防治及转化治疗尤为重要。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以其为核心的转化治疗展现出较好的肿瘤反应率及手术转化率。笔者深入分析国内外HAIC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其发展历史及以HAIC为核心的转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胆道恶性肿瘤(BTC)包括肝内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发病率低,预后较差。少数病人可获得手术切除,然而术后复发率仍较高。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BTC病人可从药物的辅助治疗中有所获益。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已证实对进展期BTC进行一线化疗的有效性;同时,靶向药物的推陈出新使BTC的药物治疗出现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也在不断进行探索。BTC将有可能得到控制,病人预后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经肝门血管解剖和靶肝段染色引导下肝段切除术加术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段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方法分成两组:A组210例,术中应用解剖分离肝门联合染色指导下行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B组250例,行常规肝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AFP和影像学检查。结果A组比B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和并发症少(P<0.05),A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7%和31.41%,明显高于B组的42.28%和20.13%(P<0.05)。A组1、3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0.24%,34.62%和44.20%,明显低于B组的43.21%、70.21%和89.24%(P<0.05)。结论解剖分离肝门联合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总动脉(CHA)闭塞后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PLC患者CHA闭塞后经侧支循环行TACE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研究入组1 782例PLC患者,共行4 771次TACE治疗,平均2.7次/人.9例患者出现CHA脉闭塞,发生率为0.5%(按人数计算)、0.19%(按TACE次数计算).第一、二、三、四、五、六次TACE后出现CHA闭塞者分别为1例、1例、2例、2例、2例、1例.9例发生CHA闭塞的患者平均行TACE 3.7次/人,明显高于总体的2.7次/人(P<0.05).7例CHA存在不同程度的迂曲.CHA闭塞与术中使用5F导管、CHA迂曲及TACE次数有关.9例患者均经侧支循环行TACE治疗.术后4~6周复查CT均提示碘油沉积良好,达到了有效控制肿瘤的目的.结论 对于CHA闭塞的PLC患者,经侧支循环行TACE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与CHA途径行TACE治疗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Fifty per c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 hepatic metastases but only a minority are candidates for potentially curative surgical resection. Hepatic artery chemotherapy (HAC) has been use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non-resectable metastases confined to the liver. Although response rates to HAC have been shown to be higher thnn response rates to systemic chemotherapy. the advantage in ternis of survival has been dehated. Furthermore. HAC requires surgical catheter placement which adds to the cost and morbidity of treatment. There have now been eigh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s of HAC vs intravenous chemotherapy and/or supportive therapy. The present paper analyses the results of these trial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urvival. Surgical morbidity.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y and cost n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不可切除胰腺癌治疗策略是以全身系统化疗为主,放疗、介入、姑息性手术等局部治疗为辅,达到减轻病人局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体能较好病人推荐FOLFIRINOX或吉西他滨(GEM)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化疗,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接近1年,约15%局部晚期初始不可切除病人有可能转化为可切除。GEM联合厄洛替尼依然是各指南靶向药物的惟一一线推荐,抗肿瘤基质药物人重组透明质酸酶α(PEGPH20)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用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不可切除胰腺癌病人,免疫治疗进入二线标准推荐。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6.
Gustavo Schvartsman Nathalia Almeida Pinto Diana Bell Renata Ferrarotto 《Head & neck》2019,41(1):239-247
Salivary gland cancers represent a rare group of tumors composed by over 20 histological subtypes. Initially treated as one single disease, its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currently being stra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y. More recently, insight has been provided on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each subtype, further improving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paving the way for personalized therapy.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cent breakthrough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novel therapy, and future direction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se complex malignan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