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倾斜植入种植体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阐明倾斜种植固定桥各影响因素与种植义齿远期成功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种植体不同的长度(7、9和11 mm,种植体直径5.5 mm,倾斜角度10°)、直径(3.5、4.5和5.5 mm,种植体长度7 mm,倾斜10°)及植入的倾斜角度(5°、10°和15°,种植体直径5.5 mm,长度7 mm)等实验条件,在集中及分散载荷的作用下对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应力分布比较:种植体长度以7、9和11 mm变化时,种植体颈部及根尖部应力值较大,且根尖区应力大于颈部,随长度增加根尖区应力下降,与颈部接近。不同直径的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特征为:在直径为3.5和4.5 mm工况下,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应力值较大;当直径为5.5 mm时,种植体-骨界面各部分应力值趋于相等。不同倾斜角度的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相似,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应力值较大。当倾斜角度为5°时,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应力值相当,当倾斜角度逐渐增大时根尖部应力值相应增大。载荷的分布也影响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集中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峰值高于分散载荷作用下的峰值,而且种植体根尖区应力峰值大于颈部应力峰值。结论:当上颌后牙区骨量相对不足时,采用长度长、直径粗的种植体以小角度倾斜植入可使应力分布更趋分散,同时应充分考虑上颌骨复杂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前磨牙区颊侧骨壁较薄时),防止局部骨壁过薄,产生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探讨上颌牙列缺失应用All-on-4修复时种植体在3种牙弓形态模型中应力分布的差异,为临床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参照3M公司MBTTM牙弓模板,应用SolidWorks 2013软件建立All-on-4种植修复的3种牙弓形态上颌无牙颌有限元模型(尖圆形、方圆形和卵圆形),设定皮质骨层为2 mm,种植体长度为13 mm,前牙区2颗种植体平行植入,后牙区2颗种植体在颌骨内沿近远中方向与牙长轴成0°、15°、30°和45° 4种角度,所有种植体均固定于上部结构。通过2种加载方式在上部结构施加100 N压力模拟咀嚼受力,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6.13运算测得种植体在上颌模型的Von-Mises应力值。结果:测得种植体周围Max von-Mises应力值均出现在皮质骨层,不同牙弓形态模型中应力分布不同,方圆形牙弓种植体周围应力随种植体角度增加而增大;卵圆形牙弓后牙区最大应力值出现在种植体倾斜15°时,前牙区应力在种植体倾斜超过15°后明显提高;尖圆形牙弓种植体周围应力在种植体倾斜45°时显著增大。结论:牙弓形态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All-on-4修复上颌牙列缺失时,方圆形牙弓应尽量减少种植倾斜体角度,卵圆形牙弓种植体倾斜角度不宜超过15°,尖圆形牙弓应避免种植体倾斜角度超过3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种植位点联合翼上颌种植对上颌无牙颌种植体与骨组织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选择符合生物力学原则的种植设计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例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无牙颌锥形束CT扫描数据,完成上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利用冠修复体和种植体数据,分别建立冠修复体和种植体-基台一体三维实体模型,设计5组不同种植位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单侧200 N的垂直载荷和100 N斜向载荷分别在双侧后牙区加载,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表面的应力分布,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5组模型均显示最大应力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和颈部皮质骨处。(2) 5组模型在斜向载荷下的种植体最大应力值大于垂直载荷(P<0.05),骨组织周围最大应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种植位点联合翼上颌种植模型间种植体及骨组织最大应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双侧对称性植入翼上颌种植体,改变前部种植体位点不会影响整个设计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种植体直径对颧骨种植义齿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阐明种植体直径与颧骨种植义齿远期成功的相关性。 方法:建立上颌骨、颧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不同种植体直径(3.5、4.0和5.0 mm)的颧骨种植义齿工况,进行垂直向、斜向加载,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 结果:建成的三维模型从任意角度观察与CT图像具备良好的几何相似性;3种不同直径的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峰值比较:直径为3.5 mm 时最大,直径为4.0 mm时次之,直径为5.0 mm时最小,随种植体直径由小变大(3.5 mm→4.0 mm→5.0 mm),与种植体接触的上颌骨牙槽嵴顶区最大拉应力值和最大压应力值、与种植体接触的上颌
窦顶颧骨区最大拉应力值和最大压应力值均逐渐减小;上颌骨牙槽嵴顶区骨界面应力明显高
于颧骨区骨界面应力,最大压应力值均大于最大拉应力值。 结论:颧骨种植义齿其种植体
的直径增加可以使应力分布更趋分散,临床应考虑选用粗直径的颧骨种植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不同直径的短种植体应用于颌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磨牙时其生物力学特征,为短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患者CBCT数据导入Mimics和3-matic中,建立直径5.5 mm或6.5 mm,长度为7 mm的短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二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 Mentat中,并设置高密度或低密度的骨质,分别施加轴向或颊向45°的150 N载荷以模拟临床情况,共建立8个模型,计算分析皮质骨的应力、松质骨的应变、种植体的位移等数据。结果 皮质骨的应力集中于种植体颈部位置,松质骨的应变主要分布在种植体根尖区域。皮质骨的应力、松质骨的应变及种植体的位移,在相同条件下,颊向载荷模型其最大值大于轴向载荷模型,低密度骨质模型其最大值大于高密度骨质模型。5.5 mm直径种植体在受到颊向载荷且周围骨质密度较低时,松质骨最大应变值大于骨组织的生理性吸收上限3 000μstrain。结论 短种植体应用于垂直骨量不足的下颌磨牙种植修复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案。但是对于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可适当选择大直径的短种植体,同时适当减小牙合面面积以及降低牙尖斜度,从而减小侧向力,以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固定桥力学行为的改变,为临床压低基牙后再进行牙体预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考虑基牙牙槽骨水平吸收10%上颌后牙分别压低0 mm,0.5 mm,1.0 mm,1.5 mm,2.0 mm后双端固定桥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垂直及斜向载荷比较压低基牙前后修复体、牙、牙周膜及硬骨板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压低量增加,修复体、牙体上应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改变,这个改变与修复体结构、牙体结构有很大关系,牙周膜及硬骨板面积增大,整体上应力有所降低,皮质骨和松质骨上应力变化并不明显。结论采用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预备固定桥或全冠能够降低基牙牙备量,减少基牙的损伤,降低失髓风险,增加基牙牙周膜面积,改善冠根比,整体上降低垂直载荷和斜向载荷的不利影响,合理地改变修复体、牙、牙周膜、硬骨板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下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情况,探讨骨组织厚度比例及总厚度对种植体可靠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Abaqus软件建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研究侧向力和轴向力作用下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其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比值分别为3:1、2:1、1:1、1:2和1:3,两者的总厚度分别取0.5、1.0、2.0、3.0和4.0 mm。结果: 皮质骨、松质骨和种植体表面最大应力随着松质骨和皮质骨总厚度的增大而递减,总厚度在0.5~2.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快,在2.0~4.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慢。对于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在总厚度为2.0 mm时取得最小值。当总厚度小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减小而快速升高;当总厚度大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增大而缓慢升高。结论: 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的比值及总厚度均对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在种植体手术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总厚度应大于或等于2.0 mm,最佳值为2.0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设计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SAP 93计算受载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值。 结果: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水平以其颈部皮质骨处为高,集中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的2.5倍,集中垂直载荷时颈部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舌侧皮质骨边缘处,集中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压应力峰值高于拉应力峰值。 结论:设计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时不仅需消除咬合高点,而且应减小颊舌向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桥体长度的天然牙 -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根周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不同桥长的固定桥力学模型、计算、分析。结果 :天然牙 -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牙周骨组织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分布均匀、根尖部骨应力小 ;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牙周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骨最大应力值的 2倍 ;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颈部骨应力最大 ,有应力集中区。结论 :在天然牙 -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的设计中减轻侧向力 ;固定桥桥体不宜过长 ;天然牙颈部支持骨组织质量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杨涛  张鹏  张林林 《安徽医学》2023,44(3):268-273
目的 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支持的单冠在不同骨质中的受力情况并评估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共建立12组有限元模型,包括2种直径(4.1 mm和4.8 mm)、3种长度(4 mm、6 mm、8 mm)和2种骨质(Ⅱ类骨和Ⅲ类骨),并选择下颌第一磨牙牙冠作为上部修复体,施加垂直向(152.8 N)、近远中向(31.2 N)和颊舌向(22.8 N)的载荷,计算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应变、应力以及种植体位移。结果 在下颌磨牙区Ⅱ类骨和Ⅲ类骨中,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最大应变随直径增加而降低,皮质骨应变降幅分别为22%和16%,松质骨应变降幅均为14%,随长度增加而降低,皮质骨应变降幅分别为7%和17%,松质骨应变降幅分别为29%和27%。在Ⅱ类骨中,皮质骨和松质骨最大应变均在生理限度内;在Ⅲ类骨中,除4.8 mm×8 mm组外,其他各组松质骨应变均超过生理限度;除4.1 mm×4 mm组外,其他各组皮质骨应变均在生理限度内。各组模型应力与应变呈正变关系,种植体最大位移均低于50μm。结论 在仅考虑下颌磨牙区不同骨质中的受力情况时,在Ⅱ类骨中,可以应用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在Ⅲ类骨中,需谨慎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桥体长度的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根周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不同桥长的固定桥力学模型、计算、分析。结果: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牙周骨组织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分布均匀、根尖部骨应力小;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牙周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骨最大应力值的2倍;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颈部骨应力最大,有应力集中区。结论:在天然牙-种植体联合  相似文献   

12.
张洋  何家才 《安徽医学》2014,(7):924-927
目的探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上颌后牙缺失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为4~8 mm,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ITI种植体17颗,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通过两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种植体存留率、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状况、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状况和窦底提升后新骨形成状况。结果观察期内17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种植区窦底平均提升高度为3.12 mm(2.03~4.13 mm),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每次X线复查种植体颈部周围骨水平吸收<0.2 mm。结论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方法可靠,效果肯定,能有效治疗窦底RBH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者。  相似文献   

13.
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含种植体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在不同厚度的骨皮质支持下,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规律。结果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应力有较大的影响,两者呈负相关。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种植体骨界面骨皮质内的应力逐步减小。骨皮质厚度<2 mm时种植体界面骨皮质颈部的应力值明显高于骨皮质厚度≥2mm时的应力值(P<0.05);当骨皮质厚度≥2 mm时,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种植体界面皮质骨内的应力值虽然逐步减小,但是其变化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种植区骨皮质厚度至少应≥2 mm,以保证其生物力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调查后牙区不同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情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96例患者(A组,n=96)和同期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104例患者(B组,n=104)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于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及及植入后12周时行X线检查,以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作为早期边缘骨吸收的评估依据,比较两组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情况,记录其牙周健康状态指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情况、观察期(种植后4周内)疼痛评分[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估结果差异。依据早期边缘骨吸收检测结果将200例患者分为优良组(骨吸收量<1.5mm)和不良组(骨吸收量≥1.5mm),比较其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局部卫生情况、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种植方式、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 种植体植入后12周时,A、B两组种植体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评估结果、牙周健康状态指标(PLI、SBI、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A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期内,A、B两组NR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和不良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长期吸烟等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情况类似,均在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及长期吸烟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骨块内嵌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时种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4例,经牙槽嵴顶采用环形骨刀定位并制备窝洞,钻至距上颌窦底约1~2 mm时,将内提升工具放入种植窝内轻轻敲击预备窝洞后的柱状骨块,造成窦底皮质骨骨折。将骨块内嵌,连同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提升至所需要的高度,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共49枚。术后4~6月后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术后、修复后定期复诊,检查上颌窦情况、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骨高度。 结果 34例均未发生术后炎症及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均无炎症,术后4~6月影像资料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已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缺牙区术前余留牙槽骨高度为5.2 mm(3.7~7.1 mm),术后上颌窦窦底垂直骨增量为3.8 mm(2.0~6.9 mm)。随访观察12月(3~24月),临床效果良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采用上颌窦骨块内嵌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有效提高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天然牙-种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是临床上常用的牙列缺损修复方法,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舒适度高、义齿体积小等优点[1].但由于种植体与天然牙骨组织间无牙周膜缓冲,在运动过程中可产生运动幅度的差异.研究表明,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种植体支持端承受压力远大于天然牙端,而种植体一般直接种植于颌骨上,因此无缓冲时较大的压力直接作用到颌骨上,常造成牙种植体周骨创伤,或因骨吸收而缩短种植体的使用时间,导致联合固定桥过早脱落,从而影响牙齿的修复过程[2-3].为提高种植体的远期修复成功率,本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天然牙-中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桢宇  石英姿  莫安春 《吉林医学》2013,(29):6075-6077
目的:探讨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3例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患者共计105个种植位点,种植区可用骨高度为3.313.0 mm,采用Bicon短种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微创植入,术后313.0 mm,采用Bicon短种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微创植入,术后36个月Ⅱ期修复,之后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检查种植体骨整合及植体周围牙龈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结果:追踪观察66个月Ⅱ期修复,之后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检查种植体骨整合及植体周围牙龈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结果:追踪观察624个月,种植体稳定性良好,未见上颌窦炎发生,种植体周围牙龈健康,X线片观察种植体骨整合良好,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稳定,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确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临床效果.方法 14例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6~9mm.经(summers上颌窦提升器械)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3mm.共计植入ITI种植体27枚.结果 术后当天X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1.7±1.6) 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上颌窦口腔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月X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黏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少量不足的牙种植修复,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上中切牙种植修复后在3种载荷时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运用软件Proe构建种植体、基台、基台螺丝、左正中切牙冠、松质骨、皮质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ANSYS workbench中施以不同部位静态载荷,分析其应力分布。结果应力分布云图显示:切对切咬合时应力峰值位于基台螺丝,其余2种载荷应力峰值均位于牙冠。深覆牙合时牙冠上的应力峰值远大于正常咬牙合时牙冠上的应力峰值。3种载荷骨皮质应力均明显大于骨松质。皮质骨中应力又主要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周围。载荷点及颈缘是应力集中区。结论建立上中切牙种植修复的各部件模型,并分析在3种载荷时的应力分布,情况与临床相符,为今后前牙种植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